文/柳成荫(泰兴)
老宅子后面有一条沟,是生产队的养鱼塘,鱼塘对面是个羊肉店,冬天鱼塘结成厚厚的冰时,就可以踏冰过沟去喝羊汤了。
旧时,故乡的羊肉店绝对不开到街上的热闹的地方,都开在乡下,羊肉煨熟了,拆去骨头,摊到竹匾子里冷却后,再挑到街上去卖。那时候,老家人家家户户养羊,本地的土山羊,吃草长大的,膻味重。煨羊肉时,远远就闻到羊的膻味。故,不少人不食羊肉,尤其是大姑娘,嫌吃了羊肉身上有气味。
故乡人只有在冬天才吃羊肉,炎热的夏天,吃羊肉会上火的。进入十月份,天气转凉,羊食过秋天的草籽后,皮毛油光,膘肥体壮,就到了羊肉最肥美的季节,羊肉店也就开张了。
羊肉店的老板是个矮个子老头,是个光光堂(方言:光棍),姓王,腿脚不方便,人们称他“王瘸子”。记忆中,一年到头,他身上都是脏兮兮的,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店门口“提汤羊肉”四个字歪歪扭扭,极像王瘸子的形象。店内也是破破烂烂的,堆着柴火,一个老虎灶,上面放着杉木箍的甑子,灶却很干净,洗得清清爽爽。
老家人说,王瘸子灰头土脸,羊肉却弄得很干净。因此,生意还不错,加至方圆三公里内就一家羊肉店,想吃羊肉唯有他家。
王瘸子煨羊肉的手艺是他父亲传下来的,他父亲煨的羊肉在东乡是有名气的,羊汤乳白味浓,羊肉细嫩鲜香。小时候没有地方玩,常常去看王瘸子杀羊。见王瘸子把拆下来的羊骨头敲碎了,放到甑子里,加上门前的河水,煨着光骨头。长大后,才知道这叫吊羊汤,用羊骨头吊出来的高汤才会色白如乳。
煨羊肉的甑子,现在不多见了
那个年代吃羊肉的不多,钱太难赚,普通人家难得吃到一回。我的舅老爹(方言:祖母的哥哥或弟弟)喜欢吃羊肉、狗肉,只有他来了,父亲才会去羊肉店切上一小块羊肉,要上一钵头羊汤,大概二块钱左右,也就一斤左右。现在,两块钱大概只能买到二两羊肉。
虽说一斤多羊肉,却要烧两个菜,一菜一汤。
取三四两切成片,和羊汤一起烧,羊汤量不大,也太浓稠,还要加点水,烧开后加点盐调味,出锅后洒上一把青蒜叶子,就成羊肉汤了。羊肉汤上面浮了一层青滴滴的油,在肚子里缺油水的年代,羊油绝对是好东西,老人说羊油治胃病。一小碗羊汤落肚,浑身暖洋洋的。舅老爹喜欢吃辣,祖母把晒干的奶头椒切碎了,在油锅里焙脆了,就成了他喝羊汤的佐料。
剩下的羊肉用来烧黄芽菜。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种黄芽菜,下了霜后把它从地里起上来,用细麻绳穿住菜根,倒挂在家里,可以吃一个冬天。羊肉烧黄芽菜是家乡的特色农家菜。锅里加水,把切成块的羊肉放锅里一起炖,炖得汤汁乳白时,把切好的黄芽菜放到锅中一起炖,待黄芽菜软烂后,洒上盐,即出锅。羊肉软烂肥美,黄芽菜汲足了羊肉的味道,汁鲜味香。
家乡的味道,黄芽菜烧羊肉
到了八九十年,生活条件好了,吃羊肉再不是奢侈的事,老家也有两三家羊肉店了,最有名气的要算跃进桥南边一姓钱的老夫妻俩煨的羊肉。
老钱家的食材是故乡人散养的那种土山羊,肉质细嫩不塞牙。家乡的山羊个头很小,全身雪白,头上长着两根尖尖的角。成年羊也就二三十斤,山羊对杀对煨,三十斤的羊杀到十五斤羊壳子,煨熟了拆除骨头约出七八斤肉。家乡的羊是食草长大的,羊子草(方言:泽漆)、楝树叶子、花生藤都是羊爱吃的食物。吃草长大的羊,羊肉有股淡淡的清香,隐隐约约尝到青草的味道。
老钱家的羊肉出锅拆去骨头后,要把羊肉中的汤水沥干,俗称“提汤羊肉”,入口干松,味道纯正。家乡人爱吃白切羊肉,原汁原味,不掺假。羊肉冷却后,切成厚厚的片装盘,配上辣椒酱或香醋上桌。嚼之,干而在柴,满嘴生香。
家乡的味道,白切羊肉
近十年来,老家人兴起了吃全羊席,一只羊要做几十道菜:羊脑豆腐、羊杂汤、滑炒羊肝、炒羊肚、手撕羊排、卤羊头、红烧羊蹄、羊肉丸子、羊肉扁食(方言:馄饨)、羊肉烧桂鱼、红焖羊眼睛……不过,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家乡的羊肉汤、黑菜烧羊肉、白切羊肉,原汁原味。
离开家乡后,有时一隔三五年尝不到家乡的味道,甚是怀念。江南的羊肉很柴,没有那种细嫩多汁的口感,一头羊有一两百斤,嚼到嘴里很柴,且没有羊肉的香味。到了常州后,常州人爱吃烩羊肉,又加醋又加糖,再加上大量的青大蒜,总感觉味道怪怪的,可能是各地的口感差异吧?
清炖羊肉丸子
天已渐冷,故乡又到了品尝羊肉的季节,文章写到这里有点流口水了,故乡的一草一木,总让在外的游子牵肠挂肚……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