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其使命是对体制、对社会、对个人进行‘治病救人’。”一直以,来无论身处何处、身居何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副主任李林从来没有放弃对法学、法治的追求。
在李林看来,自己的重要经历多是以十年为单位计算。他的第一个重要十年截止到1980年。在此期间,李林先后在工厂、部队、机关打拼,并对其中的军旅经历印象深刻。在部队时,李林对读书的热爱显现出来,图书室仅有的几本《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政治经济学》几乎都被他翻烂,甚至读部队机关内各种政治方面的文件,也成为了他一大嗜好。同时,当兵期间,李林也在战场上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并荣立了三等功。这种种经历,让他开始更多地思考生命的价值与尊严。
1980年,李林考入当时的西南政法学院(今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开始了自己的第二个十年,从一个工人、士兵转变成了一个以读书为业的人。大学期间,李林利用一切时间搞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他不断进行法律咨询实践,对法律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1987年李林在中国社科院获硕士学位,随即进入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法理学研究室工作,紧接着又继续在职攻读博士,并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在不断地学习研究中,李林的关注焦点也愈发明确,集中到法理学、宪法学、立法(包括比较法学和比较立法)和依法治国上面。
此后的十年,是李林的“研究十年”,开始从事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最忙的阶段。期间,李林主要从事立法、人权、民主、法治等问题的研究,对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提出个人看法,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多年的潜心研究、厚积薄发,也让他开始走上中央政治局委员集体学习的讲台。
2005年,李林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这一干就是十二年。期间,他开始了“双肩挑”的模式:一方面积极带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开展各项工作,围绕党和国家的法治建设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法治成就、法治文明,推动中国法学和法治“走出去”;同时,组织实施法学研究和依法治国创新工程,做好法学教育。另一方面,他努力做好自身科研工作,十二年来几乎把所有节假日和休息时间都用上了,完成(含独著、合著、主编)论著53部,完成主要研究项目和研究报告41项,发表论文和理论文章246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李林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第三次集体学习主讲人,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主讲人。“研究法学需要智慧,更需要责任。”在李林看来,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推动法治实践,就是法学研究者的责任。从田间地头、工厂学校到省市领导的会议室,一直到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人到哪里,他的法学知识就传播到哪里。
长期的研究让李林对依法治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推动依法治国意义重大,在国家层面,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从法治内在逻辑看,依法治国是对每一个公民幸福和利益的权利化表达和法治化保障,它要求依法治权、依法治官,“把权力放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让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依法治国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关键少数’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需要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信仰、一种生活方式和共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依法治国的价值引导,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李林表示,可以通过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践行,让法治“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广大群众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精神,培养法治素养,推动依法治国实践。(光明网记者李澍整理)
【嘉宾简介】
李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宪法学首席专家,中宣部司法部国家中高级干部学法讲师团成员,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特邀监督员,建设法治浙江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主要研究领域法理学、宪法学、立法学、依法治国与法治问题,共出版论著60余部,发表论文和理论文章300余篇,提交内部研究报告150余篇。
2018年2月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主讲人;2003年9月十六届中央政治局第8次集体学习主讲人之一;2005年8月十届全国政协第6次集体学习主讲人之一;2014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党组第三次集体学习主讲人之一。十八届四中全会专家咨询建议稿《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专家组组长。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