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河鲜一直以来都是活跃在我国人民餐桌上的“常客”,尤其是处于内陆的一些地区。因为远离大海很难品尝到新鲜的海产,所以生长在河流溪涧的河鲜,便成为了内陆人民重要的鲜味来源。
不过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加上大肆的捕捞作业,现在真正的野生河鲜已经越来越少了。有六种河鲜更是变得可遇不可求,想要品尝到它们的滋味可是得花不少功夫。
首先要介绍的是一种学名叫做“塘鳢鱼”的河鱼,名字听起来是有些古怪,所以人们更多称它为“土步鱼”或是“蒲鱼”。由于自身特殊的生活习性,土步鱼总是长期紧贴在河道内壁活动捕食。虽然长着一身不太好看的黑色细鳞,但是凭借肥硕的肉质,鲜美的口感,俘获了一众食客的味蕾,因此土歩鱼成为了大家一致认定的“第一春鱼”。
不过正是因为土歩鱼鲜美的滋味,使其成为了渔民捕捞的头号对象,加上对生活水域的水质要求较高,现在已经越来越难见到真正野生的土歩鱼。如今在市面上见到的大多是人工养殖的土歩鱼,甚至还有不良商家用其他外观相近的河鱼冒充土歩鱼,因此在购买时也需要辨别清楚。
除了鱼类河鲜外,河蚌也是长期活跃在食客餐桌上的常客,在有些地方也称蚌壳。野生河蚌一般喜欢将自己半掩埋在河道的泥沙中,所以河蚌自身带有很大的泥沙味。在以前,捕捞到的野生河蚌很少有人原意去吃,更多的是将河蚌与其他饲料混合后喂给家禽家畜。
河蚌虽然味道鲜美,但是处理起来不是一般的麻烦。首先要撬开河蚌外壳,再将内脏等淘洗干净,最后再通过飞水等烹饪步骤,才能完全去除河蚌的泥沙味。因此现在的饭店更愿意购买相对干净好处理的人工养殖河蚌,野生河蚌反而越来越少能品尝到了。
说到捕捞和品尝河鲜,那就不能不提到我国的东三省地区。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中就生活着一种非常少见且鲜美的野生鱼,这种河鱼外表呈现出与河泥相似的土黄色,嘴部还长有如同鲶鱼般的触须。与其他鱼相对匀称的体型不同,这种河鱼的身体表面十分光滑,且鱼身头重尾轻越靠近尾部越纤细就像是牛尾一般,因此也被当地人戏称为“牛尾巴鱼”。凭借肥美的肉质和较少的鱼刺,这种鱼也成为了当地食客的心头肉。
由于牛尾巴鱼生长速度非常快,味道又十分鲜美,因此在当地被大量的人工养殖。现在野生黑龙江的牛尾巴鱼已经很少见了,想要品尝到野生牛尾巴鱼也得花费不少功夫。
泥鳅,相信每个在乡下有过生活经历的观众都不陌生,和三五好友结伴去稻田里抓泥鳅,也是不少人的童年回忆。那时稻田中随处可见的野生泥鳅现在却很少见到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主要原因还是近年来我们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农药化肥,对土地的过度开发也导致河流干旱,这也就彻底断了野生泥鳅最后的生存土壤。所以现在可以在市面上见到的泥鳅也大多是人工养殖而来的,野生泥鳅也正渐渐只存活在那一代人的记忆当中了。
在稻田中除了常见的野生泥鳅外,还存在另一种藏匿于其中的珍馐美味—“禾花鱼”。这是一种散养在水稻田里的小型鲤鱼,因为长期生活在稻田中,所以禾花鱼经常以飘落水面的稻花为食。相较于其他品种的鱼类,禾花鱼的肉质更加细腻鲜美,而且没有土腥味,反而还具有一种特殊的稻花香味,“禾花鱼”的名称也就此而来。
禾花鱼在过去还被作为祭祖祭神的供品,足可见它的美味。但是禾花鱼对于生存环境的水质要求非常高,而现在的稻田中大量化肥农药的喷洒,使得禾花鱼无法再生存在稻田中,因此现在的稻田中已经很少有禾花鱼的身影了。
除了溪流稻田中的河鱼河鲜,在野外的河滩上,还栖息着一种外观古怪名为“石爬子”的野生鱼。这种石爬子鱼并不像其他鱼在水中游动,而是通过扁平的腹部紧贴于岩壁上,通过匍匐的方式移动。
据说每当到了产卵的季节,石爬子鱼便会不断迎着激流跳上瀑布,到适合产卵的大河中去,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的石爬子鱼都会丧命,只有少部分可以成功到河中产卵。它们不断迎着激流跳跃的壮观场景,也为其赢得了“火箭鱼”这个称呼。但是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大量的捕捞也使现在很难见到野生的石爬子鱼了。
以上这六种野生河鲜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究其原因还是我们人类不断捕捞,不断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从而使其他动物失去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也是在给我们敲响保护生态的警钟,我们不能再为了一己私欲继续破坏自然环境,只有与自然平衡共存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