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十月初一,家家户户泡新米打糍粑。
把糯米用清水泡发十多小时,滤干,用木甑子蒸熟,热气腾腾的糯米饭倒进石碓窝里,用一根一米多长的圆柱形木棒翻来复去捣烂如泥。
打糍粑是需要很大体力的,一般由家里的壮劳力完成。几个回合下来,打糍粑的人大汗淋漓,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脸上依然洋溢着丰收之后的喜悦。
糯米饭被捣烂成粘稠状软软的一团泥后,紧紧地缠绕在糍粑棒上,把糍粑随着木棒一同提出石碓窝,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簸箕里,用洗干净的棕树叶拧成扣,从糍粑棒上端套下去,一大团糍粑随之脱落,簸箕里早已铺上一层细细的面粉,防止粘住簸箕。稍微冷却之后,将打好的糍粑扭成一个个小团,按压成小圆饼,整齐的排列在簸箕里。我们小孩子这时对簸箕里的糍粑并不感兴趣,而是眼巴巴盯住糍粑棒上无法脱落干净的残留物,很少,却感觉比簸箕里做好的香许多。这时候,大人们就会让小孩子“啃&34;啃“糍粑棒的乐趣,耕牛越来越少,不知道有没有人还能想起,十月初一,给辛苦的牛头角上挂一团糍粑,感谢它的辛勤耕作?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