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西的很多水域清道夫泛滥成灾。
因为没有天敌,又有丰富的食物,没有要命的低温气候,所以清道夫是真的应了那句老话:“如鱼得水”,又占了新来物种的光,没人吃过。明知道是鱼,但是不一样的鱼,没吃过的鱼,想吃不知道从哪下手,干急没门。
这样的事情我们遇到过很多次。
第一件有案可稽的是螃蟹,不是西方传说的第一个吃螃蟹的故事,是我们自己的真人真事。说的是大禹治水期间,他手下有个得力干将叫做巴解,带领修河堤民工们,不经意间把恼人的“夹人虫”给变成美味。那时的夹人虫就是螃蟹,因为没人吃,也没天敌,泛滥成灾,夜晚成群爬进民工驻地夹人骚扰。没有办法,巴解让民工在驻地挖一圈深沟,螃蟹夜晚来袭掉进去爬不出来。早起再让民工烧了开水,倒进沟里,把夹人虫全部烫死。结果都变成红色,煞是好看,而且鲜香扑鼻。巴解拾起一个,掰开尝尝,好吃的不得了。于是,巴解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后人为了纪念他,把夹人虫取了大名,叫做“蟹”,象形巴解在上,脚踏夹人虫。
第二件事是螯,克氏原螯虾,就是我们俗称的小龙虾。记得小时候钓鱼,第一次钓到那玩意儿吓了一大跳,张牙舞爪的啥玩意儿?大头硬壳少肉,想着除了颜色和形状不同,不就是我们现在头痛的清道夫一般样嘛。这个事例都经历过,那么多的吓人传说,那么坏的名声,最难听的就是用来处理腐尸的虫。不也是照样吃到断子绝孙。如果不是好养,都养,恐怕早被吃的跟黄豆一样,依靠大批量进口了。
事实证明,越是难看的动物,味道越是鲜美,越是恶心的动物,越有可能成为餐桌珍品。螃蟹和小龙虾就是证明。
再说清道夫。如今还没正式进入人们的食物链,正与螃蟹的“夹人虫”、小龙虾的“食腐虫”阶段,人们还在恐惧,或者说不知道怎么下手收拾,如何吃到嘴。我想着一旦知道怎么吃,一定的吸髓知味,一发而不可收。真要到那时,好不会想小龙虾那样好养,这家伙怕冷,除了两广,其他地方还要温室才能过冬。想着清道夫将来会比小龙虾还一盘难求。
清道夫是舶来品,人们养殖观赏鱼的鱼缸里,放条小小清道夫吃缸壁青苔,所以叫清道夫。人家也不游不动,默默无闻的舔食青苔,缸里多久还是那么小个。不知哪个多事,把它扔到河里,不曾想演绎了“黔之驴”相反的事件,小小的清道夫到了水里却得到疯狂的生长,个还大还多,人们发现时,已经多到无法清除,就像当年水葫芦泛滥,束手无策。
清道夫来源于南美洲,在原产地,人们吃它就像我们吃螃蟹一样,没什么奇怪的。我们之所以不敢吃它,恐怕还是因为不熟悉。这家伙确实有点像小龙虾,以壳代骨,清道夫的骨头长在外边,鱼皮部分就是骨头,所以抓住了不知道从哪下手,因为它跟其他鱼结构不一样,骨头和肉长反了,反着长的。知道这个特点,就可以下手收拾它了。
其实清道夫进入亚洲,在我国两广地区泛滥还不是最早的。最早是在东南亚,越南就很多,而且越南人早已摸索出享受清道夫的方法,本文分享的就是他们的主要做法和吃法。
第一个,烧烤。
烧烤清道夫是原产地主流吃法。抓住剖开去肠肚,火上烤熟,剥弃外壳,烤熟的肉鲜美无比。清道夫厚硬的外壳,恰似我们叫花鸡的泥巴,不怕烤焦烤糊,高温正好焖熟里面的肉肉,那个鲜香,其他鱼烤不出来。
这个做法简单。剖开肚子,扒去肠肚洗干净,肚里放进葱姜盐,烤熟就是。吃的时候可以手抓着边剥边吃,也可以整体扒出肉,再蘸调料吃。
第二个,红烧。
一般红烧鱼一样做法,只是取鱼肉不同。先宰杀了清道夫,剖去肠肚,再剥去外壳,得到鱼肉,然后大火油煎到两面金黄,爆香葱姜,烹料酒,倒生抽,加水掩住,大火咕嘟到收汁关火,撒胡椒碎和葱花,装盘上桌。
第三个,炖汤。
炖清道夫有点模仿啤酒鸭。收拾干净不去皮壳,葱姜垫底,放入清道夫,啤酒代水,放盐大火咕嘟到汤白如奶就好了。吃的时候用筷子挑里面的肉,汤照样喝。
第四个,干炸。
把清道夫的肉剥出来,葱姜和盐腌制10分钟,裹上蛋糊和面粉,油锅炸焦,蘸料吃。
第五个,清蒸。
跟烧烤的前期处理一样,收拾干净后,肚里塞进葱姜,入笼蒸20分钟,拿出后往肚里倒生抽,也是筷子挑着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