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熊猫亚洲美食节正在热火朝天地举办过程之中,能够成为国际闻名的“美食之都”,除了沃野千里产出的丰富的时令食材之外,成都的美食,更受益于周边源远流长的美食传承,今天,我们就在美食节期间,与海内外嘉宾一起分享乐山杨乐生先生的文章“苏稽跷脚牛肉的前世今生”。
2008年,苏稽跷脚牛肉被列入乐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个传统小食,从此迈入了乐山“餐饮兵团”的“正规军”序列。
元末明初的一天,千年古镇怀苏乡(今苏稽镇),劳累了一天的周天顺,对着有钱人不愿吃牛身上的肝、肺、心、肚、肠等内脏,皱起了眉头。这些东西不管钱,运到外面去卖,有人无人买还是其次,单是运输就是一个大难题。卖不出去,又无法久留,这如何是好?
愁着愁着,周天顺突发奇想:何不把这些内脏杂各,熬汤煮熟,用最廉价卖给下力人,以解他们的“嘲”(乐山话,久未沾肉晕心中的一种对肉食的渴望)。周天顺一开头,杨湾场上的人们也学他尝试着干起了卖汤锅儿的营生。但,由于穷乡偏壤,客源有限、生意十分不景气。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是逼出来的,人们的眼光瞄准了邻近的苏稽场。
峨眉河畔的古石桥头河坝头,不用租金不担心被人撵,周天顺支起了锅灶,摆上了条桌,撑起油纸伞,吆喝起了“汤锅儿”。
这道廉价味美的小食,吊起了苏稽下力人的味口,大家趋之若鹜,百吃不厌。“汤锅儿”受到了下层百姓的青睐。
渐渐,因“汤锅儿”受食用条件所限,只能围站在长条桌着,无凳子可座,为减轻脚杆的压力,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脚跷上了桌下的横木上。这样一来,舒服了许多、轻松了许多,谁也不愿放弃这如此方便价廉的美味。汤锅儿也因为人们边跷着脚边品尝,而被叫开叫响:“跷脚汤锅”。
时至清朝,卖跷脚儿的越来越多,民国时期达到了兴盛期。
回过头来看,当初,“苏稽跷脚牛肉”乃是周村杀牛业的派生物,是宰牛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这个产业链还派生了:买牛、贩牛、宰牛、卖牛肉牛皮牛骨、从事”牛”餐饮……“苏稽跷脚牛肉”有力地带动了经济发展,为村民增收、致富助力。
如果说2008年非遗成功,夯实了“跷脚牛肉”底蕴,那么,事隔十一年后的一次座谈会,再次为“苏稽跷脚牛肉”扬起了风帆。苏稽跷脚牛肉协会主办的这次座谈会,是迄今为止最认真最接地气的、为“苏稽跷脚牛肉”谋再发展的一次壮举。
这次座谈会请到了苏稽跷脚牛肉业中极副盛名的周汝源、宋汉生两位老人,为正本清源、防止误解苏稽跷脚牛肉的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尤其值的一提的是,这次座谈会还请到了中国餐饮业的大V、美食家、美食评论家胡晓远先生,这无疑将会为苏稽跷脚牛肉品位提升,走出省门,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此外,出席座谈会的苏稽跷脚牛肉四位第三代传承人,也是不可缺少的主角。他们分别是古市香的张谦、周村古食的陈志强、周老三的周崇康、马三妹的王康,这四位传承人在坚持、发扬、壮大苏稽跷脚牛肉产业上,倾注了许多心血。以他们为骨干的、于2010年成立约“苏稽跷脚牛肉协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专题节目的拍摄、今年5月10日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节目等,为“苏稽跷脚牛肉”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预见,苏稽跷脚牛肉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力争成为乐山“餐饮兵团”“正规军”序列排头兵的日子,已经不远啦!
文/杨乐生 图文:由苏稽跷脚牛肉协会提供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