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杏花楼特制玫瑰豆沙 区别(杏花楼月饼是什么档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2-08 17:09:40
导读

昨天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一样美食就是月饼。从记事开始,每年临近中秋了,家里迎来送往的总会有很多月饼,其中曝光率最高的就是杏花楼月饼。如今为人母之后,没想到孩子对杏花楼的豆沙月饼爱不释手,路过就要买上一个两个。当然今年月饼价格上涨了不少,一个广式豆沙月饼已经卖到了9.8元,价格还是蛮贵的。应个景,我来理一理关于我们上海著名品牌“杏花楼”月饼的故事。图一 杏花楼月饼月饼的由来关于月饼的来历有很多种说

昨天是中秋佳节,必不可少的一样美食就是月饼。从记事开始,每年临近中秋了,家里迎来送往的总会有很多月饼,其中曝光率最高的就是杏花楼月饼。如今为人母之后,没想到孩子对杏花楼的豆沙月饼爱不释手,路过就要买上一个两个。当然今年月饼价格上涨了不少,一个广式豆沙月饼已经卖到了9.8元,价格还是蛮贵的。应个景,我来理一理关于我们上海著名品牌“杏花楼”月饼的故事。

图一 杏花楼月饼

月饼的由来

关于月饼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而且大多与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关。我觉得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农历八月十五的这一天晚上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因此一般都选择在这天祭月。北宋太宗年间,宋太宗赵光义在京城开封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天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又称仲秋节。在《周礼·春官》中曾记载了“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祭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月饼最初就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这种风俗渐渐在民间流行开来。由于月饼的外形如满月,一般由全家人围坐赏月时分食,因此又被赋予了家庭团圆的寓意。

图二 古人拜祭月神

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曾在《留别廉守》中用“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来形容月饼,可见当时的月饼已经是酥油糖馅的了。按《上海通志》记载,上海地区中秋时节的传统仪式主要有,节前数天,亲友间走动,分居的子女看望父母,选月饼、酒、梨、藕等节礼。入夜,全家食月饼,有家人在外,留一小块,以示团圆。乡间平民也有自制南瓜饼、塌饼当月饼,进入近代社会,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开始出现市售的苏式月饼,后有广式、京式、潮式等多种派系。

图三 常见沪上月饼四大派系

上海人平常吃的“广式月饼”、“苏式月饼”其实不是指从广东传进来的,而是在上海的苏州人、广东人首创的。苏式月饼用油酥面做皮,那是用干油酥(油与面粉搓成)外包水油面(油、水、面粉揉成),经过反复的揩平、折叠而成,烘烤或煎后,水油面中的水份脱去变脆,油酥面则起隔绝水油面层次防止粘连作用,成品片片薄脆相叠,中间留有缝隙,于是形成特有的酥脆效果。中间包着的馅心则百果、豆沙、玫瑰等都有由于酥层中含油。净素月饼基本都是苏式的。广式月饼饼皮松软,表面印制的画纹清晰可辨,尤其那颜色,金红发亮,外形小巧。馅心细腻柔软,切一小块细细的、慢慢的嚼,滋味在舌面弥散开,让人不舍得立马咽下。“杏花楼”月饼就是广式月饼的代表。

杏花楼的创办

1843年上海开埠后,中国的航运和贸易中心由广州向上海转移,许多广东人随着洋行进入上海,广东人在上海的移民人数中占比大幅提升。

杏花楼创建于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位于上海虹口区。创办者是一个叫“胜仔”的广东人,最初只是个一开间门面的夜宵店,为深夜觅食的行人提供些广东甜品和粥。白天主要卖些广州风味的小吃菜点,生意很好,于是店面逐渐扩大。根据目前可查到的当时的广告资料,这家店1876年12月改名为“生昌架啡馆”,也就是“生昌咖啡馆”。1877年12月改名为“生昌番菜馆”,这个“番菜馆”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西餐厅。1883年,“生昌号”从相对偏安一隅的虹口,搬到更热闹的四马路,即今福州路,它就是“杏花楼”的前身。

图四 申报刊登的杏花楼迁址告示

19世纪末20世纪初,福州路一带,也正是热闹起来的时候。1885年,山东路麦家圈的天安堂带来侨民汇聚,报刊书肆、笔墨笺扇、仪器文具行业的相继创设,进一步带动周边戏园、茶楼竞相出现,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在这一区域交汇碰撞的结果,也体现在餐饮行业里:中西菜馆随之兴起。[1]

广东人洪吉如、陈胜芳两人看中小店口碑和市口,盘进番菜馆,一边经营广东小吃茶点,一边生产各式礼饼。1913年,时任经理欧玉南将小店扩建成一座老式两层楼房,首次聘请名厨掌勺,开始从甜品小吃扩展到酒菜宴席,烹饪广东名菜。1927年,杏花楼推荐该店擅制粤菜的当家名厨李金海为经理。李上任后雄心勃勃,见供应小吃已不能适应商业上的交际应酬需要,提出增加筵席等业务。为此,李金海招股集资成立了“杏花楼昇记股份有限公司”,又在原址翻建成七开间门面、钢骨水泥结构的四层楼大饭店,铺面设有小吃餐厅,还有外卖柜台,供应广东土特产。二楼、三楼专营酒菜筵席,大小餐厅有五间。四楼专门修建了“船厅”,悬挂名人字画,室内根据当时国民党上海市长吴铁城喜爱的全套红木家具摆设布置,并专门到景德镇定制一些仿古彩釉瓷品,把餐厅装潢得古色古香,分外雅静,专为巨商富豪、达官贵人服务。从此,杏花楼吸引了大批工商界、军政界人士,名声大振,生意兴隆,声誉日高。除供应正宗粤菜,还兼营欧美大菜。[1]

图五 “杏花楼昇记股份有限公司”股本

“杏花楼”名字的由来

说起“杏花楼”店名的来历,也有一说。杏花楼被盘进后曾叫“探花楼”,刚开业的粤菜馆生意虽好,但名气不大。有位中学任教的苏君(苏宝华),他既是该店的老顾客,有是饭店经营者的老朋友。此人向经理建议:扩建后,生意好,还应该起个雅号。老板听后正合心意,便请苏君发表意见。这位苏先生便以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边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好,牧童遥指杏花村。”为据,建议取用“杏花”,老板听后很高兴,觉得此名既雅又响亮,于是取名“杏花楼”。 [2]

1930年,清朝末科榜眼朱汝珍(广东人)还特地为杏花楼书写招牌。字体清秀,挂在底楼店堂正中,这块招牌历尽风波至尽犹存,高挂于闵行区浦江镇杏花楼食品有限公司的历史陈列馆进门处。

图六 朱汝珍提写的杏花楼招牌

翻建后,杏花楼店名虽改,但仍保留着原店的一些字画。较典型一幅约一公尺六十见方的木刻画,叫“探花图”,描绘着状元探花,有栩栩如生的榜眼三及骑马探花的情景。木刻画二侧一幅对联“长剑以杯酒,高楼万里深。”当时刚开业,社会名流也纷纷来贺喜,章太炎赠上一幅对联“密汁能消公路渴,河鱼为解巨君愁”,横批是给杏花楼起点名的苏宝华赠“婆娑尊俎”,还有国民党元老于任佑赠对联写为“诗传画意王摩诘,船载书声米舍人。”等……那时这些字画都分别装饰在大堂、店堂和楼梯口,直到“文革”前仍保留着,却遭受“文革”的冲击,被作四旧而砸掉。

成为社会名流宴请佳所

到三十年代,杏花楼生意兴隆,名气愈来愈响。为了扩大影响在门面上也做足了广告,外墙面用水泥圆边雕琢图案,内用木料做字,朱红大漆涂写“巧制欧美大菜,专办中国筵席”。每层屋檐下用黑玻璃金字标明酒楼的特色和经营范围:底楼悬挂大汉全席,挂炉猪、鸭、海鲜炒卖、随意小吃、广东云吞、包办筵席、欧美大菜。二楼悬挂:龙凤礼饼、精制饼干、时令名点、四时鲜果、罐头食品、中西美酒、两洋海鲜。三楼的招牌是:本楼内设华丽礼堂,专办结婚宴会、精制喜糕寿桃、官礼珍品、一应俱全。酒家的经营项目特点等,顾客在马路上就一目了然。

图七 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福州路杏花楼店面

在三、四十年代是杏花楼生意最兴旺时期。当时最出名的是粤菜和粽子、腊味、龙凤礼饼等。月饼的名气还不大,当时任国民党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偏爱食杏花楼的粤菜,他本人也是广东人,成了杏花楼的常客。凡是吴要请客设宴都非放在杏花楼不可,吴当时宴请的都是政界要人、社会名流,当时来过杏花楼的有:李宗仁、汪精卫、孙科、陈公博、黄金荣、杜月笙、朱介华(教育部长)、黄宠惠(外交部长)和市府秘书长俞鸿钧、银行家陈先甫等也是杏花楼的常客。吴铁城来杏花楼都要设在四楼“船厅”。以致后来的食客们也纷纷跟风效仿,选择在四楼设宴。老板还扩大经营范围,外出上门烧菜、服务、送菜和后来的公司菜。抗战期间,一大批日本洋行的职员的饭几乎全包在杏花楼,有三菱公司、东桥洋行等。

1934年6月,杏花楼开辟出一个小小的新单元——冷食小吃部,售卖各种冷饮和各色西点,定价低廉。小食部开业后,食客络绎不绝。常有下班的男女去买点熟食为晚餐加菜,也有妈妈给馋嘴的孩子买西点回去当做零食小吃。逢年过节,小食部窗口前更是会排起长队,大家买几盒去走亲访友、孝敬长辈。

解放以后,杏花楼公私合营,几经装修改造,酒楼由原来的四层变成现在的五层。门面用大块茶色玻璃装潢,门上突出棕色雨棚,大小两组金色杏花楼招牌在东、西两扇大门上方,十分醒目。楼下设有点心外卖和腊味供应专柜,中间是大众化餐厅,供应快餐便饭,二至四楼有8个餐厅(房间),计1200个座位,供应茶点小酌和承办喜庆筵席。一次可摆上百桌酒席,上千人可同时就餐,设有精致包房,装又中央空调,设备更加完善,装潢也讲究。五楼另有糕点工场和仓库、宿舍等。由于菜肴选料精细、滋味鲜美、清淡可口,体现出浓郁的广东风味,深受中外顾客的好评。上海的第一任市长陈毅曾来杏花楼就餐,美国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一家也来过。港、澳、台胞、海外华人回到大陆,专程寻找杏花楼吃饭。现杏花楼著名的菜肴有:明炉叉烧、脆皮烧鸭、西施虾仁、蚝油滑牛肉、穗香滑鱼腐、油浸长林鲳和以蛇为主的蛇宴、蛇羹等…… 并有各种广式和西式糕点,前市长汪道涵来店就餐后就留下“群贤毕至”的字墨。 [3]

试制月饼

杏花楼的中秋月饼已有50多年的历史,配方独特,以色、香、味俱佳被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1983年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远销北京、广州、南洋及欧美各国。

图八 杏花楼月饼礼盒包装

1928年,粤菜起家的杏花楼开始试制月饼。杏花楼的月饼现在已家喻户晓了,但在当时并无名气。杏花楼经理李金海很有经营头脑,当时上海最有名的广式月饼是冠生园、陶陶居和锦芳饼家,李金海采用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我们中国人最擅长的“山寨”,他买来这三家的月饼,请高手试吃然后模仿,研制自己的口味。

但是光靠“山寨”的口味还是难以抢夺市场的。李金海瞄准最出名的陶陶酒家月饼,陶陶酒家座落在四川北路,那时杏花楼的月饼销路不好,李金海一方面加紧研究工艺、提高质量,另一方面在陶陶酒家对面临时租了一间门面,挑彩旗,请吹打乐的,聘漂亮的小姐来同陶陶酒家唱对台戏。第一年以失败结束,第二年重整旗鼓,提高质量,精工细作,继续唱对台戏,如此杏花楼月饼终于一炮打响。

在营销手法上,杏花楼也别具一格。他们在中秋节前一个月就向报纸预订了广告版面,但这个广告没有图画和文字,就只有一个大大的圆圈。而直到中秋节前不久,在这个大大的圆圈里出现了嫦娥奔月的图案,上海人才恍然醒悟,蜂拥前往杏花楼购买月饼。 店里还请了当时走红的广告画家绘制《明月嫦娥图》为月饼包装盒,上海人乃至全国人民一看包装盒就知道这是上海杏花楼的月饼。[4]嫦娥奔月的图案也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图九 《申报》上的杏花楼月饼广告

上图是1948年9月17日,《申报》 刊登的杏花楼月饼广告。当时因时局原因,物价飞涨,但商家仍然坚持限价每只月饼最高五角。[5]受到了市民的好评。

以后杏花楼月饼不断改进工艺,从选料到加工都独具一格,在市民心中树起了牌子。杏花楼月饼用料讲究,外形美观,色泽金黄,油水充足,皮薄馅丰,松酥可口。月饼的花色也多,有:莲蓉、椰蓉、香肠、百果、豆蓉、麻蓉、豆沙、嫦娥奔月、凤凰贡月、双龙盘月、三潭印月、月宫宝盒等。杏花楼月饼从此在上海名声大噪,成为中秋必备上等礼品。由于杏花楼的月饼与苏州的月饼不一样,是用半醒的发面为皮,烘烤制作,上海人就把杏花楼月饼叫做“广式月饼”。

如今,杏花楼月饼里,传统的玫瑰豆沙、椰蓉、莲蓉、五仁被称为“四大金刚”。其中,我最爱的是杏花楼玫瑰豆沙月饼。豆沙使用了海门大红袍赤豆,炒制蜕皮后混入重瓣红玫瑰花酱和油、糖。在制作月饼时,除了传统的制皮、醒皮、拌馅、填料、分割、称重等基本工序,包月饼的过程就要看月饼师傅的看家本领。“经过培训,月饼皮要完全包住馅料,一丝丝都不能露出,四周都非常均匀。”月饼手工制作第五代非物质传承人沈全华说,“光做到这一点就可能要10年,自己做了近20年,依然觉得没有做到完美。”

2007年,杏花楼月饼制作的工艺被评为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遗产,杏花楼决定将凝结了几代人心血的“秘制配方”和16道月饼制作工序中的独到工艺,藏进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保险箱,使它成为杏花楼独家拥有并可以世代相传的知识产权。这套珍贵的配方资料,涉及独特的月饼配方工艺共计109个,融合了杏花楼几代人的心血和经验。

图十 杏花楼玫瑰豆沙月饼

备注:

[1] 【海上记忆】杏花楼:时间赋予的美味.上观.7/27

[2] 资料来源于杏花楼官网

[3] 杏花楼——民族美食,走向世界.许瑛瑛、刘陈鑫.味与道 第11章.2021/1/18

[4] 百年杏花楼:“粤菜”与“海派”碰撞的尘缘往事.欢迎大咖.2019/8/14

[5] 【记忆】百余年来,上海人如何谈论月饼?.上海发布.2020/10/1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杏花楼特制玫瑰豆沙 区别(杏花楼月饼是什么档次)链接:http://www.esxun.cn/news/432086.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