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祭祀的春社。根据农历的规定,七月十五是年中鬼节,在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当中,以十五为中心的一天。在长江流域地区,鬼节有烧纸钱的习惯。
过了腊月十五之后,浓浓的年味淡了,人们开始准备年货,然后才是祭祖和“送暖”,祖先在世时对家里人尽过力,所以在“送暖”的时候要上坟去“送”,表达对祖先的敬重。一般人则把对过世的亲人尽过的最大孝心在这个时候才表现出来,是在感恩祖先对这个家族在一年当中的引领和一年当中家族的添丁进口。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家神。春秋战国就有七月半祭祖的习俗,这个习俗与中国传统对祖先的崇拜及佛教有关。
七月十五也是祭土地之日,这个节日与土地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咱们中国的原始信仰里,就有对土地最崇高的敬畏和想象,这个想法来自于对原始收获的敬畏,当人们在夏季收到五谷杂粮的时候,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土地。
中元节的食俗是丰收成果的体现
中元节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乞求。因为“中秋无果实”为不好运,于是“中元”要求丰收,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北方七月十五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的说法。
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华北地区有磨、碾房推面粉的习惯,据民俗学家指出,“七月十五早麦熟”。又据说“七月十五轧荞麦”,轧饸饹饸饹费力掉劲费人力气大的谐音“轧噎了”。这一民间信仰的反映充分说明劳动人民对自然界的物候变化非常敏感。
七月十五日还有烙油馍的食俗,这一食俗与“目连救母”无关。烙油馍用俗称棉籽饼发面做油馍,棉籽饼含油质多,用它发面自然就是油面。在古代棉籽饼是作肥料用,一是它有棉籽油的味道易伤食。二是用它作肥料使主农作物增长快、能提高产量、减少本钱的开支。在人们享受美食背后隐藏着对祖先的孝道和对农作物的丰收的期盼。
在南方应节食品上,大部分是以糯米为材料制作而成的,如广东的濑粉糕、上海的鸭羹粥等。浙江的桐乡等地有吃“七月半鸡”的习俗,就是用糯米粉捏成鸡形,在豆芽中穿上一串后,在油锅中炸熟,以甜酒糟、芽豆作为佐料。而在湖南衡阳等地方,还有吃“中元粑”的习惯,是用一种叫做“仙米粑”的小糯米丸子与芽豆、油茶等煮成的食物。
中元节的传统活动是祭祖和放河灯
祭祖: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纸钱祭奠亡人,以示对死去的先人的怀念和尊重。中元节一般是七天一期,超度的孤魂在阴曹地府可热闹了,又是唱戏、又是喝酒、又是聚餐(吃龟),直到亡灵安息后才算完事。
放河灯:放河灯是用纸扎成荷花灯或莲灯,放入河中,是中元夜不明室女祈请自己亲人在阴间平安的信号,“放河灯”不少地方请大师念经或请道士诵经以超度亡魂。近年以来,常有僧人到河边念经诵咒,放荷灯为孤魂游魄引路。很多小孩在中元节到来之前就闹着要灯花了,在荷花灯下许下美好的心愿。
总的来说中元节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的日子,是个严肃的节日,请不要拿我们的节日来取乐。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