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纸,人们皆与纸息息相关,读书,写字,写文章,然后印制成书,纸是不可或缺的。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作为一种书写材料,对人类知识的继承与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纸的出现,历史上的书写方式也为之改变。
“纸”字,是个形声字,纸是由植物纤维构成,故而偏旁从“系”。纸,是植物纤维原料经人工机械和化学作用制成纯度较大的分散纤维,与水配成浆液,经漏水模具滤水,使纤维在模具上交织成湿膜,再经干燥脱水形成纤维交结成的薄片,这就是“纸”。
纸是何时面世的呢?
《后汉书.蔡伦传》中记:“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称蔡侯纸。”自此,人们一直认为纸是东汉蔡伦发明的,史实的发明时间也记得十分清晰。
在1957年,西安东郊灞桥出土了一批文物,为西汉武帝时代(前140——87),发现垫衬着麻类纤纸纸的残片。经化验分析,此“灞桥纸”原料是大麻和苎麻纤维。它的发现,证实了“西汉也有纸”。
那么,西汉有纸被“灞桥纸”证实,按此说法,蔡伦的“造纸发明人”是否该被否定?但并非如此。
西汉时期虽然已经能够造纸,但出土实物表明,纸质地粗糙,结构松散,技术处于低级阶段。造纸的原料和方法有许多问题。质量差,不能大批量生产,纸价高,难以推广。而蔡伦的功绩,正是他解决了上面的制纸中的这些问题。
蔡伦,湖南人,生于东汉永平四年(61)。永平十八年,蔡伦入洛阳宫内当太监。蔡伦进宫以后,受到窦太后的重用,被封为中常待,随待汉和帝,并参与国家大事,被封为龙亭侯。建光元年(121),宫廷权利斗争牵扯到蔡伦,蔡伦拒绝汉安帝令其投案的命令,仍服毒自尽,未得善终。
永元九年,汉和帝命蔡伦为尚方令,主管宫廷御用手工作坊,负责宫内御用器物的制造。蔡伦常去民间考察沤麻、煮葛、纺织等生产经验,并进行硏究,积累了对植物原料与纤维性能的认识。于是,他总结了西汉前人的造纸经验,利用宫中的工场和物质条件及能工巧匠,以麻头、敝布等为原料,制造出可用于书写的植物纤维纸。
蔡伦还主持研制了楮皮纸,楮树是一种桑科木本植物,南北各地野生,其韧皮含纤维质地高,是良好的造纸原科。这是蔡伦的一大创造——这就是近代木浆纸的先声。树皮除含有纤维素外,还有木质素和果胶,用树皮造纸需要先经过碱液蒸煮,去掉木质素和果胶把纤维分离出来,再进行舂捣,才能制成纸浆。
蔡伦的纸张制作工艺,经其改进后,形成一套定型的造纸工艺流程。:第一是原料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敢为纤维状;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或锤捣法切断纤维,并使之帚化,成为纸浆;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篾
席上交织成薄片状湿纸;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纸。
汉代以后,虽然造纸工艺不断成熟完善,但上述四道工序基本未变。即使到了现代,在湿法造纸生产中,其工艺与中国古代的造纸法仍无根本区别。
蔡伦确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造纸术革新者。他的功绩在造纸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他也将因此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
宣纸的制作工艺
宣纸的选料和其原产地泾县的地理环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青檀树的树皮是宣纸的主要原料,还有稻草。原料中还添加了楮、桑、竹、麻等共十余种。经过浸泡、灰掩、蒸煮、漂白、进入细条打浆入胶。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加入植物胶(如杨桃藤汁),充分搅均,用竹帘抄成纸,再刷到坑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即为纸。
宣纸的制作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历经一年方可制成。制成的宣纸按原料分为绵料、皮料、特净三类。特种净皮是宣纸中的精品,具有拉力韧力强,泼墨性能好等优点,为书画家所喜爱。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