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山河村“海峡两岸美丽乡村产业园”开园现场。
西河村为枇杷种植户开设集中收购区。
“五月江南碧苍苍,蚕老枇杷黄。”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塘栖最热闹的时候,枇杷成熟了。
塘栖枇杷有名,但是对于塘栖的果农来说,每年不论是不是丰收,增产不增收的尴尬犹如头顶一朵乌云,总是挥之不去。
在塘栖几乎家家门前都有几棵枇杷树,所以,枇杷是绕不过去的坎。
那么第二个故事,我们从枇杷讲起……
1
缘于对枇杷产业的思考,丁山河村因为基础和底子较好,他们的探索和实践更加深入和广袤。
就在这周,浙台活动周的舞台放在了塘栖丁山河村,同时“海峡两岸美丽乡村产业园”正式开园。
丁山河村党委书记沈如标说:“我们是以终为始,通过产业去引导美丽乡村的建设,没有产业导入的美丽乡村是没有造血功能的,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在探索美丽产业的导入与可持续发展。”
海峡两岸美丽乡村产业园引入了创意设计、农业科技等领域的企业,通过台湾在文创和农业方面的经验及优势去带动丁山河村的本土经济。
沈如标同样举了一个枇杷的例子,他说,一直以来,塘栖枇杷产业都比较单一,缺乏深加工,而在美丽乡村产业园里,枇杷可以变成枇杷酒、枇杷酵素、枇杷蜂蜜等等,然后通过包装、设计大大提高它的附加值。另外,通过农业科技,还可以让枇杷增收,扩大规模,真正将塘栖枇杷变成一个系统的产业,而不是卖卖果子。
把传统的农业和观光旅游、创意设计等结合起来,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丁山河村的这次尝试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2
今年的枇杷节,塘栖枇杷第一次飞上了天,走出了国门。塘栖枇杷与顺丰合作,让远在他乡的人们也能够尝鲜了。
“上天”的意义不仅仅是噱头,而是切实解决的许多果农的实际问题。
西河村是塘栖镇经济较为薄弱的村,和几个邻村相比,西河村的枇杷多为零散种植,算算面积也不小,但是散落在房前屋后。
按照往年的剧本,枇杷成熟了,西河村的村民就会自己摘了到路边卖,遇到丰收,果子挂不住,就降价卖,不但收入不增还扰乱了整个市场。
这样的剧本几乎年年演,尤其是枇杷集中成熟期,但是今年剧本改了。
在西河村的文化大礼堂,村委特意开辟了一个集中收购区,村民们从家里采摘来枇杷,到这里分拣,根据大小品质,直接打包,然后运走。
再也不用去路边吆喝,也不用担心卖不掉乱降价,甚至还有志愿服务者帮忙分拣,最后喜滋滋地收钱。
枇杷渠道的拓宽带给了西河村新的思路。
“我们西河村是水生作物种植大村,今年,西河村开展“党建+产业服务”工作,围绕茭白、慈菇等特色水生作物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开展系统扶持,旨在为种植户做好服务,帮助农户增收创效。”西河村主任张美红说。
通过产业升级的探索,西河村的村民慢慢从“只善种不善卖”发生了转变,从而打开了一条新的路子。
“村民感受到党员干部的诚意以及村庄环境的变化,积极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这也让我们充满了信心,西河村现在是经济薄弱村,但是它的明天一定会很灿烂。”
3
与顺丰的合作让塘栖枇杷飞上天,美丽乡村产业园则是让塘栖枇杷能够扎扎实实落地生根,“上天入地”让人有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在塘栖,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多,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了太多的思变,落后村找到了消薄增收的路子,基础好的村有了更大的舞台。
因为产业的导入,带来了许多新变化,要更上新形势就要有新知识,如今的塘栖镇到处是学习的氛围。
用科学的方式去养蚕种枇杷,用电商的思路去打开商机,用文创设计去开拓和守护文化,产业的导入和尝试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变化已经能够看见。
明年,相信塘栖枇杷一定会更加地不一样。不信?那走着瞧咯!
本报记者 朱杨健
通讯员 胡丹 柴媛媛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