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保护非遗,传承非遗,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更是在于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推陈出新,在传承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本次推出将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等方面入手,带领大家走进具有浓厚艺术生命力的“时光长河”。
葛仙山道教音乐
1
摘 要
葛仙山道教音乐又称法事音乐、道场音乐,开始于宋代,是葛仙山玉虚观进行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其经韵曲调,兼具江南丝竹、赣东北赣剧委婉、俊美、清澈、秀丽的韵味。
2
关键词
口传心授,长夜对歌;
山地色彩,类型多样。
视频加载中...
(视频资料)
一、形成历史
汉末三国时期吴赤乌年间,江左著名高道葛玄,来到铅修持传教,悬壶济世,后终隐于县境南部的云岗山直至仙逝。民间百姓为了纪念他,在山顶构筑了一座土祠以为奉祀。两晋、唐宋以来,道教盛行,玄学成风。云岗山因之而改称葛仙山,土祠亦改名葛仙祠。唐咸通间(867-874),懿宗皇帝李漼为旌表葛玄功德,在鹅湖大道山敕建宗华观奉祀葛玄,教化众生。北宋治平二年(1065),英宗皇帝赵曙敕旨将宗华观改称,赐额玉虚观,后人乃将始建于三国中期的葛仙祠改称玉虚观至今。
(铅山县志同治版关于葛仙山的记载)
二、主要内容
葛仙山道教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又称为“韵腔”,器乐又称为“曲牌”,再根据演唱或演奏场合与对象的不同,又将韵腔分为阳韵和阴韵,曲牌分为道教器乐曲牌和道教经韵曲牌。使用的乐器有锣、鼓、磬、木鱼、铃、铛等打击乐,笛、箫、唢呐等吹管乐,二胡、板胡、琵琶、扬琴等弹拨乐。
三、基本特征
(一)以信仰和理念为基
道教音乐韵腔是由道长们一代接一代地口传心授保存下来的,并在各项法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道教音乐曲牌渊源来自宗教、宫廷和民间,为文人、道士和乐工所创作,是用以反映道教信仰、哲学思想、人生理念的乐曲。
(二)声乐的形态
声乐的形态有吟诵、念唱、咏唱等。“吟诵”专用于诵念咒语,旋律性较弱,一个字对一个音,音域相对比较狭窄。“念唱”多在道士每天早晚课中,这种唱法音乐起伏曲折不大,音调平稳,旋律十分简单,没有什么拖腔,听起来似念似唱。“咏唱”则具有很强的歌唱性,旋律性最强,往往有法器、乐器进行伴奏器乐则可分为正曲和耍曲。
(三)戏曲相融
清代康熙年间,葛仙山道士金熙进一步整理科仪道教音乐,吸取了许多民间戏曲曲调,融入道教音乐。除了打击乐器钟、磬、鼓等,还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并作诗:“仙坛遥搆碧霄中,我亦扶笻驭好风。携得香烟飞篆白,旋添活火煮丹红。千年宝剑玄关秘,一道灵泉石窍通;夜向息心台下坐,神光相搭老仙翁。”
四、重要价值
葛仙山道教音乐反映出本民族独特的宗教观念和文化特色。道教仪式中使用的音乐,是集古代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间戏曲音乐之大成的道教音乐,具有其独特的宗教特色和超凡脱俗的品格。所依附的道教哲学、义理,特别是道教神圣、庄严、警世善言,以及齐同慈爱、济世利人的教义宗旨,弘扬了道文化的核心价值。因此,葛仙山道教音乐不仅仅只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宣传,还给予人们以心灵上的触动和正能量的激励。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