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油条篦子(油条方言怎么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2-06 11:12:28
导读

在“地沟油”出现之前,豆浆、油条是许多人早餐的首选。那时候肚子里油水少,能吃上油条是件很幸福、很奢侈的事。油条我上高中那会儿,学校食堂南面有个独立的半间屋,专门炸油条,每天早自习下课,第一件事就是往食堂冲刺,就这样往往等你气喘吁吁跑到了,卖油条的窗口前已经是人头攒动、密不透风了。有身手矫健的同学能从人头上爬过去,递上饭票、钱票买了油条再安然返回,还曾经有同学为买油条挤掉过裤腰带,这也从侧面说明人

在“地沟油”出现之前,豆浆、油条是许多人早餐的首选。那时候肚子里油水少,能吃上油条是件很幸福、很奢侈的事。

油条

我上高中那会儿,学校食堂南面有个独立的半间屋,专门炸油条,每天早自习下课,第一件事就是往食堂冲刺,就这样往往等你气喘吁吁跑到了,卖油条的窗口前已经是人头攒动、密不透风了。有身手矫健的同学能从人头上爬过去,递上饭票、钱票买了油条再安然返回,还曾经有同学为买油条挤掉过裤腰带,这也从侧面说明人们对油条的喜爱。

相传油条原来叫“油炸桧”,乃是老百姓痛恨南宋奸臣秦桧,故有此称。咸丰年刊张西林《琐事闲录》续编卷上,有则文字写到油炸鬼:“油炸条面类如寒具,南北各省均食此点心,或呼果子,或呼为油胚,豫省又呼为麻糖,为油馍,即都中之油炸鬼也。鬼字不知当作何字,长晴岩观察臻云,应作桧字,当日秦桧既死,百姓怒不能释,因以面肖形炸而食之,日久其形渐脱,其音渐转,所以名为油炸鬼,语亦近似。”清末民初徐珂《清稗类钞》:“油炸桧,长可一尺,捶面使薄,以两条绞之为一,如绳,以油炸之。其初则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略如X字,盖宋人恶秦桧之误国,故象形以诛之也。”《杭州的传说·油炸桧》一书也记载:“原先,油炸桧是背对背的两个面人。做一个油炸桧,得花不少工夫,实在太费事了。后来逐渐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老百姓当初吃油炸桧,是为了消消恨的。”简化后的做法就是两块面片上下叠在一起,用一短棍在中间压出一道沟,然后捏着两头抻拉变长,再入锅油炸。直到现在,南方很多地方还称油条为“油炸桧”“油炸鬼”。

天津一带称油条为“棒槌馃子”,天津名吃“煎饼馃子”里面就是夹的棒槌馃子或是馃箅儿,现在多写作“煎饼果子”,这是不对的。“果”指植物所结的果实,《说文》:“果,木实也。象果形在木之上。”《易·说卦》:“为果蓏。”陆德明释文:“应劭云:木实曰果,草实曰蓏。……张晏云:有核曰果,无核曰蓏。”宋代官府贵家设“四司六局”(指帐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果子局为六局之首,负责筹办时新水果、南北京果等,后来果子局演变成水果店的统称,“果子”也就成为水果的代称,黄县话给水果叫“果木”,给果树叫“果木树”,也是从这发展来的。“馃”指糕点类食品,《玉篇·食部》:“馃,饼子也。”“馃子”是旧式点心的统称,黄县话称为“馃儿”,比如:吃点馃儿垫补垫补。又因为核桃酥馃儿最便宜最常见,有时说到馃儿约定俗成指的就是核桃酥,如家里来客,或是烧水儿喝(打荷包蛋),或是泚碗馃儿喝,这和用干粮指代片片是一个道理。黄县民间七月七做的巧饽饽也叫“巧馃儿”,是给小孩当点心吃的,故应写作“馃”。旧时点心铺、糕点店也称馃局、时馃局(突出点心的时尚性)、南馃局(北方售卖南方细点)、馃子铺(也有用“果”的,日本人称日式点心为“和菓子”,

恒兴茂月饼广告

民国时黄县恒兴茂糕点店月饼商标上的广告为“时式菓品”,“菓”为“果”的异体字。

一品香广告

民国龙口一品香食品厂的广告仿单上写的是“自制各样甘肥糖菓、时式馃品、罐头食物”,则将“菓”“馃”二字的用法区分得清清楚楚)。“馃”又指用面粉制作的油炸食品,周立波《暴风骤雨》:“手提一篮子香油馃子,在道上叫卖。”“香油馃子”是东北对油条的叫法,不是用香油(芝麻油)炸的,只是形容其香。东北人也称之为“大馃子”。

“馃子”是油炸类食品的统称,即以天津而论,馃子包括长坯儿、棒槌馃子、馃箅儿、馃子饼、馃头儿、套环馃子、鸡蛋馃子、糖皮儿、老虎爪、馓子、排叉、花篱瓣等三十多个品种,

长坯儿

“长坯儿”是两条面,两端捏拢,中间成弧形分开,卖馃子的准备一大捆竹签或苇子棍儿,顾客买下挑着就走了。因为是张开腿炸的,所以又酥又脆。后来为了图省事,将中间撑起的环节去掉,两条面捏一起并起腿炸了,看上去又粗又长像棒槌,故称为“棒槌馃子”,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油条”,“条”亦指其形状而言。且因为油条比较常见,所以有时“馃子”指的就是油条。

馃钿儿

煎饼馃子早期以裹“馃箅儿”居多,“箅子”是有洞眼用以隔物的器具,如蒸食物用的竹箅子。做馃箅儿时,面抻极薄,还要戳一些细碎小孔,以方便炸透,看上去像箅子,故得其名。因其极薄且脆,北京人称之为“薄脆”。

鸡蛋馃子

“鸡蛋馃子”也称“鸡蛋布袋”,北京人称为“炸口袋”,和鸡蛋灌饼差不多,面坯儿炸至定形,一侧开口灌入鸡蛋再入油锅复炸。“糖皮儿”是在面坯儿一面附上红糖油面,是小孩子的最爱。

套环馃子

“套环馃子”就是两条面坯儿套在一起成个扣,然后下锅炸。

排叉

“排叉”就是黄县人过年才炸的掏花。

很多北京人自己都认为油条就是油炸鬼,这是不对的。梁实秋先生写有一篇《烧饼油条》:“我生长在北平,小时候的早餐几乎永远是一套烧饼油条——不,叫油炸鬼儿,不叫油条。”梁先生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对老北京的吃食门儿清,知道油炸鬼和油条不能混为一谈。齐如山《北京土话》“油炸果”条:“果,读如鬼,北方古音也。每日晨,胡同中所卖之烧饼、油炸果是也。”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认为“油炸馃”即“油馃”(“馃”读为guǐ):“类似油条,白面制成长圈形,两股重叠,滚油炸到酥脆程度。一般做为早点,与烧饼同食。‘馃’guǒ变读。”其“焦圈儿”条:“北京风味小吃之一,即油炸馃子之类,作环状,大小如镯,特别酥脆。一般用为早点。”朱家溍先生在《老饕漫笔·序》中做过解释:“吃‘马蹄烧饼’夹‘油炸果’,就‘大腌萝卜’最美。‘油炸果’的果字读儿音,这是保留在北曲中的元大都音。‘焦圈’一词是新北京话,从前只称‘油炸果’。”综上所述,这类油炸食品应写作“油炸馃”,“馃”读儿音,“馃儿”连读,合音读如鬼。油炸馃的种类很多,按形状分有长套环、圆套环、小套环,这应该就是天津的套环馃子。小套环以前是夹在马蹄烧饼吃的,这称为“一套烧饼馃子”。制作马蹄烧饼要用到一种长方形的砖砌吊炉,下面是煤火,上面开有洞口,炉顶上带有几个马蹄凹圆形的印模子。烙制烧饼时,将已在案板上和好的半发面小饼粘上些芝麻,再刷一层油和糖水,往炉顶上的模子里一贴,一会工夫一个马蹄形的烧饼就烤好了,外焦而中空,掰开正好夹进去一个小套环,吃起来香酥绵软,面香油香混合在一起。老北京有句俗语“东一伙子,西一伙子,早点就吃马蹄烧饼夹馃子”,说的就是这个。

豆汁儿、焦圈儿与马蹄烧饼

现在常吃的焦圈儿也算油炸馃的一种,老北京人称之为“小油鬼”,因为它个头最小,如女人戴的手镯。还有一种焦油馃,炸的火候较大,焦烘烘的颜色,酥酥的,炸的时候两头粘在一起,形状像小船儿,这应该像是天津馃子当中长坯儿一类的,中间是撑开炸的,炸得透。老舍《骆驼祥子》第十三章:“老程回来了,端着两大碗甜浆粥,和不知多少马蹄烧饼与小焦油炸鬼。”“小焦油炸鬼”就属于焦油馃之一种,从其配马蹄烧饼来看,又有些像小套环。油条是建国后大量外地人进京才有的称呼,老北京人管它叫“棒槌馃子”,也叫“杠子”,和油炸馃比起来,显得傻大黑粗。

老黄县话则称油条为“máteng”,很多人写作“麻腾”,油条为什么会叫作麻腾呢?这里面到底有什么说词儿,谁也不知道。后来看一档美食节目,里面讲到河南人早餐的标配是胡辣汤加麻烫。麻烫又叫油馍头,与油条类似又略有不同,有单股的,有双股拧一下类似麻花的,有双股中间划开掏一下类似炸掏花的,有的麻烫甚至团圆如花,总之麻烫与油条很接近,但不如油条细长,也不如油条形状规整,较为粗短,火候也较大,外焦里嫩。何以称作“麻烫”?“麻”是指有的拧巴拧巴作麻花形,也指炸得酥脆,“烫”指刚出锅有点烫人。可以说麻烫就是拼多多版的油条,老黄县人称油条为“麻烫”还是有所本的。在黄县话里,“烫”轻声变韵,“ang”读作“eng”,“地方”“书坊”“衣裳”都是这么读的。写作“麻腾”是不知道黄县话音韵变化规律的结果。

在我的印象中,豆浆油条是属于城里人的,有点小资情调。到农村大集上,则是一色的面鱼儿配豆腐脑。油条“唧唧伶伶(黄县话指苗条、匀称)”的,面鱼儿则像玉米饼子一样豪放地铺排着。

面鱼儿

面鱼儿的做法和油条差不多,都是要搁喽好酵儿加盐加碱和面,和好后放于温暖处发酵,不过炸油条的面比较硬一些,而且一般要放明矾,炸出来又酥又脆,溜直一根像法棍样儿嘞,如果不加明矾炸出来的油条就会软塌塌的。炸面鱼儿的面越稀越好,有时稀得几乎要提溜不住,这样炸出来才会外脆里嫩,面厚炸出来则会发艮。把面团置于面板上,分成若干小份(视面鱼儿大小定),取其中一份,用手摊薄,用刀在面片上划两刀(这样熟得快,也有不划刀整块炸的),两手拽起面坯儿,中间部分先入锅,待基本成型后松手,炸至两面金黄即可。因为面鱼儿比较厚实,所以油的温度不宜太高,否则容易出现外焦里不熟的现象,但也不能太低,油温太低,不利于发泡,而且面坯儿会吸太多油。炸好的面鱼儿吃起来内部是柔软绵细的,不像油条有那么多空洞,也更有弹性,对于胃不好的人来说,也更有利于消化。

黄县人吃面鱼一般是开卤儿,冬天喝羊汤配面鱼儿也很好(黄县人喝羊汤配的面食有四种,东南山一带是羊汤配面鱼儿,北马是羊汤配火烧,老派的以小栾疃羊汤为代表,配的是蒸饺,现在的羊汤馆多以小油饼为主食)。逢集的时候豆腐脑配面鱼儿是最常见的吃法,在老黄县人的心目中,如果油条配豆腐脑、面鱼儿配豆浆会觉得怪兮兮的。现在的人讲求健康,知道摄入铝太多对身体不好,所以油条里也不放明矾了,如今经常是一盆面既可以炸油条也可以炸面鱼儿的,不过虽然是同一盆面,但非常奇妙的是,炸成油条是油条味,炸成面鱼儿是面鱼儿味。看来食物的形状对于味道也是有影响的,怪不得孔老夫子当年“割不正不食”。

我一直以为面鱼儿是黄县特有的,后来才发现不少地方都有类似的食品,只是大家叫法不一样。天津的馃子饼,也就是北京的油饼,和面鱼儿的做法、样子都差不多。天津的糖皮儿,也就是北京的糖油饼,一面加了红糖油面,一面没有加,炸出来有糖一面颜色较深,没有糖的一面颜色浅,一面是面香,一面带着红糖的甜味,不同的滋味在口腔中交织,这是面鱼儿的升级版。济南也有面鱼儿,也是中间划了两刀再炸,他们叫“炸炉箅子”,同样的东西,靠海的黄县人看到的是鱼在油中游,内陆的济南人则想到了炉子底下的铁箅子。早上一碗微辣咸香的甜沫儿,配上一个炸炉箅子,就是济南人心满意足的一顿早点。

八批馃子

面鱼儿的顶级豪华版,得数聊城的八批馃子,同样大小的面坯儿,要摊的略圆一点,划上七刀,炸出来是八股,故称为“八批馃子”(按这个叫法,面鱼儿算是三批馃子),股数越多越吃油,当然也炸得更透,更酥脆。

北方还有一些地方所说的“面鱼”,指的是用面捏的或是使用木头磕子磕制的、狮子或鱼一类的造型,蒸熟后着色加彩,描线点睛,属于一种工艺品了,可以摆在家里看,也可以赠送亲朋好友。

面鱼

黄县民间也有这种面鱼,一般是七月七做巧饽饽的时候,顺便磕几个面鱼(这种面鱼比巧饽饽要大得多,但与做蒸饼时磕的鱼儿饼相比,个头小得多,也比较薄),一起在锅里炼熟,串巧饽饽的时候,面鱼一般是串在最下面压阵脚的,有时是中间隔一段串一个面鱼,就像一挂鞭间隔一段要插上个小雷子一样。过年炸皮皮梗、炸掏花的时候,当年吃剩下的巧饽饽和面鱼要一起放锅里炸一下,分给孩子吃,面里有时和上糖精,吃起来甜兮兮的。过去油金贵,平时不舍得用油炸东西,太费油了,一般都是集中在腊月二十八九某一天,炸面鱼儿,炸刀鱼鲅鱼,炸丸儿鱼,炸菜丸儿,这些都是正餐用的,剩下的炸皮皮梗炸掏花便属于零食了,还有用磕子磕出来的鱼、狮子等也可直接入油锅炸,黄县话统称为“炸花儿炸鱼儿”,因为比较薄,也很容易炸透。与七月七的干翘翘的面鱼相比,新磕出的面鱼炸出来更加酥脆松软。

印象里过年都是炸面鱼儿,从来没听说过谁家炸油条,可能“鱼”谐音“余”“玉”,与“年年有余”“金玉满堂”等喜庆话有关联,过年炸鱼儿恐怕也是这个原因。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油条篦子(油条方言怎么说)链接:http://www.esxun.cn/news/425357.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