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制红糖,是工艺流程的一项成果,也是一对夫妻的矢志追求。妻主唱,夫紧随,一份宏大的产业就这么创立。
女主叫靖响林,本科毕业,执业医生,日子清淡也丰裕。她长得清秀端庄,颀长的身个,总保持的亭亭的韵味。因为身高,目光总是高一点,远一点,透一点。
农民出身,先几代都是制糖人,于是对糖有一份独特的情结。过去的红糖该有多好,灵丹妙药似的,感冒了,红糖熬生姜的热汤,喝一大碗,蒙头一睡,汗一出,药到病除了。红糖还有一好处,补女人的身子。女人对红糖,总有独到的钟情。靖响林对红糖有更深的感情,她认为红糖就象一味补身子的药。
只可惜,现代工业制出的红糖,已经没有红糖除糖分之外的养分和补性。工业化制作的糖就像农药化肥施用于农作物,是巨大的进步也是不可避免的倒退。
她怀念红糖,怀念手工作坊的红糖。这个念,深埋在一个制糖人后代、一个现代女医生的心里。可是,工业化的进程早就碾碎了手工作坊的制糖,想要过去那种纯粹的古红糖,只能在梦里。除非有奇迹出现。
没想到,这奇迹竟然出现在自己身上。久久的念,久久的想,促使她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告别武汉,辞业回老家,开作坊,制红糖。2015年,她终于立定了这个志愿。
崇拜季羡林的丈夫也是知书达理人,为了支持妻子创业,他们把武汉的住房抵押给银行……
流转土地,种植甘蔗。甘蔗苗种上了,一场倒春寒,嫩苗死了大半,估计损失二十万。夫妻对望,欲哭无泪。
比损失幼苗更痛心的是作坊的工艺无底。爷爷说过,爷爷叨念无数次,可爷爷的叨念只是抽象的表叙,很难立起实物的具像。举水下游的涨渡湖区有过作坊,他们去探访了,可惜旧物件被汛年冲得荡然无存。上游的麻城市有过作坊,访探到的时候只剩几根木架。为摸清工艺只好远走广西、云南。他们两处各有千秋,仿学还不知该学哪。最后,他们探访到浙江。毫不气馁的执着终与幸运相遇,浙江义乌竟建有作坊制糖的博物馆,南宋时代兴起的制糖工艺在那里得到保存。
于是祖先们的智慧也就惊喜这对创业的夫妇,也促成了湖北境内的第一家古法红糖制作基地:武汉新洲凤凰镇毛冲村点溪园。
点溪园落地开花。跨越千年的古法技艺,在这里开始了延续与传承。
吃鱼要吃新鲜的,现杀现烹。红糖制作也要新鲜的,现采摘现制作。这就是小作坊的灵活性,大工业制糖根本达不到这一步。现采现制:切碎、碾压、压汁、去杂、过滤、熬制。九口铁锅流水线似的操作不同的程序,流程的术语可简化为“五榨三滤两浮一沉”,然后是进模子冷却成型。
制糖时节,车间是紧张的繁忙的也是有条不紊的。车间是甜的香的,浓浓的甜,浓浓的香。点溪园的香还会逸出车间厂房,扩散到整个村庄。
八年过来,点溪园不断发展外扩,先后共流转土地230亩,古法红糖制作基地,已经发展成为一座主题鲜明、绿色环保、景物优美、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主题观光园。园区建有甘蔗种植观赏园,古法红糖加工区,花卉观赏区,茉莉花、桂花、玫瑰花等主要辅助材料种植区等等。丈夫对树木有研究,靖响林却对花卉钟情。她爱美,更因为她曾是医生,她追求的红糖,不仅是纯正,还应该是有益亍健康,于是红糖里有了辅料不同的分类,有桂花红糖,生姜红糖,茉莉花红糖……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点溪园古法红糖推向社会,广受民众喜欢,因为它除了它的美味,还是不是药的药。这或许就应和了一个辞职女医生的初心,这也就是鼓动她创业的那个念,这也是她前几代祖人永远缅怀的不舍之情结。古法红糖味美,味甜,味醇,而且还性温,味甘入脾,食后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温补的理论,是中医强大的理念,也是我们华人最容易接受,最乐于接受的药效。古法红糖推向市场,营销的长势如飞机冲过了跑道后的升空,也如我们对芝麻花开的礼赞——节节高。
点溪园的古法红糖制作基地,将“古法红糖”这一传统非遗技艺延续下来,成为地方特色不断地发扬光大。地方政府支持的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电通,水通,路通,连废物废料的转运也被安排在日程,更重要的是流转土地的逐步加量,′为点溪园的发居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
作为红糖制作基地的点溪园,白墙黛瓦,宛如世外桃园,美好的外部环境,已成为田园风光的观景台,引来了无数观光者,有家庭的亲子游,有单位机关的会议选点,有人际间的同学聚会,还有文化部门的讲座,还有网红自发组合的打卡团队……
八年过来,点溪园的追捧者越来越多,古法红糖的旗号越来越亮丽。天下广宇,旌旗万千,古法红糖,自是一旗,用千年的技艺,熬制今日的幸福,不是创造,亦是创造。感谢靖响林夫妇,一个朴素的初心,灿烂出一片辉煌。大武汉唯一镇建制的凤凰,因点溪园的古法红糖而骄傲。
作者简介:
周西忠笔名:西中网名:舟戈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
(此处已添加纪录片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