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了,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山东的高校,到我们大山东来,为了给大家有个直观的感受,老山东人给大家科普下山东的风土人情,民以食为天,先说说饮食习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山东地区地域广大,靠山靠海,水土多样,物产丰富,因而山东人的饮食民俗极为多彩。
山东各地都有一些各自富有特色的粮蔬,成为十分有名的地方特产,例如:
曲阜香稻其栽培历史悠久。源溯于周朝,盛于清朝乾隆年间。米粒微黄,色白,米质细腻油亮,食之柔韧醇口,清香扑鼻,有“一家煮饭十家香”之美誉。
龙口粉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咸丰年间即销往国外。龙口粉丝用绿豆作原料,色白如玉,光亮透明,丝长条匀,久煮不烂,吃起来韧而有嚼劲,润滑爽口。
胶州大白菜原产胶州市三里河、丁家庄,栽培历史悠久,具有品质柔嫩、汁白、味美,纤维细软,叶帮薄、易炒熟,生食清爽可口、熟食味甘肥美的特点,当年开国时去给斯大林送礼,山东省出的就是这款大白菜
苍山大蒜山东苍山县(现在叫兰陵县)栽种大蒜,已有1900多年历史。苍山大蒜头大瓣匀、皮薄洁白、粘辣郁香,久藏不烂。
章丘大葱章丘种植大葱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优良品种有“大梧桐”,葱白肥大、细嫩,于淡辣中略带清甜,耐久藏。生吃、凉拌味最美,炒食、调味亦佳。
其他特色粮蔬还有章丘明水香稻米、济宁金乡金谷、滨州小营大米、济宁微山湖鸡头米、烟台大花生、潍坊潍县萝卜、滨州邹平常山山药、泰安宁阳大刺黄瓜等。
吃葱不
山东16地市(莱芜已并入济南)
饮食习俗之鲁西部分
鲁西饮食区狭义上是指以聊城为主的饮食区,其中聊城的临清受到京杭运河交通四通八达的影响,鲁西饮食有点小布尔乔亚,对汤菜、对刀功、对水产、对舶来品是很有研究的,这里在聊城的临清市、张秋镇都是可以找到曾经的影子的。且当地地区回民相对较多,饮食受到清真饮食影响,喜食牛羊肉(鲁西黄牛肉非常好吃)。
特色(山东的特色小吃太多,仅仅介绍下本人吃过的吧)
八批果子,聊城传统名吃。八批果子是一种油炸的小食品
临清烧卖
临清烧麦以王家烧麦为最佳,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为临清面食行业的四大名吃(窦家蒸包、徐家煎包、王家烧麦、武德魁肉饼)之一
阳谷蒸碗
在鲁西的红白事大宴中,蒸碗是必不可少的。将挂面糊炸制好的肉块、排骨、鸡块、鱼块或用油炸熟的肉丸子,盛在一只只黑釉小碗(梁山好汉喝酒同款)中,加葱、姜末、蒜和花椒面,上蒸锅蒸至烂透,把骨头都蒸到能吃,取出后反扣在大碗上,然后浇上用醋、酱油、骨头汤兑制的沸汤,淋上几滴香油,撒上香菜末,吃起来,软烂脱骨,味入肌里,咸酸扑鼻,齿颊留香,令人久久难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扬古筝网和山东曹县的蒸碗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山菏泽曹县的一般喜欢上鱼,而且曹县的蒸碗多为清真餐。
熏鸡,说实话,吃不惯,太咸
这个熏鸡我们一般都叫“铁公鸡”,这个是聊城东昌府北关的魏永泰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创制,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当时东昌府紧靠运河,交通便利,客商云集。为便于将东昌府的扒鸡远销外地,魏家扒鸡店研制成这种能够长时期保存的熏鸡,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二月成批制作,供全年销售。熏鸡选用体型壮硕、肉多肥嫩、体重2至3斤的当年活鸡,先加工成扒鸡,再往腹内装入丁香、八角、桂皮、茴香等药物,放在锯末(木屑)烟火上熏制而成。配料比例视批量多少及季节变化而有所不同。锯末以沙、柳、红松木最佳,并要掺入适量细土。在熏制过程中,烟量的控制是重要环节。烟多,肤色黑老;烟少,肤色浅淡;惟烟量适中,才会色泽栗红。烟熏时间一般为3—4小时。经熏制的扒鸡,水分少、皮缩裂、肉外露、无弹性、药香浓,可存一年左右不变质。这种熏鸡,形美肉嫩骨酥,色鲜味美,入口余香深长独特,四季皆宜食用,既可下酒,又可佐茶。
聊城光岳楼前街
鲁西地区的宴席文化
日常便宴:日常待客便宴,一般就地取材,富有当地特色。鲁西地区的老百姓串门子多以日常便宴招待。串门子多数是上午去下午归,便宴都是以午餐为主,当眼也有些酒晕子晚饭后才回家的。
过新年时的宴席格局,鲁西一带主要在堂屋明间里设一张八仙桌,长辈亲友坐正面,上下首分开;次之在左右两边就座,陪客和主人则坐在下首,面向主客。旧时农家招待客人为四盘、八盘菜肴,当招待贵宾(例如:新姑爷、乡里来的干部)则高出一筹,先上茶,然后要吃饺子,下一步上四个或八个小果牒(南北干果,这里的特色是高唐县旧城镇的黑枣和阳谷县的焦枣),随后起十二盘菜,再后上两个硬件。上菜的顺序,放置的位置也有一定规律。一般是先凉菜后热菜,通常各半;大一些的宴席,都要整鸡、整鱼。在民风淳朴的阳谷县则通常上空心琉璃丸子、八味白鱼、布袋鸡(当地又名&34;)
鸾凤下蛋
空心琉璃丸子
聊城的东昌府区和靠近济南平阴的东阿县的农村则偏重于清蒸鸡(或过油后又蒸的鸡)、酥鱼。鱼,这里要求是必须全头全尾,端来时肚对主客,上鸡鱼之前要主宾都要满上酒,要是酒杯里有酒,那么“福根”要喝完。鸡和鱼作为大件上来时时,全桌人要一起走一个(喝一个),过后再分别向主客敬酒,等主客请下筷子用餐时,先上馒头,再上八个碗或十个碗,或十二个碗的大席。
上席的规矩就更多了,通常是以粉条开始(这里的粉条是清汤粉条,白色),以八宝饭(糖饭)结束,中间有藕合、烧排骨、条子肉、四喜丸子、冷鸡、酿白菜、烧鸡块等八至十六种不限。其“丸子”这一饭菜,只能排在中间时上席,不能最后上。如果最后上丸子,就是叫客人滚蛋的意思。
条子肉(梅菜扣肉)
酥鱼半成品
吃菜也有一定讲究,主宾人不动筷子,其他人不能造次;然后是吃鸡,鸡头必须是主客家桌上的长辈人吃,其他人不能吃。第三是吃鱼严禁翻身,只能吃一面,底面不能吃(和胶东风俗又不一样),但是临清、高唐一带有请“客人翻鱼”的风俗。进餐时,主人首先将鱼眼抠出敬于客人面前,被敬者以筷将鱼眼于鱼身上一抹,请大家同吃。
鲁主要是吃鲤鱼
然后全体起立接连敬主客共三杯,三杯后再轮流给主客敬酒。敬酒者必先喝,或是与主客碰杯同饮(俗称同起),然后客人回敬主人,这叫好事成双,谁先提议谁带头,然后作顺时针轮到谁谁喝,聊城称这种方式为“拱酒”。平时饮酒多猜拳行令,有“哥俩好”、“五魁首”、“八仙”、“六六大顺”等词语。凡有新客,必用上等酒具。论喝酒在鲁西一般就是景阳冈酒、赖茆酒,其次是临清市有御河酒厂、卫河酒、莘县的雁宾酒、茌平县的孟尝君酒等等。
景阳冈酒
三碗不过岗
景阳冈
在临清、冠县过去还有吃公饭的旧俗。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几天里,县里大村中就有脸面人进行操办,凑钱、凑粮食,请明理人管账、管帮厨,请伙夫做菜办大席,选总主持安排地点,派人到各处借桌椅板凳、碗筷锅灶等等,然后组织青壮年动手搭棚。到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各家各户报名参加的人,一天不再参加劳动,集体去指定地点去吃公饭。传说,这一天是“关二爷”的生日,大家“吃公饭”,是象征全村人团结、进步的大日子。
市肆宴席也很有讲究,也很有地方特色。鲁西市肆宴席的特色归纳就是:实惠、重色、高盐、解馋。
鲁西地区曾经是漕运贯通,商业活动发达,各类会馆林立,酒肆众多。曾经,八方货物皆在此集散。阳谷的张秋、东昌府和临清皆为京杭运河的重要港口。山西、陕西、浙江、江苏、江西等省,先后在聊城建立会馆,也就是今天的办事处。
聊城山陕会馆
贸易的兴旺发达,饮食业也活跃起来。官方民间聚餐,节日庙会欢宴,酒肆小馆空前繁荣。如聊城的三德园、风楼、三庆馆,临清的常乐园、王山楼、中和园,阳谷的宴宾楼,莘县的提云楼、杏花村,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大馆子。
这些饭馆对鲁西地区风味菜的形成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选料讲究,烹技精良,美味佳肴,数不胜数。鲁西风味菜,在其选料方面有着独特的个性。因远离沿海,故原料就地取材,普通中见优良。比如“炸金枪不玉”,以蘑菇为食,习以为常,但单独用蘑菇腿进行烹调的,当仅有鲁西。“红烧金刚脐”则以奇、巧取胜。另外,鲁西地区在烹调技法上,善用烧、炒、爆、扒、溜、余、炖、煎、熏等方法,加工精细,制作精良。阳谷、莘县、东阿一带,擅长酥炸、蒸、烧、清炒,其“清蒸白鱼”、“弯风下蛋”、“炸鹅脖”造型美观,技艺高超,独具特色;临清、冠县、高唐一带以滑炒、软炸、汤菜著称,其“清余羊腰”脆嫩清鲜,“奶汤天花”软嫩甘醇;聊城历代为鲁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烹饪集各县之大成,制作技术全面,宴席丰盛华美。其“糖醋黄河鲤鱼”、“缠丝豆腐”、“灯碗肉”、“白扒鱼串”、“爆双脆”、“炒腰花”、“煸肝尖”、“老虎鸡子”等,做法、口味均有独到之处。鲁西甜味菜也别具特色,“蜜汁拳荠丸子”制作精细,造型古朴典雅,口味甜脆清香;“琉璃粉脆”、“空心琉璃丸子”制作技艺独特,工功精到,成品像水晶如珍珠,金光闪射,绚丽玲珑,确是厨师的精巧之作。
鲁西菜浓香味厚,丰满实惠,重色重醋,骨酥肉烂。鲁西风味菜在调味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浓香味厚,骨酥肉烂。像糟鱼、烧鸡、蒸碗(扣鸡、扣鱼、扣肉)、炖鸡、炖鱼等,都是浓香味厚,骨酥肉烂的菜品,也是鲁西婚丧大宴中必有的大菜。鲁西菜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重色重醋,一般菜肴好用酱油或醋烹锅,酸咸浓香是鲁西菜的基本味型。像扒羊肉条、扣蒸碗、酥鸡、酥鱼、酥白菜卷、红烧羊尾、醋烹鲤鱼、醋溜白菜等,都是用酱油取色,用醋提味,其最有代表性的糖醋鱼更是将醋运用得出神入化、浓香扑鼻了。临清汤更是缺醋不成汤。在鲁西当地餐馆里的饭桌上,必有一个醋壶来佐餐。
饮食习俗之鲁北部分
鲁西北地区从狭义上讲就是是指德州地区,其地区是属于鲁北平原,多盐碱地,但灌溉较为充足,为粮棉和畜禽高产区,由于鲁西北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特别是在近代铁路的发展,使得德州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宴席文化也是自成一体。
鲁北重镇 德州市
鲁西北待客的宴席习俗,以德州市、夏津县城、武城县城、禹城县城、等城镇较为讲究,有旧有的传统宴席格式。其他地区的城镇,皆用碗盘上菜,数量以双为主,有6个碗、8个碗、10大盘、12大盘等,多是凉菜、热菜统算统上,没有规矩。
特色:
德州西瓜和德州五香脱骨扒鸡。
德州西瓜个大皮薄,果肉细嫩,营养丰富,在我心目中这里的西瓜和菏泽东明的西瓜可以成为山东西瓜界的翘楚。
德州五香脱骨扒鸡,简称的德州扒鸡。这个是火车上和鸭脖共赏江湖地位的名吃,是德州的传统风味名吃。扒鸡距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早在在明朝,德州城内及水旱码头上,就有卖烧鸡的人。清康熙三十一年扒鸡被创制出来。在康熙皇帝南巡住在德州,吃到了到了德州名吃——五香脱骨扒鸡,龙颜大悦。从那以后,德州扒鸡就被作为贡品进贡给朝廷。扒鸡制作艺人还被召进皇宫御膳房,从此德州扒鸡名扬天下。
德州五香脱骨扒鸡,我只在德州美食城吃过一次正宗的
贡品扒鸡
当然鲁北地区保店驴肉、夏津银丝面等等都是值得品尝的。说到特色还有的就是当地的名酒,这里当属古贝春,曾经有段时间特别时兴喝古贝春的光瓶酒,喝了胃不难受、头也不疼,其他的还有禹城市禹王亭酒、乐陵市的枣都酒厂、五集买虎酒等等。
古贝春 在鲁酒中是很知名的
宴席习俗:在鲁北较为富裕的地区,即沿运河的几个城镇,受运河影响,其宴饮多与天津、临清、聊城、河北等城镇的宴饮有交流,互相渗透,又都保留了较浓的地方特色。鲁西北居民办宴一般有祭宴“八大碗”,具体说又有“荤八碗”、“素八碗”、“海味八碗”等。正规一点的婚宴或为去世的先人过周年祭日时的丧事周年宴多有讲究,有四冷、四热、3大件(或4大件)、6行件(或8行件)、4饭菜等,其中,海参汤、鱿鱼汤为此地区的名汤。宴席上的常设菜肴有:烩大肠、全家福、烩滑肉、烩面筋、川肉丝、川大丸子、拆烩鸡、瘤黄菜、水炒鸡蛋、元宝肉、扣肘子、海参丸子、烧三丝、家常烧鲤鱼、全炖等。多是味厚色重的荤菜。
饮食习俗之鲁西南部分
狭义的鲁西南地区主要是指菏泽地区,本区地处黄河滩区,有古黄河决口留下的百里黄河故道;有70年代修建的“堤相连,水相通”,全长150里,占地35万亩的太行堤水库区;也有黄河二道金堤内的二夹套滩区。总属黄河冲击扇平原地区,这里在建国初期属于平原省,其他大部分时间都属于山东省,由于菏泽地区距离河南较近,所以这里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尤其是菏泽的东明口音,基本上就和河南濮阳口音差不多,饮食习俗也和河南比较接近。
菏泽市
鲁西南的饮食习俗特色就是吃庄稼饭。就是当地人特有的家常饭。“官家的饭,朝南看”,是说非庄稼人饭不照时,早饭能吃到响午。他们无事,晚上也不睡,早上也不起,一日三餐都不按饭点;“农家饭,不打欠”,是说农家吃饭非常及时,尤其是“顶班”做活的农民,到“饭时”就要吃饭。虽然没有钟点,他们看太阳卡得也很死;放下锄头就端碗,是庄稼人的习惯,一点也不能错过。
农忙吃三顿,农闲吃两顿,也是鲁西南吃饭的规矩。过去做饭全用柴,做一次饭要冒一次烟。农闲两顿饭既省米,又省柴。谁家超过了这个标准,就视为“不会过日子”,记得还听菏泽村里的老人讲过,每到中午饭点,卖香油的从来不从村里经过,可见菏泽人是很喜欢吃香油的。
在菏泽早饭吃糊涂、面泡、羊汤(个人喜欢巨野的罐子汤)、大白丸(个人认为这是菏泽早餐的巅峰之作,特别是老青年湖一带和南城街道办事处附近的大白丸),午饭吃面食、面条、疙瘩;晚饭叫“喝汤”,米汤或清水。旧时几乎家家都是如此,当我去菏泽时,那时候菏泽地区的经济已经发展起来了,生活条件要好了很多。
大白丸,我不知道当地人叫啥,反正我一般都认为学名就是大白丸
罐子汤,要和就得去巨野喝
旧时,菏泽条件好的家庭,可以隔三差五的可以吃顿“凉面条”,就算改善了生活。夏吃干,有馍有饭;冬吃稀,有饭没馍叫“光端不拿”。这样生活,是为了节省粮食。但得吃饱肚子。要想填饱肚子,就要加糠加菜,把谷子碾下的米糠再掺进馍里,使馍的个头加大;再利用干、鲜菜做面菜馍。为了省粮,在农民的锅里天天都有“蒸”,顿顿不离“蒸菜多而面少的干、鲜菜馍”。在冬天,喝碗“俩头”的糊涂,再配碗“蒸的菜”就是一顿饭。有盐有醋就是好调料,有些家庭只能撮上点苦小盐(自己扫盐土晒出的盐),更谈不上吃油。所以农民们常风趣地说:“头上的脑油不断,锅里浇油不见”,“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家人都会“把锅头”。“媳妇下厨房,堂上先问娘”,当媳妇的每顿做饭,都要先问问公婆,连盛多少面、下多少米都要问个清楚,然后才依令而行。吃面和吃水。在过去都说吃粮难,其实,有了粮食,吃米、吃面,水也不容易。“缸里没面打婆娘,瓮里没水骂汉子。”婆娘是专管做饭的人,缸里米面少了就要安置碾米、磨面。过去没有米、面机,碾米、磨面都要用石碾、石磨。磨和碾用牲口拉还好一些,套上“拉磨驴”,大半天还碾不细一袋谷,一晌还磨不下来一斗粮食的面。若用人推磨磨面吃,两三个人才能推动一盘磨,转得头晕,累得汗流浃背还磨不出一斗面来!越是农忙季节,吃饭越要紧,有时还要夜间掌灯推磨。在灯影下越转越头晕,头晕也得推。推磨难,推碾更难。三两人推不动,拉碾没牲口。而且有些村子没有碾,要吃米就得用礁推。石礁还烂米,要推米,就得挖“地礁”,就是在地下挖个尺把深的小圆坑,倒进升把谷,多使用锄杖坐在地下,一下一下地,两个小时也榷不出三四升米来。
旧时菏泽这本是全村人共一口井里的水,谁也不特殊,即想特殊也无法搞。在以前,如果有人做了危害全村人的事,大家就不让他吃井里的水,是最大的惩罚。因为那时没有打井机,要打出一口水井,就靠人力去挖,很不容易。所以村子里的水井都是多年多代留下来的古井。平常打水,费点气力,每逢夏旱,“吃水比油还难”。天气越早,井水就越干,各家就将抽出一个人来守在井边,排成队,一点一点地往外刮水吃!“瓮里没水骂汉子”,担水本来就是男人的事,但是就是旧时的鲁西南地区,男尊女卑,经常把这些活交给婆姨的去干。
鲁西南地区待客之礼也很有意思,事先知道某日要来客人,主人便做好充分准备,除生活安排好外,还要打扫室内外卫生,全家人衣帽整洁,同时,教孩子学说些场面话等。客人到家以后,在夏天先端水洗脸、倒水、敬烟,再递给一把蒲扇;在冬天就先让烤火、人座喝茶抽烟,由主人或陪客(读”K”,是主家自己人或主家请来的人专门陪客人说话、吃饭等,但主要是陪酒,我在成武县就遇见过一次,我的朋友不喝酒,但是因为我去他家了,所以他专门找了他两个表弟来陪酒)陪着客人。
鲁西南的白事宴
一桌一碗鸡肉,在上点四君子、冠群芳什么的,不是寒酸,是现在村里有红白理事会的管理和监督,不让铺张
鲁西南的宴,参加宴请叫坐席、吃大席,所准备的酒、菜、饭、礼等统称“席面”。每席六人为一桌(现在都是十人左右一桌)。待客规模的大小按桌数,有几桌,就说待了几桌客。宴会开始前所有客人都要入席,鲁西南对坐席的座次很有讲究。其原则是:“客不压宾,宾不压主,主不压师。”一般客人都自觉,没有实力,谁也不会舔着脸往首席边上偎。待客常用方桌,迎门摆放,正对着席,两边为陪客。对着上首的一边为下首,一般不坐人或坐一辈分最低的陪客,俗称“打横”,专司本席的敬烟、倒酒、倒水、跑腿等杂务事。但是在家中举行宴会情况各异,座次的安排也要看是什么宴会。家宴,尊长坐首席,次者按辈分与齿安排。普通亲朋的宴会要朋亲为大,坐首席,不分年龄,女客另设席面。家宴在现实生活中千差万别,条件差的没有桌子凳子就用一个大盆放在平地上,放上锅盖,四周放上木凳或木墩儿就是一席。若只有宾朋二人,在这样的地桌上宾坐首席,主要在下边陪着,或宾东主面对坐,交杯换盏,也其乐融融。
在家宴中如主人有一定社会地位(菏泽话“光棍”,那么就是往来无白丁,就要按正规的待客方式,主要人当好主陪,调节好欢乐、融洽、热闹的气氛,并使来客酒足饭饱。还要请一位能说会道,大酒量、有眼力界的铁杆(菏泽话“仁兄弟”)作副陪,负责好各项服务工作。座次的安排是根据上菜的方向确定的:主陪正对上菜的方向,副陪与之相对。主陪的右手位为首席,左手位为次席。副陪的右手位为三席,左手位为四席。宾客圆席后,主陪示意副陪上席(即上菜)。先酒后饭,先凉菜、炒菜、蒸菜,最后上汤菜、上馍(馒头)、上饭。喝酒由主陪倡议并带头喝干,以示要各位开怀从主宾开始,依次同每位来宾同干(喝)三盅酒,叫陪酒。意为欢迎各位的敬意可如法炮制。然后,互致敬意,或行酒令等,变着法儿使宾客多喝几杯,这时候是席上最热闹的时候,劝酒的先是递烟(10年前是小苏烟起步),然后开始抓住白酒瓶子倒酒,这时宾客忙说“不中啦、不中啦.....”去抢瓶子,你来我往,好不热闹。菏泽时下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酒必须是白酒,酒精含量一般是38到42度左右(山东人似乎不大喜欢喝高度酒),佐叽人当然也喝啤酒,但喝啤酒实际很吃亏,1:7的喝,一般肚子小的可受不了。
菏泽人喜欢喝酒,那么酒厂也多,冠群芳、御思酒业公司、丘粮春、金驹酒、文亭酒、兴成酒、四君子酒、山东花冠、水浒108酒、及时雨酒业、宋江酒、水泊酒、玉池香酒、武圣酒业、陈王酒业、长胜酒、三春酒、明森酒、菏泽宰相村酒、老泥池酒、杨湖酒、曹州老窖等等是在太多了,个人评价最爱是杨湖芝麻香和曹州老窖。
冠群芳酒,老百姓喝的酒
其他的特色还有水煎包、东明粉肚、米家牛肉、郓城壮馍(这个我没吃过)、耿饼、左营绿豆丸等等。
饮食习俗之鲁中部分
此区包括以济南为中心的泰安、淄博等地域。这里是鲁菜的两大发源地之一,淄博的博山菜更是来山东一定要吃的。
济南菜:对汤菜很有研究,也是烤鸭的发源地(明湖烤鸭、汇泉楼烤鸭都是北京烤鸭的始祖),济南菜并以酱香、浓甜最为见长,比如“糖酱鸭块”、“酱焖蟹鱼”等等。
爆菜是鲁菜招牌菜式,福山菜、济南均长于此法,但又有区别。济南爆菜历史悠久。清代文士袁枚说:“滚油炮(爆)炒,加作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油爆双脆”、“爆肚头”、“爆鸡丁”均是著名爆菜。相传,清朝四川总督丁宝桢在任山东巡抚时,用济南名厨刘桂祥和周进臣为家庭厨师,所制“爆炒鸡丁”深合丁巡抚的口味,每每用以招待客人,人人皆夸,所以就称为“宫保鸡丁”,其他的比较著名的就是奶汤蒲菜、九转大肠、糖醋鲤鱼、草包包子等等,老济南人常去的一些饭点有老玉记扒鸡和蒿家烧鸡、孟家扒蹄、鲁味斋、聚丰德、孔膳堂等等,这里说一个跑一的,就是炒货,在山东,我心目中的两大炒货巨头,一是薛记炒货,这家的大原味甚至它的原料产地阿勒泰富蕴县当地的炒货厂出品的还要好,二是菏泽的沙土炒货(仅限喝茶湿瓜子)
博山菜:博山属于淄博市,是古齐国首都所在地,通过多年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长于烧、炸、拔丝等技法,原料中多选肉、禽、蛋。口味偏于咸鲜,略酸,多使用浓口酱肉、豆豉,这里最有特色的就是博山酥锅,博山酥锅发酸,济南酥锅发甜,所以广大青年学子,只要你不是报考的山东理工大,那么你将大概率的吃到济南的甜酥锅。
博山酥锅
拔丝菜是起源于鲁中地区的,蒲松龄《日用俗字·饮食章》中有“而今北地兴扩果,无物不可用糖粘”的记述。但是最近几年随着健康饮食思想的发展,拔丝菜在山东大的宴席上已经基本不再上了。
拔丝菜
鲁中菜最后特色的是“豆腐箱”历史悠久,技法独特,是博山名菜,主要原料是豆腐,里面放了些其他佐料,相传清乾隆帝南巡时,曾“临幸”博山,招待用膳时,上有豆腐箱这道菜,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口感细腻,浓香满口,皮韧馅嫩,回味无穷。其香其美,是语言和文字表达不出来的。
豆腐箱
朋友要是来山东,酒桌上必有鱼。鱼在山东算“硬菜”,酒席上叫“大件”,主要是图个吉利,一般上鱼的时候,鱼头冲客人,表示对客人尊重,这时候鱼头和鱼尾巴冲着的客人们要喝一个,主陪用公筷或者主宾的筷子把鱼眼镜挑出来给主宾,叫做“高看你一眼,你也得喝一个,然后大家一起吃鱼,剩下的鱼骨头不会浪费,在博山一般得去撤下去让厨师杂个汤,多放醋,这样不浪费还喝起来解酒。
泰山山区、莱芜房干山和济南的南部山区的菜系又是鲁中菜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泰山多建有佛教和道教寺庙,僧道络绎不绝,香火兴盛,所以泰山素斋很有特色,泰山以小豆腐、泰山白菜、桃花溪泉水闻名,加之泰山盛产各种菌类,故鲁中地区的素菜、素斋制作尤为精美。其技法多受济南菜系的影响,以烧、炸、汆、爆、炒等见长,代表菜有“锅煽豆腐”、“软烧豆腐”、“炸豆腐丸子”、“炸薄荷”、“烧二冬”、“三美豆腐”等等。
泰山的三美豆腐
济南人的日常饮食最看重早餐和晚餐,早餐除了周末,多是外出购买或者小店解决,有甜沫、豆浆、油条、鸡蛋包等等。
老济南早餐铺子的代表-张家油条,但是价格早不是10元一斤了,不过非常值得一吃
济南人口味偏咸,一日三餐多配有咸菜。民间有“菜不够,咸菜凑”之说。济南的小菜种类颇多,如酱萝卜、腌莴苣、腌香椿、疙瘩咸菜、丝孬咸菜(就是放萝卜丁的纳豆)等,制作都很讲究。,老济南城区的德馨斋、北园地区的北厚记都是咸菜的出产地。
在济南,还有一种家家都会做的“酥锅”。此菜制作一般用沙锅,底部垫些老菜叶,然后分层排入藕、豆腐、鱼、猪肉、海带卷等,撒上葱姜,加糖、醋、酱油、汤汁(以能浸没过原料为宜),置旺火烧开,慢火煨炖五六小时,待汤汁全部浸入原料中,菜变酥软时,取出放凉,随吃随取,佐食下酒皆可。
淄博的名小吃还有周村烧饼、博山大水饺等。博山大水饺,历史悠久,这种饺子和一般的饺子不大一样,又宽又扁,也叫”石蛤蟆“水饺
宴饮食俗,我以济南为例,济南宴席种类繁多,各具特色。高规格的有燕菜席、裙边席、燕翅席、海参席等、全鱼席、全鸭席、全羊席等等,还有就是常见的双六席(六碟、六碗、两大件)、三八席(八碟、八盘、八大碗、两大件)、较为流行的四三六四席(四冷荤、三大件、六行件、四饭菜)。另外还有较复杂的寿席、喜庆席等。无论宴席种类如何变化,其内容都是由冷菜、硬菜、行件、饭菜、点心、水果等类所组成。
冷菜:冷菜又称冷盘、凉菜、冷荤,是整个宴席菜式中第一道同宾主见面的菜,素有开场菜“脸面”之称。冷菜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宴席的质量。因此在制作上要求刀工细致,颜色新鲜,口味纯正,造型美观,做到色、香、味、形俱佳。冷菜在宴席中所占的比例为10%~20%。宴席的档次越高,冷菜占的比例越大,反之越小。冷菜的格式一般为四双拼(四荤四素)、四三拼(每一盘两荤一素)、一大花盘外带六个或八个小围碟。大花盘可拼摆成各种图案,如孔雀开屏、凤凰展翅、龙凤呈祥、蝶恋花等,围碟也可拼摆成图案形或双拼及单拼。
大件(硬菜):是由高档、珍稀或完整的原料,经烹调后装在大盘(或大汤碗)内上席的菜肴。大件在上菜顺序上是紧跟在冷菜后面的第一道热菜,也叫领头菜。在山东宴席中,有很多宴席的名字就是用第一道大件的名字所命名的。大件在宴席中有二大件、三大件、四大件之分。整个一桌宴席中,大件占的比例为40%~50%,费用则是占到总餐费的70%左右。
行件:也就是热炒菜,行件是跟随大件上的热菜,一般上一个大件,跟上两个行件。如是三大件的席便有六个行件。行件在宴席中占的比例为30%~35%。一桌席中,行件所用的原料不能重复。排菜时,相同颜色的菜要间隔上席。六个行件中必须有一道汤菜和一道甜菜。汤菜用料讲究,制作精细,一般是跟在第一个大件后面上席。甜菜则是最后上席的行件。行件要与大件搭配协调,使宾主感到此席丰富多彩。
大件,现在估计没有了
硬菜海参
硬菜裙边
行件 鸡汁干贝
行件 大肘子
行件 糖醋鲤鱼
饭菜:饭菜是在大件和行件之后,吃饭时所上的菜,也叫收尾菜。饭菜所占的比例大约是5%。饭菜的数量一般为二菜二汤(两荤两素),或一菜一汤。冬季也可以只上一个火锅。饭菜要求以清淡、素雅为主,但也可以加进些带有刺激性口味的原料,如辣、酸等。饭菜要比酒菜在口味上略重些。目的是让宾客增加食欲。
点心:点心是指酒席上的各种面点。在宴席中面点是配合菜肴进行的,有迎门点心、拴腰点心、扫尾点心。迎门点心是指客人在吃酒之前先吃的一道点心(老济南的点心首推泰康食品店、一大食品,特别是桃酥和长寿糕,实在是做绝了),然后再饮酒,就会感到舒服,也不易喝醉。拴腰点心是指在宴席上菜进行到一半时上的一道点心。扫尾点心就是酒菜上完后,吃饭时所用的点心。点心要讲究季节性。比如春天上炸春卷,秋天上蟹黄烫面饺,夏天可上凉糕等。还要根据宴席档次的高低和宴席的性质安排点心。总之,点心应和菜肴密切配合,注重口味的调剂,以软食为主。
水果:水果一般都是在饭后上席,都是饭店送的,也不花钱,所以还要啥自行车啊,水果四季有别,讲究时令,如夏天饭后上冰镇西瓜,春天可上草莓、樱桃之类,秋天和冬天可上苹果、橘子等等。
济南地区的章丘区和淄博周村一带,历史上多商贾(孟雒川为代表的章丘商帮),其宴饮较济南地区有不同。上个世纪初,章丘区的老百姓串门子一般当日去当日还,主家待客以午饭为主,午饭之后,客人便离开。有的地方主家必再备一餐,餐后送行,名为“二道饭”。
宴席设置,讲究很多,例如大房间内两桌并列,那么左为贵,右为次;若前后排列,则里为贵,外为次;三桌并列一室,中为贵,左手为次,右手为下。
现代山东饭桌座次规矩
宴席又分大席和行席两种。大席是招待贵客的,很讲究,不容出错,贵客入座先上烟和一小盘西瓜子之类的小点心(胶东是上海瓜子),然后上十二盘、四大件,鸡、鱼、肉必备。行席招待一般客人,设八盘两汤、十二盘两大件不等。
在山东,接待无小事,规矩天大
上菜的顺序,放置的位置也有规矩。旧时,章丘席间重鱼,八盘之席,第四盘为鱼;十二盘之席,第六盘为鱼。在婚宴时,一般最后一道菜为鱼,取吉庆有余之意;过年全家“福”宴,最后一道菜也是鱼,取其谐音“年年有余”。上鱼时,鱼必全,端摆时,以肚对主客,鱼头应对着长者或客人,对着谁,谁要饮酒三杯,然后大家方可吃鱼。因此,民间有“上鱼前必满酒,食鱼前必干杯”之俗。此外,在章丘境内普遍流行“客不翻鱼”的规矩,即使主家翻鱼,也不说“翻”,而是说“游”过来。饮酒的礼节是食俗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俗话说:“敬酒望尽兴,无酒不成礼”。章丘人豪爽、好客远近闻名,酒礼则主要表现在斟酒、敬酒、劝酒、罚酒几个方面,无论敬酒还是罚酒,多以三杯酒为限,这也许是以三为圆满的一种心理表现。
劝酒最值得提及的当属酒令了。文人骚客多采用诗令、改字令、对字令等形式。而富户人家如西关高家,每逢佳节家宴多采用击鼓传花说笑的酒令,十分热闹。在百姓中传统习惯是猜拳、打杠、推磨、找官。饮酒至酣然,常对拳行令,拳令技巧多有讲究,先“兄弟俩好”或“爷俩好”起拳,随后便各施拳技。拳法及呼号一般有以下几种:“一”称一心敬(出拳时,只能出拇指);“二”为爷俩好、兄弟俩好或俩好;“三”为三星照、三桃园(踢拳时可呼三人好);“四”为四季发财、四红喜;“五”为五魁首(现在一般不划五);“六”为六六顺、六顺财、六啊六呢;“七”为七个巧、巧了个巧呢;“八”为八大仙、八仙寿、八八地蹦;“九”为快喝酒、快升官、九连打;“十”为满福寿、满堂红、十全利、全到了等。由于方法简单,至今在农村流行。在民间还有一种更简单的酒令叫打杠,方法是两人同时喊四种相克的东西即鸡、虫、杠、虎。这四种东西的关系是鸡吃虫、虫钻杠、杠打虎、虎吃鸡,谁喊出的东西能克制对方喊的东西谁赢,输者被罚喝酒。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山东民俗》
2.《大运河文化内》
本文由泺水居创作,版权归泺水居所有,欢迎关注头条号:泺水居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