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次到西双版纳疗养,第一次听说“基诺族”和基诺山寨在2023年1月14日,跟着康养基地组织的“望天树景区一日游”时,带团的王导在路上简单介绍了基诺族和基诺山寨。据他介绍,基诺族是我国人口最少且认定时间最晚的少数民族,这个民族很有一些特点,比如基诺族自称的“基诺”,就是“舅舅后代”的民族。又比如基诺族的“父子连名制”,基诺族父子的姓名像是“接龙”一样把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音节作为儿子的姓,如腰杰—杰泽 —泽车等。基诺族聚集的基诺山寨景区离景洪市区不远,初到西双版纳的外地游客很值得去看一看。听了王导的介绍,我就产生了去基诺山寨看看的愿望。
那天回到宿舍后,我在网上查阅了关于基诺族的一些资料。据相关资料介绍,基诺族是1979年被正式确认的中国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也是最后一个正式加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第五十六个单一民族。基诺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市的基诺山基诺族民族乡及四邻的勐旺、勐养、勐罕。目前中国境内的基诺族大概有2.6万人左右。
为了游览基诺山寨,我提前预定了1月16日10:00从景洪市的版纳客运站发往基诺山寨的客车;说是客车实际上是小型面包,且只能乘坐六位乘客。原来预定车票的除了我之外,还有一对从昆明来的母子和三位来自广州的年轻人,但因为年轻人在前一天睡得太晚,所以起不了床不去了。司机在求得我和来自昆明的母子俩谅解后,在市区里拉了三位要去基诺山寨附近村庄的人,尽管他们说的方言听不大懂,但能看出是司机的老熟客。
大概在十点五十分左右,我们来到了“基诺山寨”,司机很热情地帮我和昆明来的两位母子买了门票并联系了导游(基诺山寨的门票里包含导游费)。司机还对我们说,如果我们看完基诺山寨后直接回市区的话,他下午可以再来接我们,正好那母子俩也和我一样直接回市区,我们就约好在一点半左右在山寨门口碰头,然后司机把我们送到山寨大门的入口处,就和我们分手了。
大概在十一点的时候,一位女导游走过来站在山寨大门入口处,大声招呼游客们集中起来,以便她带领我们进去;她今天要带的游客比较多,为了带团方便,她就把我们这些游客按乘坐同一辆车过来的编为一个组,并按西双版纳导游们的习惯把第几“组”说成是第几号“家庭”。因为那两位来自昆明的母子俩和我是坐同一个车来的,所以导游把我们仨编成了第十一号“家庭”。
导游自我介绍说她本人就是这个山寨的基诺族,名叫“基诺茶”(不知是否是真的,不过既然是她本人的自我介绍,那么也只能相信了)。据基诺茶的介绍,基诺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被国务院最后一个认定的单一民族,也是云南省人口较少的七个特有民族之一。基诺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基诺语,但没有自己的文字,过去多以刻木、刻竹等记数记事。虽说现在通用汉语,但除了年轻人之外,中老年人还是基本上使用基诺语。基诺茶导游告诉我们,她自己虽然只是个初中毕业生,但在她们这个山寨里是能说汉语的仅有几位基诺族导游之一。基诺茶还介绍说,基诺山寨景区是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乡巴坡自然村寨为依托,将基诺族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古朴的生产生活方式、独具特色的基诺族民居服饰及秀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展现给游客的旅游景区。
基诺茶导游简单介绍完基诺族和基诺山寨的概况后,就带领我们穿过了做成基诺族大鼓形象的“大鼓门”,沿着用石头砌成的台阶路拾级而上,开始了对基诺山寨的参观旅游。基诺茶导游说,这条路名叫“牛头路”原来这条路的两边挂满了牛头骨。在基诺族的传统中,男子成年的标志就看他能不能独自猎杀一头牛,割下牛头放在这条路的两边就代表你已经成年了;牛头越多就表示这个村寨里成年男子越多,外族的人看到这些牛头数量就不敢轻易地冒犯这个山寨了。但那天我们却没有见到一个牛头骨,可能是因为有碍观瞻给拿走了。石台阶路两旁只是立着写有文字的木牌。
“牛头路”上虽然没有牛头骨,但是每隔一定间距立有写着文字的木牌。有意思的是,木牌上写着翻译成汉语的基诺族谚语的木牌,在汉语的旁边还用汉字的谐音标上了基诺语。例如“柴少火不旺,人少无力量”用基诺语说就是“咪支虽包妈基。戈阔虽包妈基”。走在石板小路上,我发现路面上刻着许多太阳图案,就问了基诺茶导游个中缘由,基诺茶告诉我说,太阳是基诺人的图腾,基诺族人喜欢在衣服前襟或者后背绣上太阳图案;说完她还指给我看了她在外衣里面穿着的民族服装前襟。
走到半山腰时,在石台阶路的旁边有一座小草棚,在其附近一棵树的树干上,还绑着木架子;基诺茶导游介绍说,在原始社会时期,打猎是基诺族的主要食物来源。基诺语“捞闷阿猜”的意思是老虎经常路过的地方;这里以前就是“捞闷阿猜”,也是她们村寨的重要狩猎场所。草棚中间的宝座,只有村寨里枪法最准、打到猎物最多的“若虐”(神枪手)家里才有。这个草棚就是猎手门等候猎物出现藏身之所,而那个绑在树干上的木架,是供观察猎物行踪用的“瞭望哨”。
当我们随着基诺茶导游走上山顶处的一个较宽阔的广场时,在广场的一边见有三位基诺族妇女在用竹筒制成的乐器在很认真地演奏音着一种我叫不出名字的乐曲,基诺茶告诉我们这首曲子就是《奇科阿咪》。
据悬挂在一旁的说明文字介绍,由于基诺族世世代代深居山林,食物主要靠在深山老林中采集果实和狩猎野兽来充当。由于以前狩猎工具落后,能捕获到一只猎物实属不易,因此每当捕获猎物时,就会通过敲击木棍、竹筒等能发出声音的物品来表达喜悦心情,同时也是向村子里的人报告狩猎成果。后来发现,在所有敲击物品中,竹筒是最易敲击出声并发声最响的物品,因此敲击竹筒载歌载舞逐渐成为基诺族人们获取猎物后庆贺的重要方式。久而久之基诺族以自己山歌特有的调式,利用大小长短不同的竹筒发出的不同声音,制作出两种竹制乐器,基诺语称之为“布姑”和“奇科”。“布姑”是打到大猎物时敲击的乐器,“奇科”是打到小猎物时敲击的乐器。
看到我看文字资料那么认真,基诺茶主动过来对我介绍说,基诺族的“奇科”和“布姑”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只是作为捕获猎物时用来报信和庆贺的一种工具,除在捕获猎物时敲击演奏之外,其它时候是禁止敲击的。随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实行禁猎以后,能敲击“奇科”、“布姑”的机会越来越少;但其美妙的音色和优美的旋律,一直在基诺人的记忆中代代相传。为了纪念那段历史,留住那动人的旋律,基诺族人用“奇科”编创出的《奇科阿咪》这首歌曲,作为基诺族同胞对外来朋友的一种迎接方式进行演唱和演奏,后来还将其搬上舞台展现在世人面前。
基诺茶导游还很自豪地对我说,在2015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乡10名基诺族群众,带着基诺族歌曲《奇科阿咪》,参加了以“村落风情·乡愁声音”为主题的第七届全国村歌大赛,在决赛中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中国村歌好声音金奖”“最佳作曲金奖” “最佳作词金奖”等多项奖项。
在三位妇女演奏《奇科阿咪》的舞台对面的山坡上有一座巨大的人头雕像,这就是基诺茶导游说的“创世女神阿膜腰北”的塑像。立在一旁的文字标示牌详细地介绍了“阿嫫腰北”的传说:据传在远古时候宇宙是一片汪洋大海,阿膜腰北第一个来到世上的,她是一个力大无比的巨人,一天可吃九甄饭;她干起活来又快又多,一次可挑两座山。
当她在天空飞翔时,看见下面都是茫茫的洪水没有歇脚的地方,就用两手搓出土来,把洪水变成了一片平地。她想试试大地牢不牢,便用手到处去按,按到的地方就凹下去,按不到的地方被挤得凸出来,于是大地便出现了平坝、深谷和高山。
然后她再次飞到空中向下一看,黄褐色的大地上没有任何生灵,一片荒凉。阿膜腰北便用已有的材料做成猪、马、牛、羊、马鹿、松鼠和鱼等陆上和水中的动物,又想从各种动物身上掐下肉来捏成大象,但只有蚱虫因为体积太小,没能取到其身上的肉用在大象身上,因此直到现在大象也只怕蚱虫。后来她发现老鼠做得太多到处偷东西吃,阿膜腰北就又造出猫来制服老鼠。阿膜腰北接着造出了人,但人和动物混在一起,常受到动物们的欺负,阿膜腰北便教给人们制服动物的方法,使人们纷纷制服了伤害人类的各种动物。
过了很久,天空中忽然升起九个太阳,晒得万物无法生存,泥土被晒焦、铁刀木树被晒死,有几千年寿命的大青树被晒干,白花牛、花腰猪也被晒死,人类再也无法生存下去了。于是人们开始驱赶太阳,最后九个太阳吓得退到天边躲起来。看不见太阳天地又变成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黑暗中人不能正常生活、万物也不能生长,于是人们又去请求太阳出来,但太阳仍躲在天边就是不出来;人们抬着许多酒、菜和糯米饭,祭拜天神派太阳出来,但太阳还是不出来。最后人们去求阿膜腰北,阿膜腰北告诉人们,抱一只无头鸡放在木头上教它“喔喔喔”地叫,太阳就出来了;人们就按照她的话去做,无头鸡叫过之后天边果然出来了一个太阳,把大地照的一片明亮。后来人们在上新房或镖牛的时候,要在牛背上放一只杀死的鸡,鸡头放在鸡翅膀底下,象征把这只鸡献给太阳神—阿嫫腰北。
在“创世女神阿膜腰北”的塑像的右下方斜坡上,还有一对青年男女的塑像,也就是基诺人的祖先—“玛黑、玛妞”塑像。基诺茶导游介绍说,相传阿嫫腰北造出万物之后,发现动、植物物种之间争吵不休、互相残害,使得整个世界变得混乱不堪。于是她造七个太阳晒死了部分植物,造出洪水淹灭了部分动物;还造一面大鼓把玛黑、玛奶兄妹俩放在里面,大鼓随洪水漂流,当飘落到基诺山时,兄妹俩走出大鼓成了婚;兄妹俩繁衍的后代,就是现在的基诺族。所以基诺族人的自称“基诺”,就是“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的意思。
在广场的一边用草做成顶盖的木架子上分别挂着一些彩色竹板和一只大鼓;彩色竹板上刻有奇形怪状的各种符号,这可能就是基诺茶导游所说的“牛角字”;至于那个大鼓可能就是传说中所说的,装着“玛黑、玛妞”兄妹俩漂流到基诺山的那个大鼓。在“牛角字”和大鼓旁边还放着一个”奇科、布姑“,供游人敲击演奏。
经过“玛黑、玛妞”塑像继续往前走,我们就来到立有图腾柱的太阳花坛;图腾柱后面有几棵漂亮的芭蕉树,仿佛守护着图腾柱一样。基诺茶导游介绍说,基诺族人相信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火有火神、地有地神,世界万物都有灵;基诺族人把信奉的神灵都雕刻在图腾柱上,认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均由鬼神所左右;为了求得氏族成员的平平安安和生产打猎活动的丰收,同时也为了氏族成员消灾祛病 ,就以祭祀来祈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凡是房屋、树木、人畜被雷击,就认为是雷神的惩罚,就杀猪杀鸡请巫师祭祀雷神祈求保佑平安;要是有人生病,则认为是魂不附体;就请巫师占卜,判定魂在什么地方后去叫魄;若是发生火突,则认为是火神在作怪,当天就要举行驱火鬼仪式,请“卓巴”念经,把火鬼赶出寨子。
图腾柱上各种神的面孔据说是巫师梦见各种神的模样,我们看起来神的面孔有些狰狞。据基诺茶导游说,其实巫师梦见的神都是非常漂亮的,但基诺族人认为梦是反的,所以把图腾柱上的各种神雕刻得面孔狰狞。图腾柱从上至下分别是,太阳神、月亮神、水神、火神等。
听完导游对图腾柱的介绍,我们就来到“非遗表演场”观看“基诺大鼓舞”等基诺族非物质文化遗传表演和基诺族的舞蹈表演。“非遗表演场”是个敞开式的大礼堂,游客们一边观赏节目,一边可以品尝免费提供的基诺族特色小吃;小吃一共有三样:一碟烤肉、一碟菠萝和一碟水煮花生及煮土豆拼盘,可能是到了饭点的关系,觉得三样小吃都很好吃;节目很有特色,像是主持人的男青年用基诺语很认真地说了半天,说得应该是向各位游客表示欢迎,并介绍节目内容;但由于他说的是基诺语,我们根本没听懂他在说什么,要是在放小吃的每张小桌子上放一张有关节目的说明就好了。
节目表演大概用了十多分钟就结束了,我们从“非遗表演场”出来,来到了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牌子的一座基诺族木制小楼,顺着楼梯走上去,就看到两位基诺族妇女在用各种颜色的线在织布,基诺茶导游介绍说,这就是基诺族的织“砍刀布”,直到现在,基诺族人还大量使用“砍刀布”做衣帽,妇女们头戴的披风式尖顶帽就全部都是“砍刀布”做成的。基诺茶指着自己的帽子和穿着的肚兜说,这些都是“砍刀布”做成的。
据说,基诺族的布料是用腰机纺织而成的。织布时基诺族妇女一般席地而坐(但我们见到的两位妇女是坐在凳子上的,可能现在的织布机经过了改良),经线的一头拴在自己的腰上,另一头拴在对面的两根木棒上,纬线绕在竹木梭上。操作时用双手持梭来回穿行,每穿行一次用砍刀式的木板将纬线推紧,故名“砍刀布”;周而复始,一块漂亮的“砍刀布”便织成了。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作室”出来,基诺茶导游带着我们来到一家据说是普通基诺族人家,当我们走上楼梯进入客厅之后,自称是这家主人的男子一再提醒大家不要拍照,说是基诺族人认为拍照会把这家的灵魂给带走;同时他还告诫我们也不要拉开门帘去看客厅边上的卧室等私人空间。
在客厅里我们分成十多个组,围着各自的小桌而坐。主人介绍说他家是基诺寨的“文明示范户”,所以被选为接待游客的人家。按照基诺人的习俗,有“迎客敬茶,送客敬酒”的说法。男主人刚刚说完,有个年轻女孩和基诺茶一起给每个客人都倒上了茶,随后这家男主人就开始介绍产自基诺山寨的几种不同的普洱茶,每介绍完一种普洱茶就给我们倒上这种茶,让我们细细品味不同普洱茶的味道。
等介绍到最后,他就宣传这些产自基诺山寨的普洱茶有多么珍贵,价格从300元至1500元不等,让游客自愿购买,并说这些普洱茶不是他自己一个人的,是整个基诺山寨的公有财产。我这个人从来都没有在旅游景点购物的习惯,但因为这次西双版纳之行早就有购买普洱茶送朋友和自用的想法,再加上1月14日王导介绍基诺山寨时,说到基诺山是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特别是这家男主人说以他们全体基诺族人的名誉保证,他这里的普洱茶绝对是市面上买不到的好货时我就买了一些。我想,既然他拿他们整个民族的名誉作保证,还是有些可信度的。即便是他说了假话,那我也只当是支援了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中被认定的时间最晚、人口数最少的基诺族同胞兄弟了。
品完茶出来,便来到了由基诺族“大公房”改建而成的“基诺文化博物馆”。据悬挂在博物馆门口的文字说明介绍,基诺族早年的住房俗称大公房,它高不过七八米、长度却有三四十米甚至达五六十米,犹如一道长廊。大公房是氏族之家,居住着若干个有父系血缘关系的小家庭,小家庭的个数越多,大公房的长度越长。氏族共居的大公房是“干栏”式楼式建筑,分地室和楼室两层;地室较低高不过1.5米,仅用于堆柴禾、关猪鸡。氏族成员集中居住在楼室,大公房两端各有一个用竹板铺设的阳台,阳台一侧设有一道登楼木梯。一幢大公房占地百余平方米,数十棵栗木圆柱分排在长方形的宅基上。木柱上凿洞斗榫、困梁托檩,柱、梁、檩、椽互相牵拉,遇七级地震也不易倒塌。
大公房是基诺族父系氏族集团的标志物,村寨内有多少个父系氏族集团,就有多少幢大公房。氏族的人丁是否兴旺,一见大公房便一目了然。直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基诺族的住房一直是父系氏族共居。景洪市基诺山的亚诺寨,曾经有过一幢内居由 128 人组成 20 个小家庭的大公房,这幢数代人同堂的父系氏族居室的长度,超过了 70 多米。
基诺族的大公房一直保留至上世纪 60 年代,进入 70年代以后,基诺人氏族共居的大公房逐渐被单家独户居住的“干栏”式木楼所取代,昔日的大公房就逐渐成为历史遗迹;这个被改造成“基诺文化博物馆”的大公房,也是基诺山寨唯一被保留下来、保存得比较完好的大公房。
在大公房改造而成的博物馆里,四周陈列着牛角字、刻木记事、民间乐器、劳动生产工具、狩猎工具、生活用具、纺织工具、服饰等物品和民居模型,墙上还悬挂着介绍基诺文化的宣传板,在大公房的一侧还保留着以前这家主人大、小儿子和女儿的卧室,门旁还挂着他们的每个家庭的合影。通过基诺文化博物馆,我们可以了解几百年来基诺人生产生活的历史,感受到基诺人与大自然搏斗的智慧。
参观完博物馆,就基本结束了我们今天的参观游览,在经过一排长廊时,看见里面全是卖基诺族特色小吃的摊点,基诺茶导游劝我买个煮玉米尝尝;因为我对煮玉米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就买了旁边摊点的一串烤肉。烤肉的量很多,我一个人根本吃不完,我就劝和我同是“十一号家庭”的那对来自昆明的母子俩,那位母亲说她不太愿意吃肉而谢绝了,但是她的儿子可能因为正处在能吃的年龄,把剩下的那些肉全吃光了。
从长廊的另一端出去,就是下山的路。下山之路分为两条,一条是和那天在望天树景区见到的“树冠走廊”差不多的“基诺山寨空中走廊”,走这个“空中走廊”是要另外付费;另一条是石板铺成的小路,两条路都通向景区出口。我因为在望天树景区已经体验过“树冠走廊”,所以从石板小路上慢慢走下来。
当沿着石板小路走到差不多一半时,看到一个挂有“趁热打铁”牌子的草棚,下面的文字说明写到:传说很久以前,一个基诺族妇女怀胎九年一直不生,后来有一天胎儿划破母亲的肚子,终于出生了。这个孩子出生时手里就手握铁锤,一出生就带领基诺族人冶铁,成为基诺族第一个铁匠。 在基诺族的传说里,能够成为铁匠是神的旨意,基诺族最隆重的节日是“特懋克节”翻译成汉语就是“打铁备耕”的意思,在每年的阳历2月6号到8号之间。 过去每个基诺族村寨都有自己的铁匠,并且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在长老、铁匠、巫师的带领下,都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基诺族的每一个成年男子都会有一把佩刀,一般都是铁匠根据本人的高矮胖瘦为你量身定制的。每个基诺族成年男子一般上山都刀不离身,这也是成年男子的标志。从文字说明可以猜出,这里个草棚可能就是铁匠铺了。
走过铁匠铺再继续往下走,就到了那位民居男主人说的位于景区出口处的“送客敬酒”的地方。在一个草棚底下,一位青年男子向每一位出景区的游客敬一小酒盅酒,酒盅很有特色,是用细小的竹筒做成的。酒的口味和东北地区个人家自己酿的小烧差不多。草棚的每根柱子上都挂着黄色的“酒”字旗,上面写着“纯粮酿造”的字样。在草棚下面的一张长桌上,摆着一些装好瓶子的酒,估计是准备卖给对这种酒感兴趣的人。刚走出山寨门口不久,上午约好来接我们的司机来了电话,他说大概再有十分钟就差不多到景区门口,让我们出寨门后就在附近游客休息区休息等候。我们走出寨门后在游客休息区休息不到五分钟车就过来了,我们坐上车后直接返回到了景洪市区,结束了对基诺山寨的探访。
举报
评论 0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