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一些平日里不常见的年糕、花糕等美食也纷纷登上餐桌,撑起节日的仪式感,这些"年味十足"的年节美食不仅是美味佳肴,也更像是一个小型博物馆,传承着千百年的文化记忆、人情事故、地域特色……
在中国漫长的发展长河里,沉淀下来了许多中华美食,它们随着时代有改变也有发展,在时间无尽的长河中,如同一个生动的演说家,讲述着一个个故事。而这些故事当中最生动的莫过于守艺人的故事。
今天就来一起走近龙凤食品守艺人梁曦,听一听他的传承故事里的变与不变。
传承第一步:从学徒到面点大师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梁曦从小就深受茶点文化的影响,但在那个清贫的年代,梁曦一年也没几次机会可以去茶楼享受一番。于是"长大之后做茶点"就如同爱玩具的小朋友总说长大之后要开玩具店一样,成为了梁曦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不同的是,梁曦的梦想并不是说说而已。
1978年,上山下乡回来的梁曦,像其他的同龄人一样被推到了社会生产的前端,如何在不断发展的浪潮中找到立足之处,成为了他们必须要思考的事。在其他小伙伴陆续走到当时看起来比较新潮的工厂流水线上工作时,梁曦却转身走进了又累又苦的酒楼工作,做起了老手艺。
很多人不理解,有着无限选择的梁曦,为什么会义无反顾的到酒楼上班,只有梁曦自己知道,这是他最初的梦想。
然而当学徒并不是件易事,据梁曦回忆:"当学徒要能吃苦,还得细心,就连面团的克数都是有规定的,稍有偏差或做得不好,师傅一个巴掌就打下来了。"
除了要求严苛,干的活也多。"刚来酒楼的时候,师父不一定会喜欢你,但都喜欢勤奋的小弟。所以当时我不仅要干酒楼里面的杂活儿,还要时刻想着为师傅准备食材,有时候一天下来根本没时间睡觉。"
"那时候苦是苦了点,不过心里还是喜欢得很,也不觉得多累!"梁曦说到。
在面点制作方面有兴趣和天赋,再加上勤奋好学,使得他在早期便取得多项成就。从三级面点师跳级考到一级面点师;80年代初的广州市饮食服务行业比武大赛中,梁曦得了特等奖;32岁时,他还考取了特级面点师资格认证书。
从学徒到面点大师,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从"手艺人"到"守艺人"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面点市场的需求也不断扩大,于是较为先进的机械化生产开始进入面点行业。
在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面点手艺人们面临着手工与机械之间的抉择,梁曦也不例外。
"我从未怀疑过机械化生产会取代手工"谈及为何会义无反顾的选择机械化生产时梁曦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1994年,他到当时酒楼老板名下的食品厂做研发主任,主要职责就是将传统手艺融入机械化生产。
1998年,梁曦又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一"变",已有5年工厂研发经验的他进入龙凤工作,开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龙凤"生涯。
初到龙凤食品时,梁曦就遇到了一个挑战。
当时机械化生产面点的技术并不成熟,因此,工业化生产的面点与传统手工面点的口感有很大的不同,龙凤想要销量持续攀升就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梁曦带领他的团队开始反复推敲机械化生产与手工制作的不同,两个月加班加点,经上百次试验比较,最终使机器生产的面点与手工面点的口感相似度达到90%以上。
据梁曦回忆,当时龙凤成功提升机械生产面点口感,可以说是行业性的突破,龙凤食品工厂也从一天用一吨面发展到每天用掉十几二十吨。
"机械化生产的面点口感提升了,传统的味道也留住了,这是最值得高兴的事儿。"梁曦对这次"改变"感到满意。这位手艺人也在改变中完成了传统美食的进阶之路,成为"守艺人"。
做出改变才是传承美食的最佳法则
谈及传承问题时,梁曦说"为了守护和传承,我们不得不做出改变。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矛盾,但却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在瞬息万变的消费市场,梁曦与龙凤食品也是这么去做的。据了解,今年龙凤食品在传统风味的基础上,推出五款面点新品—龙凤爆浆流沙包、龙凤奶酪核桃包、龙凤红糖方糕、龙凤经典原味枣发糕、龙凤金黄玉米枣发糕。
在保持传统食物本味的基础上顺应当下流行趋势,这是龙凤食品的传承。
梁曦所坚守的传统面点美食只是一个缩影,还有很多传统美食也在随着技术变革、市场需求被融入新的元素,这并非是对传统的亵渎,而是用"变"这种方式更好的传承美食文化。
在时代的冲击下,需要我们在古老的智慧当中不断添加新的理念,为传统美食创造一条传承之路,让传统美食焕发新的青春,守护美食文化的这一脉传承。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