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碟荷包蛋远走他乡,成为道台府总厨
锅包肉是东北的特色菜,味道酸甜,老少皆宜。发明这道菜的人是清朝末年的郑兴文。年幼的郑兴文家境颇为殷实,父母是满族八旗后裔,在京城经营茶叶,和沉迷于提笼遛鸟的满族子弟不同,郑兴文颇爱烹饪,并拜在了京城著名的淮扬菜传人门下学习厨艺。
学成出师后,郑兴文便在父母的资助下开了自己的酒楼,很快便在京城小有名气。跟随爱好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行业,同时又发展的颇具规模,少年成名的郑兴文应该颇有些怡然自得的感觉,但谁会想到一件天大的祸事即将降临到他的头上。
原来因为郑兴文的酒楼的名气不错,甚至连紫禁城里的太监也前来尝个新鲜,但因为是微服出宫,伙计们有粗心大意,竟然没有发现客人的宦官身份,于是给客人上了一盘“荷包蛋”。这对于太监来说,可是非常大的忌讳,太监自知身体残缺,于是便将荷包蛋视作对自己的莫大侮辱。
这位紫禁城里的大宦官立刻勃然大怒,挥了挥衣袖便将酒楼查封,相关涉事的伙计和厨师受到了严厉的处罚,郑兴文则幸运的依靠旗人身份,外加在官府里的打点侥幸逃过一劫,但饭馆肯定是开不成了。于是郑兴文不得不远走他乡,开始了自己的另一番传奇故事。
按照清朝规定,满族人,也就是常说的旗人是不能够去打工的,原因是旗人不能掉了身份,需要处处高人一等。所以满族后人要么是去当老爷兵,要么就自己做生意当老板,就如郑兴文之前开酒楼那样。一身厨艺的郑肯定是没法去当大头兵的,不过幸好旗人还有另一个出路,那就是去当“公务员”。
恰好当时的哈尔滨滨江道衙门刚成立不久,缺一位有经验的官厨,在圈子里小有名气的郑兴文便被推荐给了滨江道台。背上行囊跨上马,穿过北京的城门后,回望这座千年古城时郑兴文颇有些感慨,这里是他成长的故乡,同时也是他成就人生第一个梦想的地方,但梦想也是在这里被无情打碎的,五味杂陈后郑兴文毅然踏上了北去的驿路。
兼具中西方饮食文化,发明了东北名菜锅包肉
二十世纪初的哈尔滨已经发展的十分繁华,客商云集在这里,洽谈着生意,寻找着商机,这里既有留着辫子的满清子弟,也有虎背熊腰的俄国人和婀娜多姿的西方贵妇。一片繁华的景象使得第一次来到哈尔滨的郑兴文颇为兴奋,同时也第一次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
但在这一片繁华的背后,却是清朝内忧外患的现实,尤其是在甲午战争过后,东北的一部分彻底沦为沙俄人的势力范围,哈尔滨则成为沙俄在远东的政治和经济中心。虽然名义上滨江道台是哈尔滨级别最高的行政官员,但依然需要看洋大人的眼色。
于是当上官厨的郑兴文,每天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服务道台府里的官员,而是越来越多外国客人,而菜的口味也需要根据西方人的口味进行调整。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工业制糖法就已经在欧洲普及,这让糖对于欧洲人不再是奢饰品,从吃不够到往死里吃,外国人的口味开始前所未有的偏甜。
明白了这点的郑兴文,开始不断的调整菜肴口味,试图迎合西方人口味偏甜的嗜好。一番思索后,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也使得哈尔滨道台府成为锅包肉的起源地。
酸甜可口的锅包肉让外国客人非常喜欢,每次吃饭都要点这道菜。由于锅包肉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用急火把铁锅烧热,淋到锅里酸甜汁在高温作用下迅速气化,浸透到肉里,由于调好的酸甜汁在遇到高温的铁锅产生气化时,会伴随一声类似爆炸的声音,所以人们便拟声将这道菜取名为“锅爆肉”。
习惯俄语发音的俄国人很难发出四声“爆”字的音,因而常常将“爆”字说成“包”字,时间一长,“锅爆肉”就演变成为现如今的“锅包肉”。
清政府的第一次国际会议,催生了改良版锅包肉
1910年西伯利亚铁路与中东铁路在中国边境城市满洲里联通,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铁路线,大量来自欧洲的商人和货物经由铁路来到中国东北,与此同时,一只小小的啮齿动物也藏身其间,并带来了可怕的疾病。
就在铁路通车不久,以铁路枢纽哈尔滨为中心爆发了可怕的鼠疫,经由医学博士伍连德指挥,以及众多医务人员的努力,终于将疫情顺利控制了下来,为此清政府决定在奉天(今沈阳)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
这是清政府第一次在举办的国际性会议,因此显得十分重视,专门拨款10万两白银作为大会筹办的费用。为了保证各国医学专家的都能吃到可口的饭菜,清朝的总理衙门点名让拥有丰富外宾接待经验的郑兴文出任这次会议的后厨负责人。
郑兴文来到沈阳后不负众望,凭借多年积累的烹饪经验拟好了一份兼具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的会议菜单,菜式总计达到340个,中式菜肴200种,西式菜肴140种,保证与会专家每餐都能够尝到不同的菜品。
而在这其中,郑兴文发明的锅包肉赫然在列,原本他对这道中西合璧的菜肴十分自信,却没想到宴会结束后,锅包肉剩下了许多,原来宴会菜肴需要提前备好,导致人们吃到锅包肉时已经过了火候,原本松脆的口感变得发艮(gěn),诱人的酸香味也挥发的差不多了。
一番思索后,郑兴文决定把原来的烹汁改为熘汁,并用番茄酱增加酸甜汁的粘稠度,使之均匀包裹住肉片,这样就相当于用番茄汁在锅包肉与外界之间形成了一个隔离层,既保证了内部的酥脆感,也防止外部的水汽进入,同时锅包肉的颜色更加鲜艳。
经过改良的锅包肉,很快得到各国专家的喜爱,这道新式菜肴也很快在沈阳当地厨师界流传开来,熘汁锅包肉也成为沈阳的特色菜之一,郑兴文也因获得滨江膳祖的美誉。
所以金黄的烹汁锅包肉,与橘黄的熘汁锅包肉都是正宗的,只不过二者味道相近却又略有区别,前者多见于北国冰城哈尔滨,后者则是东北大都会沈阳的特色,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对比起来尝一尝。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