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听过一首《腊月歌》,此中就有什么“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瞧,全都是围着大肆开吃的。
但是,这最有名的腊月吃食绝对算不上鸡鸭鱼肉,而是冰天雪地中热乎乎的一碗粥——腊八粥。但早前一般人家的大人们是绝口不提腊八粥的源远流长的,也不会在腊八之前大肆宣扬,一切都是低调的。因为孩子们贪吃啊,家里穷也是凑不满八样东西的,更何况大家是相信这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很不利,有资本主义的歪苗子。所以,《苦菜花》里看不到吃腊八粥的场景,唯有《红楼梦》里是一场重头戏——宝玉说林子洞中的老鼠精煮的腊八粥,米是从山下庙里偷来的,米豆最多,果品却只有五样,红枣、栗子、花生、菱角、香芋……
追溯一下,八宝粥不算是俗世之物,还是借了佛界释迦牟尼的光才举世流传的。在佛门里,腊八粥是“佛粥”,因为释迦牟尼于腊八那日得道,而在六年苦行中,他每日仅食一麻一米,也有传说是“牧女献乳糜”,后来人们就按照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
这也能看出,古代腊八粥用料并不多,一般就是赤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的《武林旧事》记载:“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现代人则按照自己的口味煮成了甜粥,多用糯米、赤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材料,广东人还特别喜欢加桂圆肉、蜜饯等一起煮。 但这些都比不上大清朝这个“外来民族”的皇亲国戚对腊八粥的重视。据说,他们每年由皇帝签发红头文件,内务府主办,在雍和宫搭棚砌灶用大铁锅狂煮八宝粥,为保证质量还有大臣现场监督。煮好后先敬佛,后呈御用,再分送王公大臣,最后刮刮锅底施舍给皇城跟下的布衣百姓。猜测这顿粥大概要花去国库十万两以上的银子。可见,腊月里从腊八开吃是如此兴师动众却举国欢迎的一件事。
当然了,除去皇城,各地的民俗有异,腊八粥的内容多少也有些变化。比如山西人是以小米为主的;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陕西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若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馓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馓”;而宁夏人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不过,据我所知,这些习俗在大多数地区已经名存实亡,很少有人愿意花大把时间和精力找齐原料煮这样一锅粥。即使煮也是一切从简,年轻人并不欣赏这腊月的食俗,小孩们更不晓得有这一说,知道的也数不齐八样东西。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