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雨过后,6月的广州开始迎来了漫漫夏日。在荔湾区的一个小巷子里,一家不起眼的藤器店已经开了多年,店主梁雁嫦今年50岁,从小就开始跟着父母学习藤器制作,一辈子只做了这一件事。在她20来平方米的店铺中,堆满了藤席、藤椅等各种藤器。“夏天来了,有不少是客户拿来要修补的旧藤席。”梁雁嫦说。
藤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成为风靡的夏季畅销品,但是随着空调的普及,它在生活中越来越少,很多人都开始怀念小时候爷爷奶奶家藤席的清香和凉爽。在炎炎夏日,这是一份独特的广州记忆。
四代人传承藤席技艺
“我们家之前是在南海黄岐那边做藤器生产、加工的,从清朝末年开始,我祖辈就已经开始做藤器了。”梁雁嫦说,这门手艺是家里四代人传承下来的本领,小时候家里穷,父母要求他们兄弟姐妹必须学习这门手艺。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梁雁嫦从七八岁就开始学习藤器,把它当成安身立命的技艺。
“上世纪80年代末到上世纪90年代,空调还没普及,但人们也越来越有钱了,消费能力大大提高。来订藤席的人特别多,一天忙到晚都干不完。”梁雁嫦说,现在大家都有了空调,也有了很多解暑的方法,藤席的生意不如原来了。
梁雁嫦介绍,店里用的藤皮都是从印度尼西亚买来的,“印尼藤的特点就是柔润,凉,但是不冰,韧性也好。”她说,相比过去,如今藤席的制作工艺已经简化了很多,藤皮可以用机器从藤条上剥出。但是,如今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手艺人都是上了年纪的。
制作时藤皮拼接最难
藤席编织的步骤并不复杂,一开始要挑选藤、开藤皮,再就是裁剪,把规格裁出来,然后就开始编织。“最难的就是编织,因为要把它编得紧密有序是很考验人的功夫的。”梁雁嫦说。
“学的时候,都是一步步慢慢来,从简单的开始学起。做这个就是易学难精,只要你有耐心,就可以一点点慢慢做起。”梁雁嫦拿起挑刀,将一根根腾皮穿进穿出,把一张旧藤席边上的破洞编织得十分细密。
“每一条藤皮的长度需要量好,如果量不好的话席子做出来就会不平整。”她介绍道,一张长1.9米、宽1.5米的藤席,如果是用3毫米宽的藤皮,大约需要1200根,从最中间向两侧延伸,最快也要3天才能做好。如果用细一点的,2毫米宽的藤皮,同样大小的藤席则需要1600根藤皮才能编织成,需要用一周的时间。
编织过后,还需要一天专门来收边。“这些用机器做不来的,必须手工。” 梁雁嫦说。
对话
南方+:为什么这么多人来修补藤席?用得这么旧了怎么不换个新的呢?
梁雁嫦:买一个新的要好几百,一般修补一下几十块就可以了。但是,更重要的是旧的好用,因为藤席用越久越光滑,越舒服。刚买的藤席,就需要先和人的皮肤 “磨合”一下,并没有老藤席用得舒服。
南方+: 藤席用起来对人的身体有什么好处?
梁雁嫦:藤席轻巧耐磨,吸水快、散热快,而且对人体没有什么伤害。但像竹子的话,吸水慢、散热慢,对人体来说湿气比较重,容易引起关节、肌肉不舒服,但藤席就没有这种情况了。所以现在,虽然这些年生意没有原来那么好了,但是还是会有原来的老顾客大老远地跑来找我买藤器、修补藤器。
南方+:做了这么久了,您有没有遇到印象很深刻的事情?
梁雁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一位顾客来找我修补藤席,他拿的那张藤席的历史非常悠久,藤席上面写着“民国十年购买”,虽然用了那么久,但也只是烂了一点点。主人不舍得扔,千方百计都想着要修好它拿来收藏或者继续使用,通过朋友知道我这里可以修,就很远跑过来。民国十年,到现在差不多都有100年了,用起来还是很舒服的。
南方+:现在生意没有原来好了,未来有什么打算吗?
梁雁嫦:还是打算一直做下去,这是我的看家本领,我的先生家里也是做这个的,现在我们俩一起开这家小店。赚钱多一点少一点没关系,生活简单点就可以了。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