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所含特别是维生素C,约为冬瓜的4倍,丝瓜的10倍,黄瓜的14倍,南瓜的21倍,居瓜类之冠。
《黄帝内经》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广东人对吃远远超出饮食的范畴,茹草餐英,凡花草皆可入菜,甚至原因中医成药的发到,养生意识颇为发达。
炎热的天气,油腻食物难进,如果来上一盘清凉爽口的苦瓜刺身,绝对堪称美味.
广东有首山歌唱道:“人讲苦瓜苦,我讲苦瓜甘。甘苦任君择,不苦哪有甜。”苦瓜是瓜类菜中唯一以“苦而”独具特色。
炎夏酷热。,当人们胃口大减,食欲不振之时,吃点苦瓜,能刺激唾液及胃液大量分泌,有助于消化和增进食欲,去热清心,大有凉快清爽之感。
苦瓜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成分在瓜类菜中都是较高的,特别是维生素C,约为冬瓜的4倍,丝瓜的10倍,黄瓜的14倍,南瓜的21倍,居瓜类之冠。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认为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黄帝内经》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名称来由
苦瓜名称不少,有锦荔枝、锦荔子、凉瓜、癞瓜、癞葡萄、癞蛤蟆等。因果皮有瘤状突起,形如荔枝果壳,而得名锦荔枝、锦荔子。又因茎叶似葡萄,而得名癞葡萄。果实一旦成熟,顶端开裂成三瓣,露出鲜红色瓜瓤,故又有“红姑娘”的芳名。因其味苦而得名“苦瓜”。
苦瓜以味得名,苦字不好听,粤人又唤做凉瓜。
凉瓜的名字更好听
或许是由于自然地理气候的原因,广东人对吃远远超出饮食的范畴,茹草餐英,凡花草皆可入菜,
甚至由于广东中医成药的发到,养生意识颇为发达。
回头来看,那种认为广东饮食就是生猛海鲜,甚至以为吃鼠烹蛇的观点,未免太过狭隘和偏激.
岭南饮食文化的博大,正在于其包容万物的胸怀,而且背后药食同源的理念,则很少被进入所知。
历史记载
菩达(《广东新语》)、凉瓜(《广州植物志》)记载——
功能主治:味苦,性寒;归心、肺、脾、胃经。具有消暑清热,解毒、健胃、除邪热,聪耳明目,润泽肌肤,强身,使人精力旺盛,不易衰老的功效;还可用于治疗发热、中暑、痢疾、目赤疼痛、恶疮等.
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说》——
苦瓜清则苦寒;涤热,明目,清心。可酱可腌……中寒者(寒底)勿食。熟则色赤,味甘性平,养血滋肝,润脾补肾。”
意思就是说瓜熟色赤,苦味减,寒性降低,滋养作用显出,与末熟时相对而言,以清为补之。其实吃苦瓜以色青末黄熟时才好吃,更取其清热消暑功效。
菜肴和入药
苦瓜虽苦,但从不把苦味传给“他人”。
如用苦瓜焖鱼炒肉,鱼片肉块不沾半点苦味,所以又有“君子菜”的美名,人们称赞苦瓜“有君子美德”。清香爽口苦瓜因有苦味,一些人不爱吃它,但习惯性吃过以后,反而觉得苦瓜清香爽口,别有风味。
苦瓜汤
酿苦瓜
苦瓜味苦,南方人多食为蔬。夏秋间都可吃到苦瓜,用作配茉佐膳,只觉可口,不觉其苦。中国粤人以苦瓜切片,晒干贮存,作药用,此即治暑天感冒之苦瓜乾也。
其实叫做凉瓜可以看出,粤人对苦瓜从益的角度去定性,正可以看出对药食同源的融通运用。
苦瓜不仅是夏季佳蔬,又是一味良药。上火了,除了喝凉茶,来碗排骨凉瓜汤,绝对是享美食与医疾患的上佳选。 酿苦瓜是一道传统客家风味菜,清蒸后的酿苦瓜苦味全消,鲜美爽口,绵软多汁,炎热天气食用,可达到除热解烦、消脂养颜的作用。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