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桂北的马头墙
灌阳县伍家湾
在桂林市所属的17个县区中,部分山区少数民族聚集地采用干栏式的木楼建造房屋,临近山区、木材丰富的平缓区域百姓,采用全木结构建房,其余地区的建筑,只要稍有钱的,一般是采用砖木结构来建房。
现存的明、清、民国时期的砖木结构房屋,乃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大多如此。
进入20世纪的七十年代后,由于建筑材料开始大量使用钢筋、水泥,构建形式也发生根本性变化,从市区到县城,继而到乡镇、村屯,房屋建造逐渐变为了火柴盒式的砖混或钢混结构。
桂北乡村的传统砖木结构,一般以“湘南式民居”为主,是中国传统民居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筑的一个重要分支,源于徽州的徽派建筑。
桂北乡村民居为何又以“湘南式民居”为主呢?
笔者经多年的乡村行走和田野调查得知,这些建筑大多为“湖南师傅”所建造。湘南式民居应该为徽派建筑南流后与本地民俗相结合的产物。桂北乡村建房,大多请技艺娴熟、吃苦耐劳又相距不远的湖南师傅来主理,不少本地工匠也学习了这些先进技术来承揽活路。是故,这类建筑在桂林乡村广泛存在。
平乐县屯塘村
细究之下,还可看出,桂林市区以北的湘南式民居建筑,徽派的韵味重一些;而市区以南,尤其是平乐、恭城等地的乡村古民居,已有闽粤的元素杂糅其间,但建筑的总体风格还是湘南式民居。
灌阳县洞井村的二叠式风火墙及拱顶门楼
湘南式民居外观有一显著特征,那就是建筑群落中广为建造的马头墙。马头墙又称风火墙、防火墙、封火墙,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流派中江南古典建筑的重要特征,源于徽州。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
灌阳县月呤村
马头墙的设置,起因是为防火。因为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防火的问题比较突出,火灾发生时,火势容易顺房蔓延。而在住宅的两边山墙顶部砌筑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可以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特殊风格了。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根据民居的大小有一叠式、两叠式、三叠式、四叠式之分;墙顶排檐砖,上覆小青瓦,是湘南式民居“青砖小瓦马头墙”的重要组成部分。
灵川县迪塘村的二叠式风火墙
灌阳县洞井村院落间的二叠式风火墙及防火隔道
灌阳县江口村唐景崧故居的二叠式风火墙
灵川县熊村的三叠式风火墙
灌阳县官庄的四叠式风火墙
马头墙的垛头顶端安装有“座头”(“马头”), 座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作为座头;“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但在印斗托的处理上又有“坐斗”与“挑斗”两种做法;“坐吻式”是将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也有“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主人对“读书做官”的追求。
在桂北古民居的马头墙垛头,也有根据主家爱好和泥匠特长而雕塑其他吉祥图案、彩绘的,南边的平乐、恭城等地一些古民居的马头墙垛头,不时有装饰龙爪、凤爪的,数量有数十种之多。不管细节上有多少变异,但所有的马头墙的垛头都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如奔腾战马,显示出一种翘首向上的动态美感。
平乐县屯塘村紧邻的风火墙
灌阳县官庄村
近年来,作为文化自信的载体之一,中国的传统建筑在快速回归,就连传统村落的保护也上升到国家层面。很多地方都在维修、兴建传统建筑,但传统工匠的断代和传统工艺的失传,已对传统建筑的维修和新建形成了硬伤。例如现在市区和不少县乡的一些新建或改造工程在修建马头墙时,做得不那么昂扬了。如果找文化学者稍做咨询,或是去周边乡村转转,对那些古建筑的马头墙多观察,领会一下精神、琢磨一下工艺,情况应该能好得多。
马头墙的精髓,在于其赏心悦目、催人奋进的精气神!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