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生活 » 正文

九顶山失踪(九顶山徒步攻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1-29 19:11:27
导读

在岷江之上在山的那边迎着初升的太阳余家华和他的巡山队又一次迈开双脚向大山深处艰难行进走进灿烂的朝霞.....山的那边,茂县茶山村活跃着一群人,他们背上背着锅碗瓢盆,肩上扛着麻绳编织袋,身着迷彩服,脚穿胶鞋,在这个最高海拔达4989米的无人山区巡回穿行,20多年来为保护九鼎山的野生动植物而奔走,与盗猎者博弈。他们的行为逐渐被认同和支持,陆续有来自北京、四川的一些志愿者加入进来。山的这边,一群热衷户外

在岷江之上

在山的那边

迎着初升的太阳

余家华和他的巡山队又一次迈开双脚

向大山深处艰难行进

走进灿烂的朝霞.....

山的那边,茂县茶山村活跃着一群人,他们背上背着锅碗瓢盆,肩上扛着麻绳编织袋,身着迷彩服,脚穿胶鞋,在这个最高海拔达4989米的无人山区巡回穿行,20多年来为保护九鼎山的野生动植物而奔走,与盗猎者博弈。他们的行为逐渐被认同和支持,陆续有来自北京、四川的一些志愿者加入进来。

山的这边,一群热衷户外和环保的德阳尖峰登山队队员加入了他们,一起巡山反盗猎。 6月16日—23日,来自德阳的7名登山队员和来自茂县当地8名志愿者组合,在九顶山下的阿坝州茂县、德阳绵竹和什邡辖区进行为期6天的反盗猎巡山行动,拆除盗猎者设置钢丝套30多个。

余家华介绍反盗猎知识

巡山结束,尖峰户外领队王晓弟感慨颇多,“1998年,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德阳成立德阳尖峰户外俱乐部,九顶山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20年后,我们选择用更有意义的方式回到这里,不是一个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联合巡山

拍到“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

6月16日,德阳尖峰户外俱乐部7名队员前往茂县茶山村,队员们携带了不少专业装备。为了保证行动安全,这次参与的成员都来自德阳市登山户外运动协会或者德阳尖峰登山队,每个人都有丰富的登山经验。按照约定,一行人要和茶山村村民余家华等人汇合,共同组成一支15人的团队,开展反盗猎巡山行动。

头发花白,背脊佝偻,个头不高的余家华是四川茂县茶山村一位普通羌族农民。茶山村是距九顶山主峰最近的村落之一,山腰间的这个村落距离茂县县城有半小时车程,而从村子步行10分钟左右便可进入山林。

进山前,队伍首先向四川省登协以及当地林业部门进行报备。17日一早,一行人从茂县茶山村出发开始攀登九顶山,开展反盗猎行动。 与尖峰户外7名队员相比,茂县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志愿者装备比较简单,他们背上背着锅碗瓢盆,肩上扛着麻绳编织袋,身着迷彩服,脚穿胶鞋。随着海拔逐渐升高,几天里,山中都漫着浓雾,阴雨连绵,导致能见度降低,给巡山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最窄的地方不到半米宽,路况差,上山的几天时间每天攀登平均5小时左右。”尖峰户外领队王晓弟介绍,同行的茂县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也有10多年巡山经验,这些志愿者在追踪野生动物和反盗猎方面十分熟练,两个团队联手可以相互学习、协作。 “志愿者教我们如何通过脚印、粪便判断并发现马麝、林麝、豹猫等。”

美丽的山川

在传统印象中,盗猎者进山都是使用猎枪等武器捕猎动物。现在盗猎者广泛使用这些钢丝套,而许多“进套”的动物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被活活饿死或折磨至死。在3000多米的海拔高地,登协队员还对高山野生植物进行了观赏和记录。这些年九顶山的变化之大,让队员们无不感慨。接下来6天时间里,一行人在山中发现并拆除盗猎者设置的各类钢丝套有30多个,还检查了五处红外线相机并为其更换电池。

拆除盗猎者设置的钢丝套

让队员们欣喜的是,多年反盗猎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

看见这些平时难以见到的动物身影,让在场的队员受到了触动,“除了动物种群之丰富让人惊讶,还有它们的美丽,不禁感叹生命的力量。有趣的是,我们在山中还看到几处不明肉食性动物的脚印,以及在九顶山区域内首次发现赤红山椒鸟雄鸟、雌鸟,如果没有志愿者多年的坚持,我们也不会有幸亲眼见到它们。“王晓弟感慨地说。

几天时间,他们就亲眼目睹了斑羚、野猪、绿尾虹雉、红腹角雉、雪鹑等珍贵野生动物。

最让队员感到意外的是,在巡山途中拍到了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国特有大型鸟类绿尾虹雉。在2017年“四川首届绿尾虹雉保护研讨会”上,专家公布了绿尾虹雉统计数据,当前野外绿尾虹雉现存数量不足3000只,呈下降趋势。

有“鸟中大熊猫”之称世界性易危物种绿尾虹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在这一次的巡山中,队员们除了反盗猎行动,同时还有“考古”的任务。

2016年,当地的牧民曾在九顶山拾到一块石斧,经省内考古专家鉴定,石斧来自新石器时代,对于解密古蜀人到三星堆的迁徙之路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本报曾报道)。“这次回到九顶山,我们也沿路注意看能否继续发现历史文物,为揭开考古谜团助力。在九顶山这块土地上,蕴藏着太多人类和大自然的秘密和宝藏。”

王晓弟介绍,对于“尖峰”队员来说,九顶山有着非凡的意义,因为这是他们梦想启程的地方。20年前,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正是在德阳成立了德阳尖峰户外俱乐部。这一次回到这里,他们还希望能有新的开始。“我们也希望这次行动能让更多人关注九顶山,加入到保护九顶山动植物的队伍中来。”

“与余大伯相识是在二十年前,二十年了,这种情感越来越深厚!”王晓弟介绍,当年,尖峰登山队王炤队长第一次登山请余家华等人当向导,然后,彼此结下深厚友谊。

联合巡山队巡山途中合影

王晓弟表示,目前已经和什邡绵竹当地相关主管部门沟通了,下半年会联合组织人员到一些盗猎猖獗的地区开展反盗猎巡山活动。

66岁余家华介绍,这是今年第六次巡护,协会成立以来,已经组织了150多次巡山。

村民余家华

从猎人到九顶山守护者

九顶山前倚岷江,背靠成都平原,方圆数百平方公里郁郁葱葱的森林,是野生动物的绝佳栖息地,也是四川大熊猫走廊带的重要区域。长期以来,斑羚、林麝、红腹锦鸡、川金丝猴等众多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余家华说,他小的时候家乡很美丽,在那个时间,有很多的动物在高山上。“在海拔三千米到四千米的地方,有大熊猫,小熊猫 ,金丝猴羚牛, 苏门羚, 斑羚等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会儿,山上至少有十几万只动物!”

余家华巡山途中

余家华介绍,从小生长在这里,那时的余家华时常要打猎,单单凭借脚印他就能分辨出是哪种动物,有几只,在干什么。“以前成群的动物天上飞地上跑。”余家华回忆说,“但打猎有打猎的规矩,母的、小的不杀。”

大概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情况有了变化,因为土地承包到户,村民都有时间上山去打猎,劳力自由安排了九顶山周边,有八个县市把九顶山团团地围起来,每年进山打猎的人就有上千人。

盗猎者是采用几种方法打猎,一个是用猎狗追杀,用猎枪打,用铁夹子,用钢丝套,用麻绳,尼龙绳,都可以盗猎。

赤红山椒鸟。难得一见的美丽小鸟

“他们钢丝套是做得特别多的,一头拴到树上,另外头又一个圈套,放到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他介绍,动物钻进那个圈里,往前走几步一下就勒紧了,动物乱跳乱跳就越蹦越紧,就这样,很多野生动物都灭绝了。在余家华家中,他还留存着部分巡山发现的钢丝绳套,冰冷的绳套旁就是被套住的动物的累累白骨。

随着盗猎人数的增多,原居于此的野生动物数量锐减,盗猎者只得用上更残忍的手段。甚至有人放火烧山,大火一燃起来成百上千亩山林就烧掉了。然后在外围“守株待兔”。“逃出来的动物被他们捕杀,逃不出来的被活活烧死,山林里的惨叫声至今想起都让人头皮发麻。”余家华说。

到了1994年前后,“竭泽而渔式”的盗猎已让九顶山的野生动物难觅踪迹。

余家华看不下去了。“我们不但自己不打猎了,而且我们必须要开始保护动物了了,再不保护这些珍贵动物都没了,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1995年,他带着弟弟余家贵,与一些村民自发组成巡山队驱赶盗猎者。

“断人财路”让余家华经常面临危险。一方要打猎,一方要禁止,冲突在所难免。

就这样,余家华和亲友就这样开始巡山反盗猎,就是要背上二三十公斤的行李,比如锅, 碗还有大米 ,猪肉等,一天行走20公里左右,“到猎人多的地方去给他们宣传,见了钢丝套不管是谁的,就给他拆了,收了。”

巡山过程中非常艰苦,有时候风雨交加衣裳打湿连柴火都点不燃,冬季天气冷得特别厉害,气温零下10多度,冬季去巡山有时要踩齐腰深的雪,“有时候人一下踩下去就像一根棍子钉到土里面去,就不动了。你要踏呀踏呀,爬呀爬呀,才能从雪里面爬出来,很艰苦,但是这些艰苦我们都不怕!”

巡山途中

余家华清楚地记得,在2004年8月30日他被采药人告知,有人在山上打猎。他连夜带好干粮,又请了两个采药人帮忙,一行5人凌晨4点打着手电出发,终于在走出15公里后与对方遭遇。

余家华发现,此时对方4个人已打了4只斑羚、5只猪獾和1只绿尾虹雉。余家华刚问对方为何不保护野生动物,一个猎人就从地上捡起了火药枪,将枪口对准他们。“再废话,崩了你!”千钧一发之际余家华与巡山队员扑上去拨开枪管将盗猎者扑倒扭打起来,最后凭借人数的优势将对方制服。猎人的4支火药枪被收缴,斑羚肉也被余家华送到茂县森林警方立案。

巡山初期,余家华向猎人宣传环保意识,没少遭反问“凭啥管我?”他只好转变做法:如对方人多,就只记下线索;如自己人多,就设法让对方交出猎枪。

20年巡护

动物渐渐多了

转变发生在2004年。

时任村支书的余家华到茂县参加培训,遇见了时任茂县扶贫办副主任的刘志高,无意间聊起反盗猎的事。在刘志高的帮助下,余家华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了“茂县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以民间团体的形式劝阻盗猎。

一支由自家亲戚和村民组成的三十人的羌族反盗猎巡山队就这样拉了起来。“别去九顶山打猎,那有羌族巡山队巡山保护”的消息逐渐在猎人间流传。

余家华说,协会成立至今,每年都会组织队员巡山10多次,每次巡山时间从几天到半个月不等,他几乎都会参与。

据了解,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巡山队每年巡山7次,每次7至15天,每天要走三四十公里,每年行程3000公里左右。因为他们的努力坚守,使得“熊猫走廊”四川九顶山段上的珍惜动植物得以保留和繁衍。

“我们一是为了继续驱赶盗猎者,二是要实时监测九顶山的野生动物的最新信息。”几年前,余家华还在山上安装了红外线摄像机,一旦发现珍稀动物的踪迹便会第一时间向当地林业部门报告。

余家华(右一)进行安装、调试、检查、维护红外线摄像机的演示

而在协会成立之前,跟随余家华巡山最多的,是小他8岁的弟弟。

现如今,余家华的儿子、孙儿等全家十几个人都在巡山队伍之中,除了政府部门的补贴,一些公益组织也会不定期捐款来支持。“破坏起来只需要两三年,但生态的修复、野生动物的回归则需要漫长的保护。”余家华一脸坚定,“守护九顶山已经成了我们的家族使命,不能半途而废。”

1995年至今,经过23年的反盗猎,盗猎者的数量在大幅锐减,从每年遇到10多支盗猎队,到现在1年1-2支。“现在农民致富的方式多了,盗猎的人少了,但还是没有绝迹。

余家华的侄儿余有强介绍,跟着大伯余家华巡山一事,刚开始爱人不支持“很多时候没有补贴,都是自愿,我们做这么事情,她们觉得是好事,慢慢开始支持了我们。”如今他们的行为也影响了村里人。“老人小孩虽然没有上山,但他们在村里把白色垃圾收集起来,村子也变得清洁干净了。”

看到父亲和伯父渐渐老去,余有强想,以后父亲和伯父走不动了,他将肩膀把这个事情扛下来,把这个事情一直缘续下去,“我的儿女长大了,也要让他做对社会国家有意义的事情。”

巡山途中

2012年,“茂县九鼎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获得了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等单位颁发的“中国野生生物卫士行动”杰出卫士奖。余家华至今还记得他登台领奖时的获奖感言:“我们是一个倡导边远山区自然保护的羌族农民群体,我们的宗旨是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当好守护这片山林的绿色卫士。”被余家华等人巡山事迹感动,2016年, 羌族导演艺兮执导纪录片《在山的那边》,该片讲述了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在余家华的带领下坚守20余年,在海拔3000到5000的悬崖,陡峭山壁上,与盗猎者展开斗争的故事。 2017年4月,美国洛杉矶第14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上,纪录片《在山的那边》获得评委好评,夺得电影节“最佳记录短片奖”。

村民们的行动获得了当地政府的支持,也获得了来自北京、四川等地公益组织的支持,北京之友野鸟会每年都来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捐款捐物,甚至和余家华等人一起巡山。

今年6月这次巡护结束,余家华将发现的珍稀动植物照片发到了朋友圈,同时,他在日记中写下:“我们要把生态和生物物种保护好,让绿水青山常在!”

66岁余家华坦言,只要他还走得动,他会将此事进行下去。

成都商报记者 王明平 供图 余家华 杨泽露 实习编辑 刘宇鹏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九顶山失踪(九顶山徒步攻略)链接:http://www.esxun.cn/news/40659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