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蜂糖概念
石蜂糖古称石蜜,源于中国汉代,正宗配方为甘蔗榨汁混合蜂蜜、菊花、罗汉果,经十八道古法工序熬制成的蜂窝状调味糖。明朝时郑和下西洋时将石蜜传至马来西亚,经马来本土化后改名“石蜂糖”;20世纪传回中国,由中国糖乡“云南”选用当地优质原材料、优化熬糖工艺迭代升级成为现今的正宗石蜂糖。
石蜂糖比起白砂糖、黄冰糖、红糖等糖类,具有外观珍奇、融化迅速、口感清甜、营养丰富、调节酸碱、功效全面的六大特点,是甜羹(燕窝、雪蛤、桃胶等),饮料(咖啡、果汁、茶品等),甜品(糕点、果冻、冰淇淋等),糖水(红豆、芝麻糊、龟苓膏等)的调味首选。
石蜂糖的起源、发展和升级
(1)石蜂糖古称“石蜜”,源于中国汉代
石蜂糖源于中国,古称石蜜,汉代《本经》早有记载“石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气诸惊痫,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
三国时期曹丕和孙权的来往中,就曾经赠送吴王“石蜜五斛”,和文马、白鼲子裘等并列。同一时期在蜀地(今云贵川一带),当地烹饪菜肴时味道寡淡,“故蜀人作食,喜着石蜜,以助味也”。
晋朝《南中八郡志》说明了石蜜是由甘蔗榨汁熬制而成:“交阯有甘蔗,围数寸,长丈馀,颇似竹。断而食之,甚甘,笮取汁,曝数时成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
唐代《新修本草》更是详细的描绘了石蜜的外型:“石蜜出益州,榨甘蔗汁煎作,可作饼块,黄白色。蜀地、西戎、江东并有。”
综上所述,石蜜起源于汉代,发展到唐代时已盛产于益州(今云南),经云南百年沉淀后发展为:甘蔗榨汁后熬煮凝结成的黄白色饼块,就是现代石蜂糖的基本形态,并作为云南特产传播至全国以及世界各地。
(2)郑和将石蜜传至马来,当地发展成为石蜂糖
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是云南晋宁人,他七下西洋时将中国特产传播到沿途各地,其中就有郑和家乡特产石蜜。曾随郑和远航的巩珍在《西洋番国志》记载:“下西洋去的内官合用盐、酱、茶、酒、油、烛、蜜、醋、糖等件,照人数依例关支”,文中所提的蜜便是石蜜。
当时的马六甲(今马来西亚)人民只食用糖棕生产的棕榈糖,当他们品尝到郑和带来的石蜜后如获珍宝,深深的被这种清香甘甜的进口食品所吸引。之后马来大量进口中国云南出产的石蜜,供马来贵族在调味高端食材如燕窝时食用。
1411年,马来国王拜里米苏拉率450多人随郑和入贡明朝,学习中国文化和各种产品生产技术,其中就包含石蜜制造技术。之后的几百年,马来人在当地种植甘蔗生产石蜜,经过长时间的演变和传承,石蜜被改进为:在熬制中加入小苏打生成多孔蜂窝状,并加入蜂蜜、菊花、罗汉果等食材。而石蜜一名也因其坚硬如石,外形似蜂窝,被当地人改名为“石蜂糖”。
(3)石蜂糖传回中国,由云南糖匠再次迭代升级
20世纪,中国改革开放带动经济飞速发展,沿海一带开启养生进补热潮,广东商人从马来进口燕窝时,也将石蜂糖作为燕窝伴侣带回中国,并依靠外观珍奇、融化迅速、口感清甜这三大优点受到中国消费者的认可。
当石蜂糖传至云南,制糖糖匠才发现这就是云南物质遗产“石蜜”。于是,云南糖匠重启锅灶,传承2000年的石蜜熬制技术,吸取马来石蜂糖的精华,对石蜂糖进行迭代升级。
云南石蜂糖,首先采用富含营养的云南原料:云南临沧高山甘蔗、大理百花蜂蜜、滇菊、峨山罗汉果,从本质上奠定了云南石蜂糖的超高品质。
其次,云南糖匠传承十八道古法工艺熬制石蜂糖:砍蔗、采蜜、榨汁、开泡、撇泡、挤泡、沉降、蒸发、赶水、煮糖、滤蜜、添料、摇瓢、发酵、酿碱、制孔、烘干、切块、成型。整个生产过程纯物理方法制造,不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等,熬制出的石蜂糖:糖体孔状密集、颜色金黄、糖块蓬松,吃起来蔗香浓郁、口感细滑、甜而不腻。
再者,云南石蜂糖营养成分显著,经第三方检测机构得知,云南石蜂糖中的铁、钙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产地石蜂糖,且PH值稳定在7.0-7.5显弱碱性,优于偏酸性的石蜂糖。
云南石蜂糖经过优化后,从三大优点升级到六大优点:外观珍奇、融化迅速、口感清甜、营养丰富、调节酸碱、功效全面;品质得到极大的提升,名声远扬世界各地,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石蜂糖的营养和功效:
1.石蜂糖的营养成分
正宗石蜂糖的甘蔗、蜂蜜、菊花、罗汉果,经科学检测分析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如赖氨酸、柠檬酸等,还有延胡索酸、琥珀酸、甘醇酸、苹果酸、柠檬酸、草酸等,有机酸及维生素B1、B2、B6、C等。另外,每100克的石蜂糖含钙90毫克,是黄冰糖的3倍;含铁5毫克,为黄冰糖的3倍;含钠80毫克,是黄冰糖的40倍,还含有锌、钾、磷等微量元素。
2.石蜂糖的功效作用
石蜂糖源于石蜜,《本经》中早有记载:石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
升级过的云南石蜂糖,因含蜂蜜、菊花、罗汉果三大清润配料,又经十八道传统古法工艺熬制,具备了丰富多样的营养功效: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化痰、滋阴降火、清血解毒等。
3.石蜂糖显弱碱性,更健康
云南石蜂糖的PH值稳定在7.0-7.5显弱碱性。我们在食用云南弱碱性石蜂糖时,不会产生过量的有机酸和草酸钙,有效避免胃病、咽喉炎、肾结石的发生;相比白砂糖冰糖,石蜂糖能降低对牙齿和口腔、肠胃的危害。
石蜂糖适用于高中低端各类食材
石蜂糖具有外观珍奇、融化迅速、口感清甜、营养丰富、调节酸碱、功效全面的六大特点,远超白砂糖、冰糖、红糖等普通食糖,是最好的调味糖。
石蜂糖呈金黄色蜂窝状,外观珍奇高端更适合搭配燕窝、鱼胶、雪蛤等高端食材,也用于西餐厅、料理店等高端场合。
石蜂糖凭借蜂窝中空特点,其融化速度是黄冰糖的5倍以上,炖煮滋补品时,加入石蜂糖后能在20秒内能快速溶解,消费者无需等待就能马上享受美味。
正宗石蜂糖含有甘蔗、蜂蜜、菊花、罗汉果,比起白砂糖和黄冰糖,口感甘香清甜,营养更丰富,功效更全面,能帮助鱼胶、雪蛤、龟苓膏、燕窝等高端滋补食材提升功效,也适用于各类咖啡、茶饮、甜品、菜肴调味增香,可以说只要用到糖的地方,就离不开石蜂糖。
石蜂糖是燕窝专用糖
燕窝中最核心的物质“燕窝酸”是一种蛋白质,用黄冰糖、白砂糖等常见的酸性食糖调味,都会导致珍贵的燕窝酸流失。
石蜂糖的PH值为7.0~7.5属于弱碱性食糖,是唯一不会破坏“燕窝酸”的调味糖,能有效保护燕窝全面营养,所以石蜂糖被誉为“燕窝伴侣”。
石蜂糖含有蜂蜜、罗汉果、菊花,能消除燕窝腥味提升口感,让燕窝吃起来更加清甜,同时这些配料辅助提升燕窝的功效。
所以,石蜂糖是燕窝最好的调味糖,几乎所有的燕窝商家在销售燕窝时都会赠送石蜂糖,一些著名品牌“燕之屋”、“凰朝滋补堂”、“正典燕窝”、“左式颐和堂”也使用石蜂糖代替冰糖生产“石蜂糖燕窝”。
如何鉴别石蜂糖的优劣
石蜂糖的配方和产地众多,每个工厂生产的石蜂糖质量参差不齐,鉴别石蜂糖的优劣主要看以下三点:
1.正宗石蜂糖有三大核心配料
正宗石蜂糖必须有三大核心配料:蜂蜜、菊花、罗汉果,除了能提升口感,增加营养,更重要的是有这三大核心的石蜂糖才有补中益气,和胃润肺,止咳化痰,滋阴降火,清血解毒的功效,缺少任何一味配料的都不是正宗石蜂糖。
还需注意的是,市场上有些劣质石蜂糖,为了节省成本只加一点配料,而用焦糖色勾兑出颜色深黄的石蜂糖,伪造出加入蜂蜜、菊花、罗汉果的假象,如同用香精色素勾兑的桔子水冒充纯正橙汁一样。这样的石蜂糖配料不足,还加有害的色素,营养和功效甚至不如白砂糖,用来搭配燕窝就是在浪费食材。
2.好原料造就优质石蜂糖
同为正宗配方的石蜂糖,其优劣主要由原料决定。石蜂糖的配方是:90%的甘蔗、5%的蜂蜜、5%的罗汉果和菊花,云南是同时出产这四种优质原料的优质产地。云南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低纬度、高海拔、降水丰沛、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盛产高山甘蔗、百花蜂蜜、滇菊、峨山罗汉果。原料的维生素、蛋白质、有机酸、钙、铁等物质含量高于其他地区,熬制出的石蜂糖营养成分高、糖体通透、甜度适中、口感细腻,品质明显高于其他产地。
3.传承古法工艺,缔造经典石蜂糖
石蜂糖拥有正宗配方和优质原料,还需精湛的熬制技术。云南制糖业在全球都享有盛名,云南出产的巧家红糖、古法黑糖、黄冰糖等都得到海内外各界的认可。
云南作为石蜂糖的发源地,云南糖匠秉承古法制糖理念,吸取外国石蜂糖的精华,历经十年缔造出精湛的“十八道古法熬制技术”:砍蔗、采蜜、榨汁、开泡、撇泡、挤泡、沉降、蒸发、赶水、煮糖、滤蜜、添料、摇瓢、发酵、酿碱、制孔、烘干、切块、成型。整个生产纯物理方法熬制,甘蔗经过小火慢熬,到糖体快结晶的前半小时,加入蜂蜜、菊花、罗汉果三大配料,最大程度的保留了原材料的营养成分,其清润效果也更加显著。
云南石蜂糖不添加任何香精、色素、化学添加剂等,熬制出的石蜂糖:糖体孔状密集、颜色金黄、糖块蓬松,吃起来蔗香浓郁、口感细滑、甜而不腻。
云南石蜂糖融合了正宗配方、绝佳原料、古法工艺这三大优势,并聚集了全球顶尖的制糖产业链,缔造的石蜂糖品质卓越、营养丰富、口感怡人,远超国外石蜂糖,被海内外消费者推举为全球最佳石蜂糖。
袋装石蜂糖升级为便携迷你装
老包装的250克黄袋石蜂糖,使用时存在众多不便:一是重量太大无法随身携带,上班族无法运用到咖啡、甜羹;二是袋装石蜂糖开封后无法密封,很容易受潮发霉,消费者常常只用一次就变质丢弃。
云南糖匠经过研究,将石蜂糖手工敲碎到黄豆大小,按每次12克用量装入独立小包,独创便携迷你石蜂糖,具有三大优点:
1. 开袋即用干净卫生;
迷你小袋石蜂糖,一小袋15g,用于冲调咖啡、花草茶、甜羹、甜饮时,一次一小袋用量刚刚好,无剩不回潮,避免发霉等问题,使用更干净卫生。
2. 随身携带,使用便携;
精致独立小袋便于随身携带,深受各类人群的喜爱。在不同的场合也能看到了迷你颗粒石蜂糖的身影:可被运用咖啡店、办公室、茶室、饮品店、家用厨房等所有场合。
3. 迷你颗粒入水即化;
迷你颗粒石蜂糖,颗粒小融化快,冲泡咖啡、花茶、牛奶、炖煮甜羹等时无需等待马上享受美味。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