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称】
肤(《说文》),腊(《风俗通》),火脯(《礼记》郑玄注)。
【基原】
以畜兽类原料经腌制后复经烘烤或熏制而成的制品。
【成品与特色】
腊制品原料多用猪肉,亦有以牛、羊、兔、狗及禽类等制作者。成品均为生制品,除具有咸肉的特点外,并具有浓郁的烘烤风味或烟熏风味,色泽外观带暗黄色,耐贮藏,携带方便,烹制后质地爽脆,滋味香醇。
民间有将农历十二月间即腊月腌制的肉品称做腊肉的习惯,应加区别腊制
【简史】腊制品同是古代人贮藏肉类食物的发明,年代已很久远。到先秦时期,文字记述已多。《易·噬嗑》节中谓“噬腊肉,遇毒”,朱熹《本义》释曰:“腊肉,谓兽腊,全体骨而为之者,坚韧之物也。”另见《礼记·内则》“为熬,極之,去其皺”一节,据郑玄注云:“熬,于火上为之也。令之火脯似类。”此均似指腊肉之类。实际上,当时腌肉、干肉、腊肉与肉脯等等,相互交叉,技法错杂很难严格区分界定,只可大概分别。《周礼·天官·腊人》条有“腊物”;《说文》释“既无骨腊也”,都可视为腊肉。至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去岁腊月糟豚肉挂灶上,至寒食取以喷之,或蒸或煮,其味甚珍。”此经灶上烟熏,应属腊肉。今牧区藏族将生羊肉条于牛粪灶上方,帐房横梁木之漏空段,日晒烟熏,藏语称做“下更保”,亦是腊肉之类。元代《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婺州腊猪法”,于腌制后,“取出,挂厨中烟头上若人家烟少,集砻糠烟熏十日可也。其烟当昼夜不绝。羊肉亦依此法为之”。
至清代腊肉与腌肉、干肉等又相混。烹饪一直予以明确区分,常用之腊肉主要有广东无皮腊花肉、湖南带骨腊肉。此两种均为中国传统名产
【加工与产地】
中国生产腊肉者以湖南、广东为多,其他广西、四川、湖北、贵州、云南、河南、陕西等省区亦产。腊制品腌制过程与“咸肉”类基本相同。腌成后不取晾挂风干法,取烘烤或烟熏法制成(故与风干制品相区别)。20世纪后半期因发现动物性原料经烟熏后,易生成致癌物质已改用熏卤浸泡后再干制,成品具有烟熏风味无致癌危险,较受欢迎。其制作技法因原料、产地等的不同而不同分别举例介绍于后
【品类与特产】
腊制品种类多,品种更多同一品种,也因产地不同,质量、口味、形态等各具特色。以腊肉为例:以产地分有广东腊肉、四川腊肉、云南腊肉、湖南腊肉等;以原料分有腊猪肉、腊牛肉、腊鸡肉、腊兔肉等;以制作时所取原料部位不同分有无骨腊肉、带骨腊肉、腊瘦肉、腊排骨等等。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