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属于太和县关集镇,距离县城四公里。上世纪八十年代,粮食产量低,加上税费、提留较多,村里很多人打的麦子“不够吃”(无法维持一年的生计),一年中总有几个月吃的是高粱、玉米和小麦的混合面。因此,偶尔跟父母上县城时,喝一碗麻糊,吃一根油条,也就是改善生活了。
太和人口中的麻糊,以大米和大豆为原料,用青色的石磨打成浆后,精心熬煮成浓白粘稠状,盛碗后撒上煮的熟烂的黄豆、芝麻盐和绿色的菜头。(夏天用芹菜末,冬天用豆角末最佳。)
喝太和麻糊是有诀窍的。米浆和豆浆经过反复熬制,温度较高,且成品粘稠不利于散热,大口食用会被烫伤。因此,拿到一碗麻糊之后,要把碗稳稳地放在桌子上,低头轻吻碗沿儿,一边转动一边吸溜,让米香、豆香慢慢入口,然后顺着食管,再温暖你的胃,唇齿留香。
当然,你也可以点上几根金黄的油条或者油炸烧饼,插入碗中再慢慢提起送入口中,让油条和烧饼的酥脆混入麻糊特有的香味。但是,这样做时间要拿捏得当,油条和烧饼泡入碗中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它们就会变糯变软,失去了应有的滋味。
童年的味道总难以忘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麻糊渐渐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食物,甚至淡出我们的视野。但是,连续的大鱼大肉或者醉酒之后,我总怀念麻糊的香味和油条、烧饼的酥脆,忍不住跑到街上喝上几碗。后来上了大学,来到阜阳读书,与同学一起吃饭时,阜阳籍的同学大喊:“师傅,来两碗麻糊!”
几分钟后,师傅端上两碗棕黄色的饭食,里面飘着豆腐皮、面筋等,尝一口浓浓的,咸香而微辣。这才知道阜阳麻糊与太和麻糊的不同,在太和,这种饭食我们称之为“胡辣汤”或者“油茶”。
说实话,刚开始我并不喜欢这种“咸麻糊”,虽然它也可以配着油条、烧饼食用,但是,少了那种独有的豆香和米香。
后来,大学毕业,留在阜阳工作,然后成家立业。如今,一年365天至少有300天在阜阳生活,渐渐喜欢上这种“咸麻糊”的味道,并慢慢深入骨髓。
早晨我喜欢坐在一家相对固定小吃店的固定座位上,盛上一碗满满的“咸麻糊”,再拿起两根刚刚出锅的油条,小心地撕断,放进嘴里细细咀嚼,然后喝上一口“咸麻糊”。让香醋、海带、豆腐皮、面筋的味道一起涌上来。
扭头看店外凛冽的寒风和排着长队的人们,心里都是满足。或许,生活的味道应该就是这样!
记者 曹亚伟 /文 通讯员 张杰 /摄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