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粽子是端午节传统的应节食品
因地域文化风俗迥异
一条小小的粽子也有独特又厚重的地方烙
印阳江“裹粽”历史悠久
其制作技艺代代相传仍保留一方传统
独具漠阳风味
在全市第六批市级非遗项目中
阳江粽子制作技艺成功入选
这门人人熟悉的传统技艺
是怎样发展成为珍贵的非文化遗产的呢?
市民:阳江粽子味道各方面都很好,胜于外面的粽子,有绿豆有红蓝叶,以前的传统一直留下来,比较好吃。阳江人一般都是吃阳江粽。
在本地人的眼里,阳江“裹粽”“独树一帜”,是心头绕不开的家乡味道。位于江城区观光桥的好姐妹粽子店就是阳江“裹粽”技艺传承的代表。
第一代的传承人继承祖上技艺,常在家组织姐妹制作粽子,于民国时期在河堤摆摊销售,因制作技艺精良,味道醇正广受好评。
眼前这位正在包裹粽子的就是第三代传承人谭二姐,她告诉记者,从小家里就有包粽子的传统,大概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她就开始慢慢将这门传统发扬开来,在观光桥边设立生产作坊,一直延续至今。
粽子技艺第三代传承人 谭二姐:我跟我的婆婆学的,她在包的时候我看着就学会包了。阳江像我这样的年纪这一代人都会包,现在的年轻人就不太会了。阳江粽子外表不同,外面的粽子也没有包得这么实,这样包扎紧实一点吃起来口感会好点。
稻米滴漏,年岁更迭。农历五月,漠阳人总会以朴素虔诚的扎粽敬奉天时,祈福辟邪。跟其他地方的粽子不同,除形状不一样,阳江粽口感更为黏实,主要细分“苏木碱水粽”和“蛤蒌咸肉粽”两种。泛着清香的粽叶手中叠转,糯米、绿豆、咸蛋、猪肉、海鲜干货等馅料舀满,麻绳紧实,一枚呈四角锥形的阳江粽便具雏形。百年过去,因姐妹手艺出众的粽子店,也因此得名“姐妹粽”。
粽子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苏丽燕:四角锥形就是一直流传下来的粽子传统技艺的形状,现在我们在做阳江粽子都是保证了传统技艺的传承,老一辈传承下来阳江特色的咸肉粽。我们里面添加了蛤蒌叶、红蓝叶,添加这两种叶子其实有很多药用的价值,可以清热消毒,这个也是阳江的特色。阳江也是南海之城,海鲜采购也是比较丰富,我们也打造了阳江海鲜粽子。
江城区姐妹粽,是家族手艺传承和地域粽子文化的结合,是阳江非遗文化的名片,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认识阳江的符号。苏丽燕说,近年来,随着物流发展顺达,阳江粽发往全国各地的销售量外地食客已占到八成,粽子已不仅仅是端午的应节食品,它还成为了市民食客爱吃常吃的风俗美食。
从手中的技艺成为被看得见的“非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走了百年的路。以非遗之名,让传统重回百姓家,培养下一代对阳江粽子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这是第四代传承人苏丽燕接下来要努力的方向。
粽子技艺第四代传承人 苏丽燕:希望把粽子技艺一代代地继续传承下去,把阳江这种传统的文化扎根在孩子身上,在阳江本地扎根,这是我的一个目标。举行一些家庭式参与式的亲子活动,让他们一起参与到粽子技艺包裹过程,了解阳江粽子的传统文化。
记者:黄惠明
摄像:毛续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