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刘筱攸 马传茂
近期,高盛发表研报,对一些标杆股份行和大行评级进行下调。高盛在其中提出一系列基于若干悲观假设前提的判断,包括招行的公司债券和影子信贷等风险引起的隐含损失率高达25%;平安银行(11.240, -0.10, -0.88%)和招行拥有最大的房地产风险敞口,占总资产的8%和6%;兴业银行(15.560, -0.04, -0.26%)“资产负债恶化”等等。
或许是市场负面反馈较多,昨日高盛称相关研报并非“唱空”银行股,其评级行为也并非渲染悲观情绪。但无论说法如何,高盛的结论仍是明确的,即对5家银行给予“卖出”、3家给予“中性”评级。
高盛研报严谨与否,市场自有公论。对此,几家当事银行人士和专业分析师都不予置评。就拿客观数据来说,被高盛猛烈唱空的招行和平安银行的房地产业务中,一季度末招行房地产业贷款余额3353.05亿元,占贷款和垫款总额的5.61%,较上年末下降0.22个百分点。平安银行房地产相关的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余额合计3220.93亿元,较上年末也是减少的,如果以此为分子,除以其资产总额5.456万亿元,可得占比约为5.9%。
整体来看,2022年内地房地产行业不良率仍处于加速暴露期,上市银行整体对公房地产不良率持续上行至4.3%以上。但从风险化解角度来说,银行已积极压降房地产风险敞口,对公房地产贷款和房地产业务非标资产占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政策层面,去年11月以来,以“金融16条”为代表的信贷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三支箭”政策组合持续发力,房地产行业供需两端均呈现回暖态势。招行副行长朱江涛近期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从今年前5个月运行的情况来看,我们仍维持年初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判断,即今年的房地产不良生成会比去年下降,但各种因素的影响处置有一定滞后性,导致整体房地产行业的不良率还会上升。”
地方政府层面,经过各方努力,地方政府加大纾困力度,金融机构通过降低融资主体的利息负担、优化债务期限予以重组,以时间换空间取得存量风险项目的有效化解。中金公司(35.800, 0.02, 0.06%)最新报告称,基于市场化原则参与优质城投债务置换信用风险较低,也是当前优质资产竞争较为激烈的环境下信贷投放的可行选择。
显然,基于悲观假设看空我国银行基本面并不可取,很大程度上存在误读。今年基建投资的发力,无疑有利于城投平台现金流及盈利能力的恢复。在严格落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的同时,更要看到从平台融资到专项债融资、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基础设施盘活、从土地财政到产业财政再到数据财政的转型趋势,这也将给银行政信业务带来新的空间。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