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有的人到了晚上会发烧
发烧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有些人每天只要到傍晚就会发烧,一直持续到晚上,这是为何呢?中医是如何定义这类型的发烧呢?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才好呢?那么就请大家和我一起来阅读本文吧。
中医认为,发烧有很多种的,不同原因的发烧、不同时间的发烧却是不一样的,调理方法也不同。
有一种发烧,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比较守时,不早不晚,一般在傍晚五六点的时候准时现身(还可能伴有腰背痛、全身乏力、遗精盗汗等症状),到晚上睡觉之后又慢慢退去。第二天早上量体温,一切正常,所以有的中医称其为酉时发烧。
可是,为什么有的人每天都会定时医院在这个时间段发烧呢,这里面到底藏这什么样的秘密呢?
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理论,傍晚五六点正是气血流注肾经的时候,在这个时间规律性地发烧,一般多与肾有关,肾虚(主要是肾阴虚),肾绎气血当旺不旺,于是发烧,因而又叫肾虚型发烧。
在日常生活中,有四类人最容易出现肾虚型发烧:一是随着年龄增长肾功能也随之衰老下降的老年人,特别是体质很差或经常生病的老年人,肾虚往往更严重;二是每天工作时间长、强度大,长期疲劳的人。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透支体力就容易肾亏;三是刚结婚的夫妻,耗精伤肾,所以容易肾虚;四是青春期的孩子,主要是男孩,会出现肾阴虚,引起发烧。
在学习前人医案和总结临床实践后发现,肾虚型发烧一般都是低烧。但低烧并不是说问题不严重或是病症的初期;相反,低烧,特别是长期的低烧正是肾气大伤的表现,说明气血亏耗已经相当严重。
人体发烧其实就是体内正气与邪气作斗争的过程,高烧说明机体气血还很充足,战斗力还很强,正邪双方的战争进行得非常激烈;如果机体已经气血不足,体质很虚,正虚邪盛,力量悬殊,正气奋力抗战,也只能发低烧。
因此,一般情况下,发高烧一般都会出现在气血比较旺的孩子身上,而大人生病的时候,很少会发高烧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小孩没有严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也很少熬夜,除了生病之外,气血没有过多的损耗。生活在激烈竞争环境中的'成年人,透支健康,气血损耗非常严重,“底气不足,“本钱。不够,想烧也烧不起来。
“底气不足怎么办?补。对于这种肾经气血不足、肾虚型的发烧,有一个很简单却非常有效的调理办法,那就是按摩肾经的太溪穴,艾灸也可,外加胃经的足三里。每天按2次,其中一次要在发烧_之时的傍晚五六点钟,此时气血流注肾经,它本身就在努力增强自己的能量,此时按摩就相当于在后面推它一把,内外结合,补益之效自然更佳。
太溪是肾经五输穴中的输穴,不仅滋阴补肾、退热强身之效奇佳,而且还有调补肾气的作用,可谓是滋阴双向调理,一箭双雕,两全琪美。《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中说:“病时间时甚(时轻时重)者取之输,意思就是说,时轻时重的病症,取其所属经络上(五输穴中)的输穴治疗效果最好。这种酉时按时出现,之后又逐渐消失的发烧就是典型的时轻时重之症,刺激肾经的输穴是最合适的。
肾经是足少阴经,阴经的输穴与原穴是同一个穴位,而《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又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也就是说,五脏六腑有疾病,应该选用其各自经络上的原穴进行治疗。肾阴虚证,当取肾经之原穴太溪。
可见,对付酉时发低烧,太溪穴是不二的选择。
不过,仅仅运用太溪穴还不够,既然是气血亏耗引起的肾阴虚,益气补血、增加机体的气血供应才是治本之策,才能从根本上缓解气血资雾的紧张局面。而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相当于人体的发电厂,只有它能真正为全身补充气血,供应能量,而胃经要穴足三里就像发电厂的总阐门,把它打开,气血的生产就会加足马力、“快马加鞭。
因此,有了太溪和足三里这一对“黄金搭档,标本兼治,坚持调理堂个月左右,发烧的问题就会不药而愈。当然,若是病情比较严重,则瘟将此法与药物治疗结合。这样,自己调理,医生帮助,双管齐下,疗效会更为迅捷。
其实,不管是对待健康问题还是面对其他问题,道理都是一样的,自己能处理的事情尽量自己处理,但自己的力量和知识毕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行行皆通,因此,有时候借助别人(尤其是专业人士)的一臂之力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的。这样,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一下子就会变得简单很多。所以,善于借力,包括某些时候敢于示弱,也是一种智慧。
常见退烧穴位
发热多是机体正气与外来邪气相搏斗,机体免疫力较强的表现,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处理。但高热(体温在39℃以上者)时,人体内环境失衡,脏腑功能紊乱,特别是小孩,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易出现惊厥,需要紧急处理。这里介绍几个常用的退烧穴位,合理使用,往往有奇效。
大椎穴:大椎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在大椎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加拔火罐效果更好。也可以做大椎穴按摩,配合推脊柱,即用食、中二指腹或掌根自上向下由大椎穴直推到尾骨,约推100—300次。
十宣穴:即十指尖,共10个。十宣穴急救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高热时,用三棱针点刺放血,出血3—5滴为宜。
曲池、合谷、外关穴:曲肘,横纹尽处,即肱骨外上髁内缘凹陷处为曲池。合谷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外关在腕背横纹中点往上取两横指。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是解表退热的要穴。用毫针刺这3个穴,能降体温。也可按摩这3个穴,同时配合用食、中二指腹自腕横纹向上推向肘部约300次。
刮痧疗法是人们常用的民间疗法之一,对高热也有奇效。可以选用上述穴位进行刮痧,也可以选背部沿督脉和膀胱经、腋窝、肘窝较大面积处,自上而下,先轻后重,刮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色痧点即可。
上述方法仅适合于应急,要想彻底退热,关键是针对病因治疗,所以病人应该首先去医院。
结语: 原来每天傍晚到晚上会发烧被称为肾虚型发烧,你是不是之前不知道呢?对于这种情况,我们一定要重视,其实退烧的方法也很简单,我们多按摩脚跟部位的太溪穴对于这种类型的发烧有很大的缓解作用。
⑵ 一到晚上就发烧怎么回事
发热的原因多是感染引起,感染包括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以及以及支原体,衣原体,真菌感染等,也可以是体温中枢异常,皮肤散热异常,无菌坏死物质的吸收等.可以先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多喝水,口服大青叶口服液,如有不适随时复查,必要时住院治疗
⑶ 70岁老人到了晚上就有点发烧是怎么回事
首先应该判断属于哪一种情况,常见原因有以下四种:(1)吸收热:指出血性中风后,血细胞破坏,吸收入血循环时引起的反应热。通常在病后3--5天出现,体温呈中等热,多在37.5--38.5℃左右,可持续1--2周而自然缓解。只要注意用稍凉的毛巾进行降温处理,给患者增加点饮水就可以。(2)中枢热:是指体温调节中枢部分病损引起的高热。体温多在39--40℃,甚至达42℃,持续不退,无汗。发病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见于脑室出血或严重脑出血穿破脑室,或脑干出血间脑受损者。出现中枢热者,预后不良。需要注意住院观察。(3)感染热:昏迷病人多见。中风后机体抵抗力低下,合并其它感染引起的发热称感染热。特别是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易合并肺部感染。因脑出血后影响内脏功能,易产生肺水肿,且患者多有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口腔分泌物易误吸入呼吸道而发生呼吸道感染。另外,口腔中遗留食物残渣、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口腔分泌物,在“高温”的口腔中腐烂,一旦呛入下呼吸道的气管与肺中就会引起发烧。感染发热多见于昏迷患者,病后数日体温升达38--39℃,心率快,呼吸快,痰多,出汗,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肺部x线片可见炎症改变。另外泌尿系感染也很常见,特别是发生尿潴留的患者,导尿易发生合并感染。这种情况需要注意护理,在退烧、抗炎治疗的同时要特别注意患者口腔的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4)脱水热:由于应用大量脱水剂或补水不足,使血浆渗透压明显升高,脑组织严重脱水,脑细胞和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而导致发热.临床表现:体温升高,意识障碍,皮肤黏膜干燥,尿量少而比重高,红细胞压积增高,血清钠升高;补水后体温降低。需要到医院进行挂瓶补液降温。
⑷ 每天晚上有规律发烧是怎么回事
出现每天晚上发烧的情况,首先是因为人体有体温的变化,比如在傍晚5-7点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体温的升高,这个时候体温要比白天稍微高一些,所以出现发烧的症状,往往在晚上更容易表现出来。 另外,肯定有一些导致发生的病因持续性存在,比较常见的是感染性因素导致的发烧,比如细菌性感染或者病毒性感染,出现感冒或者肺炎、支气管炎,都有可能会导致晚上发烧的症状出现。 还有非感染性因素,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者恶性肿瘤,也有可能会导致每天晚上发烧,因为在晚上的时候,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作用往往不如白天强,调节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晚上更容易出现发烧的情况。 在白天的时候,除了抵抗力比较强之外,调节活动也比较强,肝脏、肾脏的解毒功能也比较强,所以不太容易出现发烧的表现。
⑸ 一到晚上发烧什么原因
你好,一到晚上就发烧,这种情况有可能是有感染,也可能是有其他病原体的感染,最好是去医院看看检查一下。
⑹ 为什么白天不发烧到晚上就开始发烧了
因为病属阴,夜晚也属阴。人体正气在晚上进入体内,抗邪能力下降,所以一般发烧多发生在晚上重
⑺ 成人每天晚上发烧怎么回事儿
发烧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引起发烧的原因有很多种。如果成人在短期内出现发烧症状,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全身不适等表现,多数是由一般病毒性感冒所引起,多休息,对症治疗即可。如果患者出现长期的夜间低烧,很久没有消失,一般考虑是机体罹患了某种慢性感染性疾患,如结核病、布氏杆菌病、慢性肾盂肾炎等,也有可能是某些血液病所引起,此时需要到各地医院感染内科或血液内科就诊,以发热待查入院,进行各种血生化及影像学检查等,必要时可考虑做骨穿。症状名,正常人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经常保持动态平衡,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体温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使产热过程增加,而散热不能相应地随之增加或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感染性发热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肺炎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及寄生虫等侵入后引起的发热。非感染性发热1.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包括物理、化学因素或机械性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及创伤或大手术后的组织损伤;组织坏死或细胞破坏,如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应等。2.变态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等。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产热增多,严重脱水病人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等。4.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输出量降低,尿量减少及皮肤散热减少,以及水肿组织隔热作用,使体温升高。某些皮肤病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也使皮肤散热减少,引起发热。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常见于物理性因素,如中暑;化学性因素,如重度安眠药中毒;机械性因素,如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血及颅内压升高等。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人体温度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37.3_38℃是低热,38.1_39℃是中等度热,高热是39.1_41℃,超高热在41℃以上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