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明朝历代宰相
宰相 李善长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
胡惟庸(?-1380年),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人。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早年追随朱元璋起兵,颇受宠信,任丞相。
第七位是卧薪尝胆的徐阶。她用了20年时间的隐忍才扳倒了严嵩,他厉精图治,整治,边情民政给过去受冤枉的大臣平反抗击,蒙古并取得胜利。
洪武十年再一次被任职为右丞相,但他整日沉迷酒中,虽与胡惟庸同是宰相,却仅仅人云亦云罢了,洪武十二年汪广洋因受胡惟庸毒杀刘基一案牵涉被贬官海南,中途被朱元璋赐死。
明代著名的宰相有:李善长、胡惟庸。李善长,字百室,定远人。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预计事情,大多被他说中。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
明朝崇祯元年到7年的朝廷形式,主要官职成员,大事件,内阁成员,
1、施凤来,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殿试第二。由翰林荐擢礼部尚书。后依附魏忠贤,天启六年(1626年)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崇祯初年,魏忠贤伏诛,为官言所劾,乞休去。
2、军事方面主要是前期的袁崇焕,毛文龙和辽东经略孙承宗(兼兵部尚书和帝师);后期主要是洪承畴,祖大寿,吴襄和吴三桂父子,超重的内阁首辅不断的更换和对辽东政策的误判导致军事上的不断失败。
3、内阁 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明太祖废除宰相。
4、第一任首辅,后又是最后任首辅:周延儒,字玉绳,号挹斋,公元1593年生,明代宜兴人(今宜兴宜城镇人)。少时聪明,有文名。20岁时连中会元、状元,授修撰。天启年间迁右中允,掌司经局事。
5、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7日-1644年4月25日),光宗第五子,熹宗异母弟,明朝末代皇帝,母为淑女刘氏,年号崇祯。 朱由检因父亲明光宗是皇祖父明神宗所厌的太子,母亲是太子所薄的婢妾,幼年并不幸福。
6、他先后掀起了两次大的针对朝廷功臣的大屠杀,并借此机会,在洪武十三年,以谋反罪的罪名处死了当时的宰相胡惟庸,并彻底的废除了宰相制度。至此之后,大明的朝廷出现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官职上的一个从未有的现象,皇帝直接对接六部。
首辅的明朝首辅列表
杨荣,字勉仁。明初著名政治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杨荣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谋而能断,老成持重,擅长谋划边防事务。被比作唐代的姚崇。
杨荣(1371年—1440年7月30日),原名道应、子荣 ,字勉仁,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内阁首辅,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居地所处,时人称为“东杨” 。
黄淮,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十一月降。1402年解缙,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1402年-1407年胡广,永乐五年二月进,十六年五月卒。1407年-1418年杨荣,永乐十六年五月进,二十二年八月降。
杨士奇杨士奇,名寓,字士奇,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他精心辅佐明宣宗励精图治,为仁宣之治立下功劳。
首辅:曹鼐 、陈循 、高榖 、徐有贞 、许彬 、李贤 、严嵩、张居正、黄淮 、解缙 、胡广 、杨荣、杨士奇 、杨溥、高拱等人。宰相 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
至张居正,内阁首辅的权力达到顶峰,一方面他是内阁的长官,阁僚则降为首辅的属员;另一方面,部院员缺,特别是吏、兵二部尚书的推用,实际也均由张居正决定。
关于明朝陈演生平简介和明代陈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