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儿童为什么喜欢藏别人的东西
儿童比较好奇其他东西,而将东西藏匿起来不被发现,别人找上大半天都找不到,会莫名有一种“成就感“,这时就危险了,不能让ta继续这样,更不能养成习惯。但若遭遇这件事千万别骂ta,会破坏他的好奇心,今后的创作力就少了。你可以制作些小玩具满足他的好奇心,自然就不会这样了。
Ⅱ 孩子喜欢把东西藏起来是什么原因
原因有多个 1、可能是小孩子玩游戏,把这些当成自己的“宝藏” 2、小孩子觉得这不是垃圾,而是一种玩具
Ⅲ 宝宝总喜欢在嘴巴里藏食物,这是为什么
宝宝总喜欢在嘴巴里藏食物的常见原因
1、咀嚼、吞咽能力
孩子的咀嚼能力需要我们家长后天进行引导,如果没能及时转换食物的性状,错过了咀嚼的敏感期,会增加喂养困难。例如有些家长因为担心孩子进食时发生干呕,长期提供糊状细软的食物,使得孩子咀嚼功能未得到充分的刺激。
但也有些孩子在食物转化的阶段,由于家长提供的食物与当前的发育水平不相适应,孩子不懂如何处理,只能含在嘴里或直接吐出。
2、口腔不适感
孩子在长牙期、口腔有破损(如口腔溃疡、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等)的时候,当与食物触碰会产生不适感、创面疼痛,这样的状态下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进餐。
另外,一些触觉过度敏感的孩子可能会排斥食物的质地或者无法有效咀嚼吞咽。
3、进餐状态
孩子在并觉期,睡觉时间刚好和午餐时间重合,可能会造成原来的午餐点犯困。
孩子活动量大所需摄取的能量也就越多,但如果放电过猛,进餐时孩子疲劳过度同样会影响进餐。
口腔的咀嚼是处理食物的第一步,应该从小教育孩子【细嚼慢咽】。
细嚼慢咽就是增加每一口食物的咀嚼次数,家长喂食的时候满满一勺,抑或节奏太快,孩子不仅无法充分咀嚼食物,还会增加胃肠道负担。
请放慢进餐节奏~~
不适感
当孩子生病不舒服期间,进食产生的不适感使得孩子本能表示反感。此时需要我们放低要求,并体谅孩子,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避免提供可能造成黏膜损伤的食物。
如果孩子不仅有排斥食物质地的行为,日常生活中在触觉上比较敏感的话可以寻找你信任的医生谈一谈。
进餐状态
并觉期宝宝午餐进餐状态不佳,可以避开宝宝犯困时段,提前或睡醒后再安排进餐。
家长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时间去适应宝宝,而非执意要孩子在规定的时间点上进餐。
吃饭不专心
营造良好的就餐氛围,避免提供与进餐时无关的物品:手机、电视、Ipad和玩具等。大人进餐是也要乖乖吃饭,不玩手机哦。
家长应该积极鼓励孩子参与自主进食,提供合适的手指食物or餐具让孩子抓取,以此发展孩子的手部控制能力。
Ⅳ 为什么宝宝总是喜欢藏东西
有专家介绍说,其实宝宝这种把东西东藏西藏的行为,是一个能够通过推开遮挡物去拿藏在后面的玩具的行为,是宝宝最早的智力行为,为孩子们的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你着急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可以肯定地告诉你,你在这件事情上多虑了。作为成人,你是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这件事情,但对于一个1岁8个月的孩子,他的行为根本无关乎道德。只是成长过程中学习本领的一个过程而已。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宝宝对“藏东西”这一行为的发展吧!一般来讲,8-12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参与“藏东西”游戏了。比如说,大人给宝宝看一个有趣的玩具,然后再用东西挡住这个玩具不让他拿,这时,宝宝就会用小手去推开挡着的东西,去试着把玩具抓到手。瑞士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宝宝这种能够通过推开遮挡物去拿藏在后面的玩具的行为,是儿童最早的智力行为,为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不过处于这一时期的宝宝,寻找物体依然会犯一种所谓的“AB式错误”,就是说妈妈当着宝宝的面,将玩具藏到A处,然后再将玩具拿出来,藏到B处,这个时候宝宝只会到A处去找,而不会到B处找。当宝宝成长到12-18个月时,他就不再犯“AB式错误”了,他能将注意力转移到藏玩具的B处,继而找到玩具。处于这个时期的宝宝对藏东西的兴趣会达到顶峰,他们常常会自己藏起来东西,然后再去寻找,以带给自己惊喜。而且,这个时期的宝宝,也很爱模仿各种熟悉的行为,比如,他们会学着妈妈的样子去抓勺子,或者搅拌东西。因此,如果妈妈常常用藏东西的方式来逗宝宝玩的话,宝宝也就很喜欢学着妈妈的样子来藏东西玩了。随着宝宝继续长大,到了18-24个月的时候,他们延迟模仿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不但马上模仿妈妈的行为,还能记住过去看到过的行为。如果妈妈或者其他人之前用藏东西的行为逗宝宝,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依然可能会被宝宝想起来,继而进行模仿。由此看来,藏东西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练习本事的一个行为,是他们发展智力的一个方式,是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因此,妈妈大可不必太担心。当然,为了避免宝宝藏东西带来干扰,妈妈可以对宝宝进行正确的引导。比如,告诉宝宝,哪些东西可以藏,哪些东西不能藏。妈妈可以编一个童话故事,告诉宝宝,有一次,羊宝宝把羊妈妈的钥匙藏了,羊妈妈找不到钥匙,可着急了,结果害得羊妈妈开不了门,一家人只能在外面过夜……这样一来,宝宝就知道了,原来妈妈的钥匙是不能藏的。另外,妈妈也可以大致了解宝宝的“密室”在哪里。其实这很简单,只要妈妈经常陪宝宝玩玩藏东西的游戏,就大致可以掌握宝宝喜欢藏东西的地方,这样一来,大人就可以及时找到被宝宝藏起来的物品了。当然,妈妈也可以和宝宝来个小约定,告诉宝宝藏东西可以,不过妈妈需要时,得带着妈妈去找。这样一来,还锻炼了宝宝的记忆力。值得提醒的是,宝宝也会忘记,这个时候妈妈不应该责备宝宝。同时也要避免把所有找不到东西的“账”都算到宝宝头上,要知道,妈妈的信任和鼓励,是宝宝健康成长的最佳动力。
Ⅳ 孩子为什么喜欢藏东西
一个有活力的孩子会给人这样一个印象,那便是当他处于一个舒适的环境中时,其心理能够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当他们无法获得舒适的环境,那么便会寻求某些东西的帮助,并且被其吸引,从而导致占有欲的产生。
邻居家的小孩子便是如此,护食、护物,其占有欲发挥到了最大的极限,上次遇见他的时候,那孩子居然直接跑到我的面前,义正言辞的告诉我,他喜欢我的手表,并且要求我给他。事后,即使是被他父母拉走,但是他的眼神却格外的执拗,似乎这个手表就是他的私有物品一样。
实际上,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占有欲作祟,他并没有多么喜欢,只是想把它占为己有罢了,就像蒙台梭利所说的那样:拿取东西并且进行收藏,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其中也根本不需要知识和爱。为什么孩子会有着极强的占有欲呢?其背后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
01为什么孩子会有着极强的占有欲呢?
▲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这种占有欲通常出现在孩子2岁以后,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得到发展,慢慢地开始出现自身所有权的主张行为,甚至会做出一些事情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即使这些东西并不属于他,但是他们仍是一门心思的扑到上面,所以就会表现出一些霸道行为和语气。
▲破坏欲的凸显
事实上,占有欲和破坏欲同时存在,我们不难发现婴儿时期的孩子喜欢讲东西扔到地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喜欢拆分各种玩具或者摔东西,本质上这些行为都属于占有欲以及破坏欲,这是人类成长生活的必经阶段,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好奇心作祟
还有一些占有欲行为其内涵是剖析事物本身,也就是好奇心作祟,比如:孩子喜欢摘路边的花朵或者喜欢拉扯昆虫,其实是源于对这件事情的好奇心,当他们对所处环境感到热烈的兴趣时,就会表达出一种满满的求知欲,从而使其行为上更加富有占有感。
▲收藏习惯
不仅是占有欲,还有一些孩子喜欢收藏东西,无论是收藏什么东西,本质上都是占有欲的展现。有些孩子不善于争吵,也不跟其他人对抗,自主收藏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什么具体划分,只是为了收藏而收藏,这便是占有欲。
心理学家阿德勒对这种收藏习惯给予了有趣的评价,他把这比作成人的贪婪,并认为这种现象在幼儿期就可以辨认出来。
02为什么孩子有收藏习惯也是一种占有欲?
①把握尺度
任何事物都有着正反两方面,收藏习惯也是如此。孩子适当的收藏思维有助于其本身意志力和专注力的培养,许多收藏大师都是幼时便展现出来的特征。
因此,父母要辩证地看待这一问题,并且把握其中的尺度,切忌过度。过度的收藏癖好实际上就是占有欲的挥发了,严重的占有欲行为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父母需要看到其中的问题所在。
②适当满足
当孩子表现出某种收藏行为时,家长需要仔细了解,因为有些收藏行为背后隐藏的是孩子的某种期望,适当满足孩子的期望有助于降低占有欲。
但是,父母一定要把握问题,不要粗暴拒绝孩子的要求,一味拒绝只会让孩子内心的牵扯感更强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当然,也不要一味满足,不分事情严重程度的满足其实也是一种‘助纣为虐’的过程。
③爱和关心
很多孩子缺乏父母的爱护,安全感不足,因此需要从其他事物上寻求安慰感,从而生成了收藏行为,以及强烈的占有欲。
当孩子将感情投注到某件事物,而不愿意和父母进行分享的时候,便是明显的缺爱现象。父母一定要正确看待这个问题,切忌酿成大祸。在日常生活中,多给予孩子关注度,给孩子提供充足的爱和关心。
专家指出:占有欲是正常的情绪,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孩子会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理念中脱离,占有欲的情绪也会越发降低。
但是,如果父母不加以引导,使其持续性的强化,那么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性格生成。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需要教导孩子爱和占有欲的区别,切勿迷失自己。
03父母如何教孩子区分爱和占有欲
☞同理心教育
同理心实际上也是一种感同身受的教育方式,想要孩子学会爱和占有的区别,可以采用同理心的办法,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将爱和占有进行区分。
比如:当看见了一只漂亮的蝴蝶以后,孩子想要捕捉它带回家。父母可以以孩子的看点出发,若是捕捉了蝴蝶,蝴蝶就不能回家了,它的爸爸妈妈会着急,它也会哭的。并且告诉孩子若是喜欢小蝴蝶,就经常带着他们来这里看,看而不捉便是爱,折断翅膀禁锢活动,便是占有。
☞不逼迫
当孩子对某样东西产生占有欲的时候,不要强行逼迫孩子。因为此时此刻在孩子的印象中,自己并没有错,你的逼迫才是一种错。那么最好的解决措施是什么呢?
假设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总是据为己有,那么可以用其他的东西和他交换,并且进行轮流玩的教育概念,以物换物的思维可以使孩子降低自己的占有行为。在此之后,再即使进行爱的培养。
☞表扬行为
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对爱和占有的区分,相信很多成年人都区分不清,那么当孩子有了初步认识以后,父母不要急于求成,鼓励并肯定孩子的行为选择,有助于孩子进一步的理解。
爱是付出,占有是满足己欲,二者具有明显的差距,关于这方面的培养更是需要父母的努力,注重教育方式,帮助孩子度过占有欲的成长过程。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