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路痴是什么体验,那就是你问“你在哪儿”,他回答“我在一朵云下面”。
很多人都分不清上下左右、东西南北,这些方位感的认知,是人体的三大感官之一——前庭觉来帮助确定的。
我们的内耳中的前庭接收器一共有两种,一是耳石器;二是半规管,两者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耳石器用来反应重力,也叫做重力接受器,主要负责静态的信息,侦测头部以及身体在空间中的姿势。
半规管有三对,包括水平管、前管和后管,主要负责侦测头部在空间中的动态信息,感知头部与地平面的关系。
三对半规管以两两垂直的方式排列(想象一下家里的墙角),里面充满了淋巴液。
当头部转动时,半规管内的淋巴液流动触动里面的毛细胞,由此将旋转或加减速度等动态信息传递到前庭神经,大脑便知道了我们头部位置和速度的变化。
这个能力可以使我们知道头部是否处于平稳状态,如果不是则要及时做出反应,避免摔倒,或调整头部的角度,把伤害降到最低。
前庭系统从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开始发育了,所以医生会建议孕妈保持适当的走动,可以帮助宝宝感知地心引力的变化,进而发展出基础的空间知觉能力。
另外,宝宝的抬头、翻身、趴姿、坐姿和爬行等大动作的发展,都会帮助前庭功能的发育,从而为孩子将来的平衡、协调和坐姿、书写等方面打基础。
所以说,前庭系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一定要在孩子3岁之前做好基础的锻炼。
那么有了前庭系统做根基,接下来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重点进行各方位的练习了。
该如何练习?要遵循一个原则“经验 语言=理解”。
有的孩子不能理解“坐车里”和“坐车上”的含义,这些属于“定向”的词语,需要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帮助理解,来判断不同语境下的意思。
因此对于空间方位的学习,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积极的、有参与感的环境,才更方便孩子领会和运用。
比如教孩子认识“左”,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强化的细节:
让孩子把得到的贴纸贴在左手上;
要求孩子举起左手回答问题;
让孩子把名字写在纸的左边;
站在孩子的左边做游戏等等。
到了下一个阶段,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帮孩子们强化“右边”的概念。
这样用不断地重复、大量的练习以及语言的引导,“左和右”在孩子们的大脑就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概念和理解。
最后要注意,想要孩子更好地理解方位问题,家长首先要满足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对环境的探索欲望。
因为宝宝在到处爬、学走路、甚至摔倒的过程,都是他不断修剪大脑神经连接,帮助前庭功能发展的过程。
孩子探索的时间和范围越多,就越能全面认识身体,从而判断自身与物体的空间位置。
下面这几个训练游戏,难度递增,家长和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需求进行参考,同时注意循序渐进,避免拔苗助长。
家务中的空间锻炼当孩子能做家务时,就不要再把他护在襁褓中,给他机会参与家务。
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比如“请把鞋子放到架子上”“把果皮扔到垃圾桶里”“把筷子放到碗的右边”等等。
这些练习不但能建立空间感,不知不觉也提升了孩子的自理能力。
搭积木提升视觉空间感
积木、七巧板、拼图甚至把废纸撕开再拼接,都可以锻炼孩子的视觉空间感知能力,提升手眼协调性。
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玩,运用“把黄色积木放到蓝色积木的上面”等语言,不断增加孩子对“上下左右”的认识。
走迷宫增加身体感知
迷宫是很好地锻炼视觉空间感的游戏,除了一些纸上的迷宫游戏,家长可以带孩子玩真人版的迷宫。
比如在地上画路线或者用积木堆出路线,让孩子完成解救小动物的任务,也可以设置地图让孩子照着提示完成。
这对孩子身体感知能力、空间方位认识都有帮助。老师或家长要注意用语言引导,比如“向小熊玩偶的左边走三步”之类的,加深孩子对方位的记忆。
画地图认识方位带孩子去公园玩,让孩子决定往前走、往后走,或者是往左走、往右走。同时可以记住路途中的标志物,然后再把记住的物体和路线画出来。
既能锻炼孩子的视觉记忆和转化能力,又能提高空间感知和想象能力。
此外生活中要多跟孩子使用空间词和方位词,既可提高孩子的理解表达能力,也有利于逐步提高其空间认知水平。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