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徐州相王”是怎么回事,这次相王有什么作用?
首先,徐州相王之时,原本的三晋联盟已经瓦解,赵国和韩国先后依附齐国,借助徐州相王,魏国与齐国结盟,可以同时缓和与齐赵韩三国的关系, 魏国也可以反过来借助齐国来震慑秦楚。
相王指的是战国中期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王权威的消失。战国早期,各诸侯国之中仅有楚国、吴国、越国僭越称王。
“徐州相王”: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逐渐失去了雄居东方的地位,公元前361年魏国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积寻求同盟者共同对付秦国。
徐州相王指的是战国时期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的历史事件。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公元前334年,魏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连续被齐国击败,可谓元气大伤。
魏国“徐州相王”蕴含的三层战略目的 首先,与齐国和解,避免成为众矢之的。这些年来,打残魏国的主要力量是齐国。公元前254年,魏国围攻赵国邯郸时,楚国也曾派景舍率军救赵,但并没有改变大局。
五国相王指的是战国中期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王权威的消失。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
徐州相王:魏国和齐国互相称王,楚国为什么很生气呢?
1、对于楚国来说,之所以愤怒甚至出兵攻打齐国,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徐州相王乃至于之后的五国相王,这标志着楚国自楚武王以来作为中原诸侯国里称王的地位丧失。
2、在此基础上,因为在各个诸侯国中率先称王,楚国无疑在爵位上非常有优越感。不过,楚国的优越感,在徐州相王后被打破了,因为魏国的魏惠王和齐国的齐威王,互相承认了对方的王爵。
3、首先,徐州相王之时,原本的三晋联盟已经瓦解,赵国和韩国先后依附齐国,借助徐州相王,魏国与齐国结盟,可以同时缓和与齐赵韩三国的关系, 魏国也可以反过来借助齐国来震慑秦楚。
4、楚国和齐国结盟,合纵联盟打击秦国 马陵之战结束以后,魏惠王为了缓和与齐国的关系,发起了徐州相王运动。在此之前,中原诸国当中,只有楚国率先称王。因此,齐国和魏国互相称王的举动引起了楚王的不满,于是楚国和齐国爆发了徐州之战。
“徐州相王”,魏国的自救措施,却成了改变战国政治生态的分水岭吗...
1、秦国忙于处理内政,让魏国在西边的压力得到暂时缓解,魏惠王加紧了在东边的动作。公元前334年,“齐王、魏王会于徐州以相王”,即“齐威王与魏惠王二人在徐州互相称对方为王”。
2、其实徐州相王是存在着偶然性的,当年魏惠王发动了对齐国的战争,却是接连被齐国打败,因此魏惠王便是带领着一些小国前去徐州去拜见齐威王,更是拥护齐威王为王,而齐威王又是不敢擅自称王,于是便合计和魏惠王一同称王。
3、以三家分晋作为分界点。晋国本来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唐叔虞的封地,属于姬姓封国。公元前633年,晋文公重耳设置了“三军六卿”,晋国的大权逐渐落到了士大夫手中,由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掌控。
4、当然,这一情况从徐州相王开始发生改变。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徐州相王指的是战国时期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的历史事件。
5、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