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赤壁之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扫平河北,北征三郡乌桓,消灭袁氏残余。
建安十三年元月,曹操回到邺郡,造玄武池训练水军,准备南征,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秋七月,曹操率大军十余万南征刘表,八月,刘表病死,九月,曹操到新野,刘琮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取得岩纯荆州。
刘备败走长坂坡,被曹操派遣的精锐骑兵追上,刘备军主力被歼灭,刘备侥幸逃到夏口,与关羽、粗销咐刘琦等汇合。
与此同时,孙权的使者鲁肃与刘备取得联系,刘备派诸葛亮为使前往孙吴,准备联合抗曹。诸葛亮以高明的外交手段成功缔结了孙刘联盟,联合抗曹。孙权派都督周瑜统率吴军精锐三万人,迎战曹斗扒操于乌林、赤壁。
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周瑜先长江水战挫败曹军,紧接着在乌林火攻,曹操败走华容,引军北还,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良机。
从曹操南征到引军败走近半年的时间,而赤壁之战持续则一个多月,这次战役周瑜以三万精锐大败曹操十余万大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曹操失去统一的机会,三国鼎立的局面拉开。
这次战役也是对后汉三国历史影响的战役。
二、赤壁之战白话文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孙权、刘备在今赤壁市三国赤壁古战场(原蒲圻市)进行了一次争夺汗鼎的大战,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蒲圻市西北的赤壁山,一说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次决战。
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于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河南南阳)挥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
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时刘表已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的刘备启扮贺仓促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
刘备在长(今湖北当阳境)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会见孙权,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
十一月,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部将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
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胜扩张战果,缺腊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扩展资料:
赤壁之战,是冷兵器时代一场脍炙人口的战争。因为它几乎包涵了所有戏剧性的元素,比如强弱对比鲜明的军队,意志力坚强的统帅,反败为胜的曲折历程,还有气贯长虹的英雄故事。这场被后人认定为意义重大的战争。
赤壁之战,曹操究竟有多少兵力?没有现成的数据,只能根据史料推敲分析。曹操自己说八十万,那是虚数。古今史学界无一认同此数。
曹操南征荆州时,从十五六万北方军人中抽调出步兵八万人、骑兵一万余人,但调集来南征的军队没有都参战。
旱路运输限制了出战的兵力。在一条线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万,超过此数,后勤无法保障。不仅道路拥塞,夫役本身也要消耗粮食及其他物资,牲畜也要消耗粮草。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将所统大约三万五千兵力没有从征至赤壁。南进到达江汉间的北兵数量应当是不满六万人。
至于荆州兵,总数或许可达七八万,但长沙、桂阳、零陵、武陵等南四郡仅仅被抚定,曹军从来没到过那里,所能动用的就是集结在襄阳等地的二万余人。这样,江汉间的曹操水、步、骑诸军,包括北兵和新附的荆州兵在内,共约八万人。
随后,曹操又留徐晃驻扎樊城,令曹仁镇守江陵。襄、樊新附,留徐晃驻此是绝对必要的。江陵南连长沙等郡,西与刘璋为邻,派曹仁坐镇是不可或缺的部署。
如此算来,东征进抵赤壁的曹军总兵力约七万人。由于长江水运仰仗舟楫之便,更兼江陵军需储备丰富,后勤没问题,所以曹军东进兵力不受限制。
对于孙权方面,基本一致按照《三国志》的明确记载,是孙权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参战,这个没有争议。
而对于刘备方面,则多数以诸葛亮自己说刘悄派备一万加刘琦一万合计二万为准。大致上均认为是孙刘联军五万人参战。
以五万抵抗七万兵力,人们普遍认为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属实,但双方兵力对比并不悬殊。
曹操的兵,大部分是从北方带来的陆军;小部分才是刘表次子刘琮送来的水军(部分,是曹操在许县凿了人工湖训练出来的水军)。
曹操的水军分为两路,沿江两边顺流而下,陆军也分成两路,沿着长江两岸,在陆地上行进,逼近赤壁。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的一天,沿着长江南岸行进的曹军,与周瑜指挥的前锋部队刚一接触,便受到挫折。这个接触地,叫做“赤壁”,不叫“乌林”。乌林在长江北岸,赤壁则在南岸,两地隔水相对。
南路的曹军,在赤壁吃了亏。曹操立即下令,南岸的陆军上船,驶向北岸,与原来沿着北岸而行的船靠在一起,上岸扎营。
曹军退过长江后,全军龟缩在北岸,固守陆口上游斜对岸的乌林,安顿伤病员。从赤壁到乌林,单就战场形势而言,曹操由进攻转为防御,周瑜由防御转为进攻。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第一仗比第二仗更具决定意义。
这个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赤壁之战”,应该称为“赤壁—乌林之战”。在赤壁的两军相遇,只是一个序战。
在乌林的大烧大杀,才是决战。曹军的船与军营是在北岸,黄盖的大火烧的是长江北岸的乌林,不是长江南岸的赤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还原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
三、赤壁之战获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不为强敌所吓倒,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通过冷静的分析,既看到曹操16万大军压境,又看到曹操部队远来疲惫,不服水土,不习水战;既看到刘备新败,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战场条件和拥有善于水战的五六万水军,从而具备了取胜的基础。
2、积迎战,先机制敌。
曹操取荆州,发展过快,兵力不集中,占领区不巩固,正可乘其立足不稳而击之。乘战略要地樊口尚在刘备手中,曹军尚未达成水陆分进合击之际,迫曹军于江上水战,挫败其水军,使其难以顺江东下。
3、联合抗曹,打击主要敌人。
孙权和刘备虽有矛盾,但大敌当前,如果不联合起来,势必被各个击破;而联合起来,就相对地改变了力量对比,为战胜曹军创造了条件。
4、以长击短局弊,出其不意。
利用擅长水战的优势,对远来疲惫,不善水战而又麻痹轻敌的曹军,出其不意地采用火攻,然后乘敌混乱,迅速投入主力,实施有力的突击,击败曹军。
扩展资料: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战役,其结果是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对汉末的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同时这次战役又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
这次战役涉及三个军事集团,人物众多,头绪纷繁,作者仅用了2500字左右的篇幅就生动形象地把它勾画出来了。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枝乱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人才最集中的战事。
在会谈和会议中,一个个人物的言谈风貌、语气态度都不相同。例如同是劝说孙权联刘抗曹,诸葛亮善于外交辞令,不卑不亢,他直言曹军的强大,也不讳言刘备打了败仗,他采用激将法劝告孙权。
孙权与人谈话,开始很谨慎,不露锋芒,一旦决断,就口口声声骂曹操为“桐搭族汉贼”“老贼”,势不两立,态度坚决。
谨慎而又有决断,这在孙权身上是统一的,这是由他的处境和地位决定的。曹操的战书,虽只有三句话,却和盘托出了他那踌躇满志、轻率狂妄、不可一世的神态。
赤壁之战之前,的割据势力已经所剩不多,实力不强大多的已被消灭。赤壁之战之后,曹魏损失过大,一时无力南顾,给南方孙刘的发展创造了的机会。
刘备巩固了自己对于荆州的占领,又利用这一段南北相对平静的时期攻占了长沙、零陵等四郡,自己的实力大为增强,这为以后攻占西川奠定了基础。
北方对东吴的压力一下减轻了下来,东吴的疆域也稳定下来,经过赤壁之战,使曹、刘、孙的实力更加接进,所以说这使天下三分的局势初步形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之战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