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的心理学?1.锚定原理通常来讲,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很多人不知道的心理学?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很多人不知道的心理学
1.锚定原理
通常来讲,人们在作决策时,思维往往会被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
有一天,小明去吃武汉热干面。
老板娘:欢迎光临~吃点什么?
小明:来一碗热干面。
老板娘: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一个鸡腿?
同一天,小红也去吃武汉热干面。
老板娘:欢迎光临~吃点什么?
小红:来一碗热干面。
老板娘:加一个鸡蛋不?
重点来了:加一个鸡蛋还是加一个鸡腿VS加点什么
前边叙述的锚定是鸡蛋or鸡腿,后边叙述的锚定是鸡蛋or无。
2.吊桥效应
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这个时候,碰巧遇见另一个人,那么他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故而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所以说,有时候你感觉喜欢上一个人,也有可能是生理作用……哈哈……
3.拍球效应
拍球时,用的力越大,球就跳的越高。拍球效应的寓意就是:承受的压力越大,人的潜能发挥程度越高,反之,人的压力较轻,潜能发挥程度就较小。
俗话说DDL是第一生产力,那就是因为DDL迫在眉睫的时候,你所承受的压力变大,潜能被激发~
4.暗示
这个心理学名词很常见,很重要,但也常常被忽略。
暗示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暗示一般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和自我暗示。
(1)直接暗示:即有意识地向特定对象发出刺激;
(2)间接暗示:往往指无意地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或文字符号向不特定的对象发出刺激;
(3)自我暗示:刺激信号来自被暗示者本人。
妈妈我饿——直接暗示妈妈你该做饭了
妈妈,我们食堂的饭种类特别多——间接暗示妈妈不要天天吃米饭
哎,有人给我做饭就不错了,挑啥挑——自我暗示
5.旁观者效应
在紧急情况下,周围的人数越多,伸出手去帮助的人越少。换句话说,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人进行援助的可能性越低。
有点让人心寒……但为啥会这样呢?
首先,因为人数越多,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就变得更小,个人承受的心理压力就小了很多;其次,当其他人都旁观这个危险的情景而没有采取进一步行动时,我们的大脑会重新对事件进行认知,认知的结果是:他们都不一动不动,是不是情况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有道理……那我就哪凉快哪待着去吧。
6.光环效应
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对认知对象的整体印象。一个人如果被判断为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好品质;反之称为扫把星效应。
举个栗子,当你因为某个男明星的颜值而喜欢他的时候,就自然而谈觉得他演戏也很棒!唱歌也很棒!情商也很高!哪哪都好!
反之,当你因为某个原因特别特别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他这儿也不好,哪儿不好。
7.皮格马利翁效应
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他们将班级里的同学随机分成了两组,然后告诉老师,一组学生智商得分很高,一组成绩一般。一段时候过后,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再次测量这些同学们的智商成绩,发现那些被老师当做“聪明”学生的智商成绩更高。
这说明,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现象。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期待、别人的期待之中。
8.登门槛效应
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
比如销售中的预付款,运用的就是这种心理。
9.延迟满足效应
延迟满足效应是指为了长远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缓或者放弃目前较小的满足。
心理学实验中把一些4岁左右的孩子带到一间陈设简陋的房子,然后给他们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软糖,只能吃一颗;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将奖励一颗软糖,也就是说,总共可以吃到两颗软糖。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10.基本归因偏差
我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为于内部因素,而忽略环境的作用。
在大街上当你看到一个人摔倒了,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走路怎么这么不小心,而忽略了环境的作用,比如他有可能踩到了香蕉皮。
当你发现你的同学不思进取,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的时候,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这个人真是烂泥扶不上墙,但是你有可能不知道他是个富二代(落泪~)
11.自利性归因偏差
将自我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将自我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比如,通过一年的努力,小明考上了理想学校的心理学研究生,小明觉得这是自己努力换来的结果;如果很遗憾,小明复试被刷了下来,他可能会觉得,是自己运气不好,没有被导师赏识。
12.投射效应
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
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其实投射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心理防御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来的,后来由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加以完善。我们每个人都会运用防御机制压抑自己潜意识的内容,但有好坏之分。
13.曝光效应
又谓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哪里不会点哪里,So easy!”
14.刺猬法则
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两个人走得太近,难以避免互相暴露了很多问题,成为人际关系的一种负担,就像两个刺猬一样,最后会刺伤彼此。
人与人之间确实如此。两个人再好、再亲近、再投缘,也要给彼此一些空间和距离,因为,她毕竟是她,你毕竟是你。
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
15.观众效应
在他人在场时,会提高个体唤醒水平,增加优势行为反应效率,降低劣势行为反应效率。
其实之前的心理学研究是这样的:发现有观众在的比赛,运动员的成绩要比没有观众在的时候好。而且在生活中,我们也很容易发现,有一类人在人群里就特别兴奋:夸夸其谈、嘚嘚瑟瑟。
后来心理学家又发现,当着观众去背诵文章的时候,如果这个人对文章不熟悉,那么就会更比没有人的时候更加紧张。
综上,就有了观众效应。
16.搭便车效应
意思是说,在集体中,当单个个体的绩效不能被单独评估时,会出现在集体中个体付出的劳动比单个个体要差的现象。
这个很常见,在小组任务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有偷懒的倾向。
解决的办法就是个人业绩被单独评估~
17.焦点效应
也叫做社会焦点效应,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总感觉有聚光灯打在自己身上,总感觉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观察到,怕自己被嫌弃、被嘲笑,被质疑。
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有这种心理倾向,只要不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就没啥事。但严重到影响了自己的社会功能,那便有可能发展成为社交恐怖症。
18.刻板印象
东北人豪放、上海人细腻、重庆人爱吃辣、美国人很独立……
大部分是成立的,但是每个群体里的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个体都值得被尊重,其个人特征不可被忽略。真正的尊重是在了解对方后作出判断。而不是根据社会化的一系列标签。
19.依恋模式
当我们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主要抚养人(一般情况下是父母)是我们的依恋对象,我们和主要抚养者之间,既有情感上的互动,也有物质上的互动。父母也是我们第一个朋友。这种早期和父母建立起来的、内隐的、持久的人际关系模式就叫做依恋。
依恋有四种类别:
安全型依恋:对他人信任
回避型依恋:对他人回避
矛盾型依恋:对他人焦虑
混合型依恋:以上三种都有表现,但又都不稳定
这种早期形成的依恋模式,对我们以后的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影响。我的导师是做这个方面的研究,最近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依恋与网络成瘾、利他行为、攻击行为、网络行为等有一定的关系。
20.巴纳姆效应
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比如星座、算命、占卜……
概念参考:
百度百科
知网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著
《社会心理学》崔丽娟著
《儿童与发展心理学》桑标著
《管理心理学》刘永芳著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钱铭怡
《人格心理学》JerryM.Burger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