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门石窟简介
龙门石窟,一个佛教洞窟复杂位于城南13公里处洛阳在中国的河南省,形成了一些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最显著和精致的表示。这些石窟始建于公元 493 年,历时大约五个世纪,连同里面雕刻的雕像和铭文,为了解北魏晚期和唐朝的政治、文化和艺术环境提供了一个窗口期间。溶洞被雕刻在龙门山和象山陡峭的石灰岩峭壁上,相望一公里,形成了伊河流经的山谷。该遗址外观为天然门,历史上称为伊阙或“伊河门”。在皇帝杨的的隋朝建立一个帝国的宫殿在洛阳在其南大门7世纪CE对准现场的悬崖开始,名龙门或“龙门”投入使用(龙担任的皇帝权力的象征)。
布局
现场的崖壁上共刻有石窟、壁龛2300余座,佛像10万尊,大小从几厘米到17米多不等,碑刻2800多处,是中国最大的此类建筑群。大多数洞穴雕刻在伊河西侧的龙门山上。那里的石窟和壁龛的密度如此之大,以至于在远处观看时,它们使悬崖表面呈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蜂窝状外观。西侧的石窟用于祭祀死者,而东侧的象山石窟则缓神让是各派僧人的聚集地。
现场的悬崖峭壁上雕刻了2300个石窟和壁龛,10万尊佛像和2800多个铭文。
社会的反思
在偏远的山坡上雕刻石窟作为佛教寺庙是一种起源于印度的做法c。公元前 3 世纪。佛教随着石窟雕刻的实践,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影响了公元5世纪中叶北魏首都平城(今大同)附近云冈佛教石窟的形成. 公元493年,云冈石窟的雕刻功臣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转而在龙门开凿石窟。
古阳洞最古老的石窟中,许多塑像都是跟随孝文帝到洛阳的皇室成员发誓要建造的。洞内有1000多个壁龛和800多块铭文,是龙门最丰富的洞窟之一,反映了北魏晚期的雕刻和文字风格。中央释迦牟尼佛像两尊菩萨(修道者),面色阴沉,身形纤细,与早年云冈的宽肩造型形成鲜明对比。固阳洞内附在雕像上的铭文包括被指定为北魏书法典型形式的 20 个铭文中的 19 个,对于确定每件作品的起源至关重要。
北魏灭亡后(公元 535 年),石窟雕刻放缓,直到唐朝(公元 618 年)的形成——这是一个以重要文化成就为标志的稳定繁荣时期的开始。在此期间,北魏的苦行风格让位于写实、戏剧和错综复杂的风格,龙门60%左右的石窟都是这种风格形成的。其中最大最壮观的当属奉贤寺洞。雕刻在后壁的中央洞内一尊巨大的毗卢遮那佛像,因其静逸优雅,微微笑,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毗卢遮那像的两侧是一组弟子和菩萨,还有一组雕刻在侧壁上的天王和守护者,形成一个半圆形。鉴于每座雕像都有明显不同但同样富有表现力的个性,站在群体的中心,面对佛陀,是一种真正令人敬畏的体验。该扰局石窟于公元 675 年完工,是由高宗皇帝和武则天皇后(中国第一个在位的皇后)为了纪念他们的祖先而捐赠的。
通过为那些有足够财力的人提供供奉佛像的能力,以将功德传给指定的受益人,通常是皇帝或父母,龙门的雕像艺术最终达到了精神目的。这些人物的赞助人代表了广泛的社会阶层——皇室、宫廷官员、军事将领、僧侣、修女、工匠、外行——其中许多人在捐赠时附有铭文,描述了他们制作委托的动机和方法。通过选择图像的主题和风格,并通过铭文传达他们的故事,古代捐赠者留下了一个千年前该地区社会的生动写照。
著名的洞穴
除了固阳洞和奉贤寺洞外,还有几处特别值得一提。北魏迁都洛阳后不久雕刻的宾阳三窟(北、中、南),是玄武帝为纪念其父孝文帝、母文昭皇后而赠的。与固阳洞中的人物不同,宾阳洞中的人物是早期的北魏风格,与云冈石窟中的人物风格更接近。药房洞的工作始于北魏和唐朝之间的时期,包括雕刻 140 份唐代医方——从霍乱到癔病的实用疗法。这些疗法在公元 10 世纪传播到日本,揭示了医学科学 到了唐朝才有所进步。
万佛洞是在奉贤寺建成后不久完成的,是为纪念高宗皇帝和武则天皇后而建造的,据称有 15,000 尊小型坐佛像,雕刻在覆盖数壁的小壁龛的巨瞎纤大网格中。洞穴的主要赞助人包括一位女性宫廷官员和一位宫廷小教堂修女。东侧最大的石窟——观景寺洞,与许多其他大型石窟不同,没有成群的大型佛像雕刻。取而代之的是一排真人大小的罗汉(那些在通往觉悟的道路上走得很远的人)围绕着洞穴的周边延伸,每个罗汉都有独特的表情,以其他唐朝发现的令人回味和高度详细的风格雕刻时代石窟。
保存
人们只能想象唐代龙门石窟的辉煌,成千上万的新近完成的雕刻被涂上了五彩缤纷的色彩。不幸的是,一些自然和人类的力量已经削弱了,尽管在许多情况下并没有被摧毁,原始艺术家的意图。造成损坏的自然原因包括酸雨腐蚀、风暴露造成的磨损以及石灰石的自然裂缝,植物生长和渗水加剧了这种裂缝。
尽管有证据表明雕像的破坏在公元 13 世纪已经开始发生,但在公元 20 世纪初发生了大规模的抢劫。抢劫者将较大人物或整个较小人物的头和手交给北京和西安的艺术品经销商,后者又将它们卖给外国艺术品收藏家和博物馆。该遗址的修复工作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这一事件最终导致了公元 1971 年奉贤寺洞的整修工作。为了防止倒塌和水灾,雕像被加固,恢复了原有的排水渠道,在石窟上方建造了屋顶,并为雕像添加了防水材料。2000 年,该遗址被列 *** 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如同历代朝圣者到龙门拜佛或供奉佛像一样,这些石窟让现代游客有机会更接近不同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并站在惊叹于人类的能力和决心。
二、龙门石窟的历史及简介
1、历史: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它始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迁都洛阳前后。这一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外来的宗教佛教成为思想统治的精神支柱。为了控制中原地区,太和十八年,孝文帝将国都平城迁于洛阳,并开始开凿龙门石窟。
此后在东简携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隋、茄镇唐、五代、北宋、明都有修复和续作,其中以北魏和唐代的开凿活动规模最大,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
2、简介: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拦纳伏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