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 » 正文

夏朝都城为什么找不到夏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8-04 10:22:54
导读

⑴ 夏朝不是虚构的,但是为什么找不到夏朝的遗址漫漫中华历史长河,多少华夏子孙创造文明考古工作者找不到夏朝遗址的原因,极有可能与指导思想的偏错有关,如:认定夏朝是以夏族为主体的政权,而其承继者商朝是以东夷族为主体的政权,夏与商是两个有根本文化差异的部族。所以他们热衷于区分所谓“夏文化”与“先商文化”,

⑴ 夏朝不是虚构的,但是为什么找不到夏朝的遗址

漫漫中华历史长河,多少华夏子孙创造文明

考古工作者找不到夏朝遗址的原因,极有可能与指导思想的偏错有关,如:认定夏朝是以夏族为主体的政权,而其承继者商朝是以东夷族为主体的政权,夏与商是两个有根本文化差异的部族。所以他们热衷于区分所谓“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结果黑暗中寻找黑牛,弄得一头雾水。实际情况极有可能如王国维先生所言“……夏商二代文化略同。……文化既迩,政治亦然。”

⑵ 几十年了,为什么夏朝都城斟鄩才找到

中国历史上的夏朝是否存在一直都有争议,虽然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夏朝真实存在过,但谨薯很多人还在质疑,还在讨论夏朝是否存在,我想有些地方应该更详细的说明一下,然后再讲一下为什么到现在才发现夏朝都城的确切位置。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又居之。”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居斟鄩。”上面这两条记载的意思是:太康、后羿、仲康、夏桀都曾经是夏都斟鄩的主人。

古代典籍中对夏朝都城遗址的记载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什么几十年来一直苦苦寻找都找不到?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没有去理解典籍所记载的资料的意思;二、不了解就把资料张冠李戴到别的地方头上;三、理解错误,不慎重,随意套用。

把泰华理解成太华,前几天还有人说西南也是南,于是就把二里头遗址西南的伊阙(龙门),变到了二里头南面,东北面的羊肠坂也一样。那夏都在洛邑(成周城)的北面不远处怎么办呢?然后他又脑洞大开说,洛邑大小方七十里,二里头也在里面了(他也不管二里头是否在洛邑北面了),他把方七十里理解成方圆七十里了,于是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了。我想这种对历史和资料不严谨,不负责任随意套用的态度,应该是几十年来都找不到夏朝都城的最主要原因。

⑶ 至今才过去了四千年的夏朝为什么一直找不到存在的证据

几十万年前的北京人都已经被发现了,夏朝为何迟迟找不到?几十万年前的遗迹只需要判定年代,而夏的遗迹要判定它是“夏”。现实是找到一些遗迹,但不知道是不是夏(或者说西方不承认)。举个例子,如果有个文明,盖土房子,不打地基,屋顶盖植物,那它完全可以什么也留不下。又或许,该文明的所有物品,被后续者全盘接受并且盖上了后续者的名字,以至于被认为是后续者的文物。比如上个世纪的东西,你用本世纪的技术喷漆,也许后人会以为是你这个时代的。



现在中国各地都有古文明一直发现,都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了。所以商之前肯定是有一个王朝的,只是不一定叫夏而已。要证明夏最好的方法是文字,比如某个遗址出土带有夏字的器物,或者带有人名的器物,而这个人史书明确记载是夏人,比如某个国王或贵族,那夏朝就是毋庸置疑的。

⑷ 夏朝的都城究竟存在吗夏朝都城介绍

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的记载推算,夏王朝存在的时间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之间,有470多年的历史,历经17帝王。 这仅仅是推测,那么还有什么根据可以证明我们历史上实实在的确存在一个夏朝?

汉朝的司马迁凭什么写《史记·夏本纪》,他看到了夏朝字?如果看到为何不写明出处?如果也没看到,凭何说夏?由于史书记载不详、或后来学者误解史书之意,等等原因,我们至今找不到夏朝的都城。

现柏杨写的《中国人史纲》中,称禹帝于公元前2205年建立夏王朝,把首都设在安邑(山西迟亏夏县)。 夏的都城究竟存在吗?若有的话又在何处呢?

夏县的古迹有:五、六千年前的西阴土陶遗址;传说的禹王城;等等。但至没有发现大型城池。在运城盐湖区内的安邑也没有可信的古迹证明夏都在那里,它有可能是后来仿古设立的。偌大的夏朝所建都城,在地面上难到没有一点踪迹?

传说,夏朝的第一个国王禹,始都阳城,后迁阳翟。夏王朝的第三个帝王太康(启之子)都斟(寻卩)。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寻卩)。今本《竹书纪年》又载:仲康即帝位,据斟(寻卩)。《史记·夏本记》云:太康居斟(寻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斟(寻卩)在何处?

有的认为在山东潍坊西南,有的认为是在河南登封。也有人据《国语·周语上》载:昔伊、洛竭枣困,而夏亡。证明斟在河南洛阳伊洛区内。又依《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认为洛阳正处在这个位置。这些说法太勉强,仅仅是根据史书片言支语,无实物证明,显得理据不足,让人难以信服。

夏都究竟有几个?纷乱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全面深入分析史书文字记载的全部意思,仅凭少量文字推测,因而结论很多。

比如认为夏都在洛阳,主要缘于司马迁《史记》中一段文字,即:

战国时,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厥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这段文字意思是这几个国家占据险要的码岩神地理位置不修德而亡国,所示的地理位置是国家位置不是都城位置。古人的东为左方、西为右方。河、济、泰、华具体是指什么?是黄河、济水、泰山、华山?有人认为洛阳处在此地理位置。

但笔者看不出洛阳在这几个山、河所示的地方,且洛阳地理位置也不险要。伊厥一般指两山之间河谷(龙门),羊肠是指道路畸曲的河谷。上文的主要意思是这几个地方地形战略地位重要,易守难攻。夏桀之居并非都城所处的位置,而是国家的位置。若河、济、泰、华具体是指什么搞不清,也就难定夏桀之居。夏都在何处更无从谈起。

另有,1959年,中国考古研究所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二里头一带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定名为二里头文化。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夏代的大型都城遗址。总面积为3。75方平公里。内有大型宫殿遗址。有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夏都斟(寻卩)的所在地。仅仅是想当然,仍理据不足。

我们把目光再次回到晋南。因为大多数传说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就曾把山西作为其部族的活动范围;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古中国一般所指正是这一地区。许多学者一直认为夏都在山西的夏县。就是说夏都在夏县的可能性最大。

我们现在再看看司马迁的史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厥在其南,羊肠在其北。晋南正好符合这一特点,整体上说,黄河、山东济水在其东,河津龙门、陕西潼关即为伊厥在其南。羊肠是指自北而下的黄河或汾河河谷。泰华是指西部的黄土高原,而非泰山与华山。泰山与华山相距太远,又不相连,故不能作为战略要地同时出现在这里。所以,夏桀之居正在晋南,而非其它地区。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夏朝都城为什么找不到夏都链接:http://www.esxun.cn/news/256473.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