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品牌,培育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和特色传统文化品牌”。商务部等五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1日对外公布。(2月1日新华社)
“这人也姓贾,排名老三,在西安回民坊上卖包子。贾三卖着包子,却一心要成大事业,把小事当大事来做,做着做着就做大了……”这是贾平凹在《朋友贾三》一文中的文字。食客一边品尝着中华老字号——西安贾三灌汤包子,一边品读着作家这段文字,是何等的惬意。物质元素慰藉身体,文化符号润泽心灵,这就是老字号产品无可替代的魅力。
悠长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精妙的匠心、绵延的传承,创造了老字号。我国老字号群英荟萃、灿若星河。权威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有中华老字号1128家、地方老字号3277家,其中有701家中华老字号创立至今超过100年。作为千年商都,广州老字号“家底丰厚”——据统计,广州现有老字号147家,其中中华老字号36家、广东老字号26家,中华老字号数量居全省第一。
“一块招牌,就是一段传奇。”老字号,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独有的品牌价值,还有着巨大的经济意义,在消费促进、产业升级、品牌打造、文化引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商务部透露,从规模看,全国老字号年营业收入超过2万亿元。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其重要性都不应被低估,尤其是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当下。因此,“百年老店”堪当大任,培育和发展中华老字号正当其时。为保护好、利用好老字号资源,各地纷纷出台措施促进老字号改革创新发展。去年9月,我省发布《广东省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了许多具体举措,其中包括培育老字号集聚区、特色区共10个等。
盘活老字号,要把握好“老”与“新”。“老”是老字号的资本,也可能是一种负担。很多老字号企业发展之初,无论其产品还是服务都契合了当时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生活方式。时移世易,面对新消费、新需求,如果老字号仍然“倚老卖老”,抱残守缺、不思创新,不主动创新、积极突围,就有可能失去市场;反过来,若彻底抛弃老字号独特的文化底蕴,改弦易辙、另起炉灶,一味求新也可能要碰钉子。个别老字号企业跨界创新遭挫,充分说明这一点。所以,“老”要如何体现、“新”要如何突破,必须把握好分寸感。
玩转老字号,要统筹好“上”与“下”。传统老字号的消费几乎都是面对面进行、线下交易,线上交易有其局限性,比如餐饮老字号。但在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思维是任何企业都不能缺乏的,老字号也不例外。以用户为中心,寻找企业数字化转型切入点,在产品营销、企业宣传、信息收集、用户沟通等方面,逐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是老字号企业运营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故宫文创产品频频爆红、屡屡出圈,说明他们深谙线上营销之道。
做强老字号,要处理好“内”与“外”。许多老字号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本土品牌,但我们的目光不要总是“内窥”,还要“外探”,创造条件让老字号企业、品牌、产品“走出去”,在更大的舞台上驰骋。一方面是品牌打造,努力将条件好的老字号打造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另一方面是产品外销,布局海外市场。广东《行动方案》提出,支持老字号企业建立海外营销网点,推动老字号企业在“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国际展览平台设立专题展区,可谓有的放矢。
潮平岸阔,风正帆悬。期待越来越多的老字号走出“舒适区”,走上舞台“表演区”,勇敢地在新市场、新环境中“玩冲浪”,活出自我、活得精彩。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