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民间的民俗神祈,相信对城隍爷、灶王爷、关圣信仰大家并不陌生。尤其是城隍爷,在古时候城隍庙可谓是城城皆有、家家祭拜。城隍,顾名思义当然是守护城池的神灵,同时他也是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作为儒教和道教共同尊奉的神祈,城隍也有被当做冥界的地方官来祭祀。在古代传说,城隍的职权类似于阳间的县长,负责的是人的福寿禄及善恶赏罚的判官。
城隍最初指的是护城河,在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序》里说“京师修宫室,浚城隍。”但是随着民间文化信仰的发展,城隍慢慢也就指代了城隍神。祭祀城隍的例规最初是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正值南北分裂,佛教思想在中土广为流传。伴随着佛教的兴起,魏晋玄学之风也正值盛行。所以城隍信仰在唐宋时候的民间也渐渐变得根基深厚,宋朝时候直接将祭祀城隍列为国家祀典。明初,明太祖大封天下城隍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藩王及府州县守令主持。
随着明太祖的大肆分封,城隍逐渐开始成为一个神职而非指代一尊固定的神明。当时省级的城隍称为都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巡抚。府城隍相当于阳间的知府,县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县令。而且各地城隍的人选由当地的老百姓选出历史上的忠贞报国之士,或者是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贤人充任。古代的《福惠全书》中写道:“新县官莅境,于上任前一日,或前三日至城隍庙斋宿。”这样做的意义是为了能在梦中请教城隍爷本地境内是否有悬而未决的冤案。记载南北朝时期的史书《梁书-陆襄传》中就记有陆襄曾率领城中百姓官吏一起修城隍庙的故事。
在《北齐书-慕容俨传》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慕容俨镇守郢城,被南朝梁军包围,梁军以荻洪截断水路供应,形势危急。城中先前就有城隍庙,平时官家、民间私人都有祈祷祭拜。在这紧要关头,慕容俨顺应将士们的请求,率领众人前来祈祷城隍爷显灵护城。就在祈求不久之后,狂风大起、惊涛骇浪漂断了荻洪。这一则故事成为了最早记载城隍爷显灵的事例。在南方的梁武陵王时期,还记有一个地方的乡民在祭祀城隍时,突然从野地里窜出一条蛇缠着耕牛不放的事。唐朝初年,城隍信仰还只是局限于江南一带。随着中唐各地藩镇割据的局面出现,各州郡相继设立了城隍祠,以求城隍爷显灵护城保住一方平安。
到了宋朝时候,城隍能被列为国家祭祀的神明离不开中唐以来的广泛流传。北宋时的欧阳修就写过祭城隍的文写道:“吏竭其力,神祐以灵,各供其职,无愧斯民。”可以看出当时官吏们对城隍爷的信仰和敬重。后来,但凡新官到任前都需到城隍庙斋宿;上任当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礼才能就任,请求城隍爷一起协助地方事务。明代太祖洪武二年时,大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当时的南京城隍爷就被封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可见城隍信仰已经根深蒂固,并且地位显赫尊贵。
城隍信仰,作为我国流传了千余年以来的传统文化,它在历史上融合了民众对忠贞正直之士、还有清官廉吏的崇拜和敬重,充分体现了民众对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爱护民众、珍惜民力的人的敬仰和对治世的向往。各地的城隍爷有福建都城隍庙的周苛、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四川缙云县城隍知县李阳冰、绍兴城隍庙的庞玉;宁化城隍庙城隍为巫罗俊、广州城隍爷是五代十国时的南汉国皇帝刘龑;杭州城隍是周新,北京城隍是杨继盛,安徽青阳城隍庙是清官海瑞等等。他们都是我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也是能济世安民的能人。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