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 李妍琼: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人都想做更好的自己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称赞。
有这样一句话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双看世界的眼睛,通过心灵的窗户去读懂别人和看明白自己,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看过这样的报道,有人解读出每个人自己内心深处的个人外貌,都比实际中的自己漂亮。由此看来,人们都是向往自己更好、更漂亮,想做更好的自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满足的需求。
我们都知道, 近视眼是远处的看不清,老花眼镜是放大目标点。我们常常会用近视眼水准来看待自己的不足,用老花镜的水准看待自己的优点。把自己的不足放到离自己远一点的区域,优点放到离自己近一点的区域,人人都希望自己更好。
我们每天都要适应不同的生活场景,都希望能有一个比较满意的表现。站在时间的点上去看,要求自己天天有进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程。
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上,也能体现出,人人都想做更好的自己。比如,一个人挣钱不多的时候,只能是“粗茶淡饭”,住小面积房子;TA会把多挣钱、顿顿有肉吃、住大房子。作为奋斗目标,想实现目标的前提也是必要充分的条件:必须做更好的自己!
假如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说明每个人又是不完美的,谁人不想把自己变成完整的“苹果”呢?那就要做更好的自己。
其他网友观点这个问题在我们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突出,仅仅根据题主提出的问题都能感受到题主现在的迷茫的心情。大道理我们都懂,但做起来我们往往就会感到有点吃力。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给您的几点建议是:
第一:我一直都相信的一句话就是“越努力越幸运”,更何况是处于现在这个极速发展的社会,你会的越多对你的发展越有利。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热爱学习的呢。只有他们比平常人更努力,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才可以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从而达到他们今天我们所瞩目的成就。
第二:我曾经看过的一篇妈妈写给孩子的信,信中的大致内容是妈妈要求孩子读书用功,为的并不是孩子去和其他人比成绩,而是想让孩子自己有能力去体验更大的世界,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自己能够去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一个人的的工作在他的心中有意义,那么他就会有成就感。当一个人的工作能给他时间,不剥夺他的个人生活,那他就有尊严。而成就感和尊严,能带给你快乐。所以,每个父母让孩子现在用功读书、努力,无非是是希望你自己的孩子在以后能体验更大的世界,或者希望自己的孩子用那颗善良的心让更多的人看到更大的世界。因此我们都要相信,越努力越幸运,相信努力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惊喜和快乐。
当然说的再多、想的再多也不如自己去做。正如一万个叹息也抵不上一次真正的行动,过去学习差、底子薄那又怎样,只要自己能努力学习,并且坚持下去,这样才可以让自己在这个早已物质化的社会,更加有优势,并且不再迷茫。
关注“鹈鹕心理陈小康”头条号,用心理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
其他网友观点这几年很流行“做更好的自己”,人们为此会制定一系列目标,然后要求自己严格执行。为什么拼命追求更好的自我会成为一种风潮?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风潮呢?
为什么人人都想做更好的自己?并且形成一种社会风潮呢?
这就不能不考虑社会环境的原因。
大家知道,当今社会环境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充分竞争的社会,网络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你表现的怎么样,会立即得到社会的评价。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就失去了偷懒的条件。因为,如果你偷懒了,别人马上就会知道,社会也会马上给你一个偷懒的反馈,当然是一个带着惩罚性质的反馈了。
所以,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和我们的祖辈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我们的祖辈,如果想偷懒的话,可能没有多少人会去打扰他们的思想。因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缺乏网络的社会,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社会,是一个不那么强调社会竞争的社会。所以,我们的祖辈,他们的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我们完全不同。
举个例子来讲,如果我们的祖辈想一辈子打个鱼,吃个鱼,换个东西,他们就很可能就这样安安心心平平和和的过完一辈子,因为没有人会打扰他。
但是,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如果你还是这样的想法,想想会有多少人会打扰到你。你还能有一个平和的心,坐在那里打鱼吗?……估计没有人能够做到。
其次,我们的这个社会,让我们大家有了很多的比较,比较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会让我们产生比较多的焦虑情绪。我们可能就会想,如果我不够努力的话,那我会怎么样?当然啦,我很可能被这个社会淘汰,或者只能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挣扎。
要摆脱这样的状态,我们只能拼命的努力,拼命的尝试做更好的自己。
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我们唯有接受挑战,做最好的自己。
对于这个话题,你们是怎么看的呢?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高见。
答者:暖心理咨询师安岭
快来关注暖心理头条号,温暖你的世界 让我们一起温暖世界 ~
其他网友观点题主的题目让我想起三个所谓哲学上的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其实想要回答的我们自己对自己在生活中的一种定位了。也就是说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认知。其实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我们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只是不同的生死观,影响着我是谁这个答案的寻找了。有时想想,我们人的一生,好像都是在寻找这个答案。我是谁,我能做的什么,我能够展现给自己什么?这个寻找自我的过程,也就是自己生活的意义所在了。人的一生,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在自己短短的一生中,找到最美的自己,最满意的自己当然我们的终极目标了。
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结果来看,他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他认为作为人的本性,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这五个层次需求虽然是从低到高的排列,同时,也不是固定的。结合我们现在的生活,随着物质水平的丰富和社会保障支持能力的强化,对于一般的社会巨大多数人来说,低层次的需求比如说生理需求、安全需求都早已得到满足。按照马斯洛理论,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另外一种需求也就会出现。所以我们看到这种做“更好的自己”的风潮,也是马斯洛所分析的自我实现需求的一种切实体现了。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