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感觉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其实就是个对比性!
我是79年出生,记得刚出生的时候,家里贫困,没有丰富的儿童玩具与食品,零食基本上是母亲蒸熟的地瓜与土豆。玩具基本上就是树枝木棍、土,没有幼儿园,直到上小学那年,家里条件才有好转,第一次吃到所谓的蛋糕(还是有点发霉的),那时,依然觉得很香很甜,至今都记忆尤新。所以,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
过年是最快乐的节日,因为能吃到美味可口的水饺,能吃到玉米糖,能喝到所谓的汽水,还能把一盘小鞭炮拆着放(应该是50响的)。小伙伴们聚在一起,都不舍的一次性点燃,只能拆开一个一个的点燃,这已经很满足了更期盼的还有那5毛钱的压岁钱$_$还有一身没有补丁的新衣服(其他都是旧的)感觉都是那么那么的好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倡导有经济的发展,取消计划经济,同时,人民的生活逐渐得到了改善,现如今更是国富民强,国泰民安。
幸福中国年,我们拥有了更多的美好事物,更多的财富~手机、电脑、互联网、汽车、高铁等等,在过去的年代是不敢想象的,但是今天我们都能享受到它们给我们带来的无限快乐与方便。吃的食物,没有最祈盼的;喝的,各种饮料与名酒;穿的,都是有讲究的;玩的,那选择性就更多了,感觉我们现在生活的每一天(生活条件)都比儿时过年要好的多,因此,大家会感觉到,过年越来越没有过年味道了。不过,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与注重中国的传统节日,尤其新春佳节,我会带着孩子们陪伴父母身边,享受一下团聚的味道。
最后,我提倡所有能看到此文的朋友们,放下手中的手机、电脑等,多陪伴一下我们的父母,孝在当下啊!同时,借助己亥新春,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父亲新年快乐,身体安康,一生平安幸福
其他网友观点
什么心境出什么现实,你认为没年味了,就真没了。比如好像放鞭炮的人少了许多,比如穿新衣裳的少了许多,红衣裳的少了许多。你或许还觉得,大家的欢声笑语少了,聚会也越来越没意思了。
不是没了年味,不是习俗变了,环境变了,是你自己变了。原来吸引你的,原来让你享乐的、专注的,你不再觉得是享乐了,你难再专注了。
比如对我来说,小时候年味最足,是因为可以吃很多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可以放鞭炮,贴对联,现在这些东西变成了程序化的东西,就不那么觉得是年味了。
年轻刚出来工作时,过年可以找同学聚会,邀请好多人到我山村里的家做客,可以和家人守着看春节联欢晚会,这就是年味,家家户户拜年,这就是年味。
总之,过年期间你以为焦点又有意思,你愿意重复的,就是年味。
没了年味,只是你没了过年的兴致而已。现在过年,就看小孩子是否高兴、满意了,他们觉得贴对联是过年,他们觉得有压岁钱,可以不被管束的玩游戏就是过年,可以邀请小同学一起看电影就是过年,那么这些就是年味。
或许没有鞭炮声,或许不再抢吃着鸡腿,或许不是一次通宵的牌局,但总感觉很自由很喜庆,那就是过年呢。
年年都有一些人长大了,变老了,然后就说没有了年味,我父母亲曾经也感慨过,60后、70后也这么感慨,现在轮到80后、90后也要感慨了。
对一些人来说,过年去旅游,就是一种年味变淡后的选择,平时不怎么放假,过年找一个清静的地方,不挤春运,不拼烟酒,过着过着就老了。
如是,如是。
其他网友观点没有年味应该是很多80后,90后的集体感觉
所谓的没有年味应该说是缺少了儿时很多过年的仪式感的活动或者缺少有趣的事。在我儿时所在的河南农村,过年可谓是年味十足。具体体现在几个有趣的事上面。
卷炮仗,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刚进入腊月,村里面就会有年龄大的大孩子带头开始卷炮仗。那时的火药没有管制,几乎可以在大街就有卖的,而且还很便宜,记得自己的省吃俭用攒的几块零花钱都可以买半斤,可以卷好多炮仗跟小伙伴炫耀,卷炮的纸一般选择纸箱和课本。卷炮仗除了可以跟伙伴炫耀外,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初一早上每家的小孩子拿着自己成果,在村中广场上进行赛炮比赛。第一比谁的大,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年,有一邻居的家炮卷的像暖水壶一样大,为了安全引信好像也有几米长,点起来真吓人。第二要比赛谁家的炮响。记得当时比个炮都能玩好几个小时。
拜年,儿时的记忆中拜年很有仪式感。大年初一早上起床之后。要穿上自己的新衣服和鞋,去长辈家里拜年问新年好。那时拜年还兴给长辈磕头,长辈无论多少多会给一块二块的红包。那时感觉特高兴。
准备年货,记得之前家里准备年货要准备半个多月。首先家族里面大娘,婶婶要一起蒸馒头,包子,炸油条,丸子,杀鱼,宰鸡。男人们要准备磨豆腐,杀猪。大人在一起一边忙一边讨论着一年多辛苦和八卦村里的事,小孩子在时刻准备着对做好的炸货和大白馒头下手。
个人认为现在年味变淡的原因主要就是缺少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年事。有些事也缺少应有的仪式。缺少这些年事的主要原因个人认为是现在物质的丰富和广大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多东西只要发钱就买到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春节没有跟着对应的发展,让很多人感觉没有年味甚至没有意思。个人认为春节也应该进行对应的发展。发展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年事活动,比如把春节中对长辈孝文化和对祖先怀念等标志性事情固定化和扩大化最后形成一套有仪式的活动扩充春节的内容,这样多少应该可以增添一些年味。
其他网友观点大年初一,我从老爸家窗户望去,门外大街冷冷清清,一个走动的人都没有。上门拜年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今年大幅锐减。微信、短信、电话拜年成为主流,但也下降很多,许多人都在群里集体团拜了。今年我受到的单独短信和微信,也大幅减少,我自己发的也减少很多。大吃大喝也少了,同学聚会到了九点多就散了,喝醉的人更少了,大家都开车来的,目的还是为了不喝酒。放鞭炮的更少了,许多地方还不让放。年味淡了,这是必然趋势。
春节这个习俗,不仅仅是年节,以前更多的是团圆、走动、吃点好的、换身新衣服、孩子们乐呵乐呵。 这些要素构成了春节味道。现在,这些要素正在减少,年味自然就淡了。
第一,团圆。目前是唯一的核心要素了。孩子少了,平时视频通话,交通方便,一年也能见几次。回家团聚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已经不如以前了。快乐度就会下降的。而且,有些父母还逆流到独生子女家里去过年呢。
第二,走动。现在的亲戚也少了,亲戚之间受市场经济影响,都各自忙各自的财富呢。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经济利益关系。现在的亲戚朋友之间,比以前复杂的多了。以前都穷,也就是穷亲戚,亲戚之间就是亲情,现在是借钱关系、互相帮忙关系、互换人情关系、利益关系,越来越多,大家也都忙着自己的利益,走动自然就少了。再说了,手机功能强大,也减少了走动的必要性。
第三,享受方面。我们小时候,盼着过年,无非盼着一点红包、吃好吃的、换新衣服、可以敞开玩,可以放鞭炮。现在,不缺钱,不缺好吃的,不缺新衣服,不缺好玩的,不能放鞭炮。
总之,构成春节的几大要素都在失去权重,春节的年味,当然越来越淡了。
其他网友观点往年过大年自大年三十始鞭炮声连连不断,一直到正月十五。尤其是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十五更是激烈!现在呢,你自己亲身体会一下,就大年三十的零点忽然响一下,到初一早晨开始吃饺子前零星的响那么几拨,往年呀那鞭炝是一拨比一拨响的时间长。唉,哪有以前热闹啊,“炮竹声中一岁除”己被砖家们葬送了!什么年味都没啦!只是聚起吃顿饭抹抹嘴应付一下就各自散了。
其他网友观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中国传统的春节并没有跟着对应发展,这就让很多人感到过年没啥意思。这在农村乡下还好一些,但是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过春节商店都关门,早上起来早餐也买不到一份,这给当地市民带来很大的不便。
过去,我小时候过年,是计划经济时代,有压岁钱可以拿,有新的电视剧播出可以看,特别是吃东西也比平时丰富许多,一会儿外婆家吃吃,一会儿奶奶家吃吃,一会儿自己父母搞了东西来吃。当时,父母在国企上班,也发了不少年货,这样我当然感觉到过春节的氛围。
总体上讲,平时没吃的东西,都可以吃得到,平时没有时间看的电视剧,过年可以看一下。当时,肯德基刚刚在上海出现,几个表弟表妹一起去吃肯德基或麦当劳。而现在吃的方面平时与春节没啥差别,就年味不足了。
还有,过去上海人过春节,满大街都有人放鞭炮,大年三十晚上更是吵死了,而年初五还要送财神,又要吵上大半天,这好象是习惯,现在上海市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炮竹了,周围一下子冷静了下来,感觉就是大街上人少了,车流量也稀了,买东西不方便了。
更值得深思的是,过去七十年代时,大家邻里关系非常好,每到春节我外婆就要包几盘馄饨,烧好了分送给楼里的好邻居,结果邻居们也要把好东西送给我外婆。邻居间的关系犹如一家人。而现在,很多小区一梯二户,对面住的是谁都不知道。所以,在大城市里,亲戚疏远、邻里疏远,互相拜年的人少了,
此外,过去农民工出去打工,几年才回家一次,偶尔某人从春节前回乡探亲了,觉得有年味,大家可以叙叙旧。而现在,新一代农民工都想穿了,并不急着春节回乡过年,只要有空了,就回来看父母了,一年回来好几次,有的还到附近县城买房置业了,这使得本来应该是春节才能看到的人,平时也能经常看到。
过去,每到大年三十晚上都要看春晚,现在春晚从头看到尾的人并不多了,因为网络很发达,春晚的优秀片段都可以选出来看一遍,反响一般的节目就忽略过去了。现代人更讲究节约时间。再加上各地方电视台都有自己的春晚,对中央的春晚节目有了一定的分流作用。显然,春晚的地位也比过去有所下降了。
人活着怎样才能感到幸福?就是吃得好,穿得漂亮,想玩就玩,现在这些事情平时都能办到,反而很多人觉得春节就是出去旅游一下或在家里休息一下,调节自己的身体,以便来年再继续新的开始。说实话,在大城市里,春节也没什么过得好的,很多商店关门歇业,还不如平时过得热闹一些呢。所以,在大城市春节年味一点也没有是实情,而在乡下,年味还是有一些的,只是比过去淡薄许多。
其他网友观点春节从三十晚,儿子一家三口带的烧鸡`、煮好的羊脖子、还有其它,我因二十九那天手指头不小心弄破了,不能沾水,去超市提前买好了几个他们爱吃的凉菜,还买一大份凉皮子,儿媳高兴的说"太好了,我们正想吃点凉皮呢,妈妈都想到了,太好了,这还拿来红酒。“我的一岁多的小孙女,穿一身滚毛边的粉色类似蒙古人,一软锻闪着金丝光的紧身偏扣的小棉袍,黑紧身裤子,脚登一双大红发亮的小短靴子,衬著她那一双大眼睛、黑童发和一张漂亮的小脸蛋,小嘴吧,太美了,好想美美的亲一口,趁她们进门还沒给她脱外套,赶紧用我手机抓拍了几张,每一张都拍的那么好,他们认真的看春晚,儿子厨房里忙着做热菜,虽然只有我们几个人,也很温馨,最后一道菜是压岁钱,每人一份,孩子们好开心,他们陪着我看完春晚,很晚才收拾穿戴好,我送儿子一家出大门,坐进自家车里,孙女还在给我飞吻……!
其他网友观点原因有以下几个:1.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买新衣服,外面上馆子吃饭都要等到过年或者过生日,现在只要高兴任何一天都可以,所以大家不会有什么期待;2.拜年拿红包,同样也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过年小孩子淡漠拿红包了,平时要啥就能买啥,拿来红包也上交给爸妈,反而更期待旅游了,有的还出国游,有的时候大家为了压岁钱给多给少不开心,还不如过年不去犯这个俗套,直接旅游反而潇洒;3. 很多地区都严禁放鞭炮,一大半过节气氛都没有了 4. 过年亲戚碰面其实都是在攀比,虚伪的多,真情实意的少。而且现在人不像以前,很现实,一个个都很“独立”觉得用不着靠别人自己也行,都是这种思想:我不靠别人、相反人家也不要靠我,所以很淡漠亲戚关系,除非亲戚很有背景对自己职场升迁很有帮助,否则过年聚不聚觉得随意。
其他网友观点从前的车马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物资也不够,只有过年时才有,所以格外盼望。
从前的节奏也慢,蹲门口吃饭聊天侃大山。
从前的人们日子都差不多,也没有那么多攀比。
从前的农村没有高楼,我们享受着最直接的阳光。
从前的天空很蓝,我们呼吸的不是重霾的空气。
从前的开心很简单,是一颗糖,一件新衣服,一包北京方便面。
从前的伙伴时常相聚,现在的伙伴散落天涯。
从前的我们我时常怀念。
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我们的幸福越来越少。
那是我们回不去的从前!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