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关于2023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正式发布,通知明确,从2023年1月1日起,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3.8%。下面大家就和易商讯小编一起了解一下今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3.8%。
今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3.8%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人社部、财政部22日发布《关于2023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明确从2023年1月1日起,为2022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22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3.8%。
据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次调整继续采取定额调整、挂钩调整与适当倾斜相结合的调整办法。其中,定额调整体现社会公平,同一地区各类退休人员调整标准一致;挂钩调整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使在职时多缴费、长缴费的人员多得养老金;适当倾斜体现重点关怀,主要是对高龄退休人员和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等群体予以照顾。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抓紧组织实施,尽快把调整增加的基本养老金发放到退休人员手中。
参加人数远不及预期
个人养老金制度是国家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在去年底一经推出就备受关注。在个人养老金推进过程中,税收优惠政策可谓“占尽风头”,成为最具吸引力的点之一,根据计算,一些高收入人群如果“顶格”购买,即缴费1.2万元,最高每年可省税5400元。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真问题、关注实际情况、解决堵点难点,继续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曹德云在论坛上指出。
那么,个人养老金制度究竟遇到了哪些“拦路虎”?
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4个月的效果呈“两低三不”漏斗状便是其中之一。根据曹德云介绍,“两低三不”漏斗状即建立账户人数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例低、已缴费人数占建立账户人数比例低;产品供应不均衡、选购渠道不畅、民众参保意愿不强。
与此同时,运行机制不平衡、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优势特征不明显也被视为其中的发展难题。
曹德云表示,从个人养老金的参加人情况看,绝大多数参加人在银行开户,但各个开户行仅提供其代理的产品,参加人并不可以自主选择及购买到制度中所发行的所有符合规定的个人养老金产品,参加人也不可以在不同商业银行之间变更其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此外,除部分人群可享受税收优惠外,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中产品、金融服务等优势特征不明显。除个人养老金产品与制度外,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产品几乎无差异。
近年来,在银发浪潮之下,商业养老金融成为新蓝海。具体而言,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正式落地实施,在政策指引和内生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养老金融市场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3月,有3038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其中900多万人完成了资金储存,储存总额182亿元,人均储存水平2022元,购买产品总额110多亿元。648款个人养老金产品以银行类定期存款为主(约占72%)。
“从长远来看,我国个人养老金具有广阔的前景,绝大部分人群符合制度覆盖条件。”不过,曹德云也指出,但个人养老金实际参加人数远不及预期,该现象需要深度剖析原因。
需多维度“拓荒”
随着国民养老金融需求的逐步释放,我国养老金融产品的供给将日益丰富,但在有效满足养老需求上仍需下功夫。面临当前发展痛点,对于正在加紧布局的各类金融机构而言,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成为业内关注焦点。
增加制度本身的吸引力离不开产品创新,这就需要金融机构既要做好大众型、普惠型养老金融产品的供给,同时也要针对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开发定制化养老金融产品。
曹德云表示,建议进一步出台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相关金融机构应做好产品细化和客户分层工作,加强合作、不断优化完善养老金融的产品体系,深耕客户养老投资需求,研发提供有吸引力的可为参加人带来长期稳健回报的养老金融产品,丰富民众的养老投资选择。
对于如何提供适应性的金融产品,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表示,一是提高产品收益率。着眼长周期、发挥专业性,发行产品期限为长期或终身的产品,通过长期限负债匹配优质战略资产,通过时间价值实现养老资金稳健增值。二是提高养老产品适配性。针对不同的客户具备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提供多种投资策略及产品组合,供客户选择。三是设立默认资产配置制度规则。在保证持有人自主选择权的前提下,可以设立默认的资产配置规则,引导持有人科学配置养老资产,实现风险控制与收益的相对平衡。
在业内人士看来,投资者教育是个人养老金融发展中重要一环,引导大众了解养老金的长期性规律特征和投资的重要性,提高国民对个人养老金融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同样不可忽视。值得关注的是,据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中国养老财富储备调查报告(2023)》数据显示,有24%的受访者对参与个人养老金的态度是“再观望一下,看看其他人是否参与”,存在一定的从众心理。
基于此,曹德云建议,可以依托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信任关系,完成养老金融宣传教育,帮助更多的人参与到养老财富规划储备当中,以最终实现保障民众老年生活质量的目标。
需要关注的是,金融机构不仅可以在产品、投资者教育一端,还可以在数字化领域探索新的养老金融服务方式。“数字化养老金融产品创新是方向。”周延礼表示,在数字技术赋能营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基于海量数据资源挖掘客户需求,对客户进行精准画像,根据客户不同需求偏好有针对性地提供养老金融产品。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