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朋友都很关注高考相关新闻消息,近日,一则“王娜娜刚过专科线”新闻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据报道,原来王娜娜是出生在河南省沈丘县新安集镇新西行政村,她在2003年高考考上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因未收到录取通知书,以为落榜,她后来于2015年发现自己被人顶替读,2016年联合调查组公布事件调查结果,涉及的13人受到不同的处分,而今年春节期间,她决定重新参加高考。。。
视频截图
据微博@新浪新闻客户端介绍称,6月25日零时,河南公布高考成绩。王娜娜:刚过专科线。唉,还行吧。看到成绩,我哭了。以前高考像现在这么规范就好了,根本不可能出现信息出假的情况。另外她希望起诉的案子能快点开庭,把这个事情了结掉,也希望能听到对方说声对不起。
对自己的成绩,王娜娜言语间流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情。“看到成绩,我哭了。”(6月27日《钱江晚报》)
同情心使然,我也与王娜娜一般坠下泪水,唯一不同的是,我平稳坦然,相比于她,是“安全”地度过了高考,而矢志不渝的她,再一次在高考面前失意,不过庆幸的是,她再一次目睹的高考,如今已透明、公开,可保录取无虞。
下面是网友评论——
冒名顶替者必须要受到法律制裁!
这个冒名顶替的害了人家一辈子
被偷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严惩顶替者!剥夺学历学位!
其他网友观点维权手段太多了,可以向当地教育厅或教育部纪检部门反映
其他网友观点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我想大家一定都很关心,毕竟问题背后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高考成绩到底可不可能被替换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概率是极小的,而且随着高考环节越来越规范化,今后的发生概率将越来越小。
对于以前考生个人身份信息还没有实现联网的年代来说,做高考成绩替换要比如今容易一些。而且对于当事人自身的能量要求应该也没有现在这么高。咱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如果某人想用替换高考成绩这一招来给子女谋一个好的未来。那说明这个人的个人能量真的是很恐怖的,这其中有多少障碍要铲平啊?绝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既然如此,有这样实力的人为何要选这样一条称不上高明也算不上最优的道路去实现其个人目的呢?
所以,今后我们看到这样的问题时,应该用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不要跟风,人云亦云):
要勇于质疑新闻的合理性。
第一,这样的情况有没有可能是考生盲目自信,自我效能感过高(自己没记清答案,看了标准答案后主观上把自己的答案向标准答案倾斜)所导致。
第二,高考查询系统自身的问题,错误的成绩被考生查询到了后,工作人员发现错误又把成绩改正确了。
第三,考生企图通过编造事实来造成一种新闻效应,达到裹挟考试院来实现自己的某种不合理要求的目的。
第四,确实有人在成绩上动了手脚。(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此时我突然思维跳跃联想到了转基因食品。 食品是基本物质需求,教育是基本精神需求。前者民之根本,后者国之根本。嘴上不满却又明哲保身的思想只会让疾病蔓延,我们一定要坚信,众人拾柴火焰高!)。
如果不幸遭遇到第四种情况,该怎么维权呢?
不管结果如何或者即便明知道无用,争取是一定要的。
先妥善收集好所有能证明自己成绩的证据,然后逐级向关联的组织单位反映个人情况。事在人为,我记得当年我的发小中考时成绩被人替换了,他的母亲连小学文化都没有,有的仅是一份执著的信念——坚信儿子遭遇的不公老天不会漠视不管。没想到他们母子俩在各个衙门口奔波了半个月之后,我的发小终于拿到了那份本应属于自己的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
其他网友观点高考绩可能被替换吗?在网络信息此较滞后的过去,这冒名顶替的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地方官员,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亲朋好友的子女开方便之门,让一些寒门学子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如前段时间在在新闻媒体上爆光的山东、河南等省的个别官员视国家法律为儿戏而遭到严惩。这种被替换的现象今后忽许不会发生,因为如今信息透明度高,学生可在第一时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根据成绩填报自己理想的最高学府。但愿被冒名顶替的現象从此不再重演。
其他网友观点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现在客观题基本都是采用现代化手段阅卷,主观题也是有很多老师流水阅卷,最后汇总经过核实后才能确定最终成绩。如果怀疑自己的成绩有问题,也可以申请检查复核试卷。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