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商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科普 » 正文

胆道不畅通没长东西为什么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5-21 08:53:10
导读

‘壹’ 胆道梗阻怎么引起的你好;这种情况应该复查肝管的情况再决定是否可以再次手术治疗。你好;这种情况就是胆总管下端的梗阻。胰头区占位 考虑胰头CA并胆道梗阻 双肾多发囊肿回答者:xingzhonglin你好;这种情况应该是胰头癌。建议尽量手术治疗。低位胆道梗阻如何治疗回答者:lijink你好

‘壹’ 胆道梗阻怎么引起的

你好;这种情况应该复查肝管的情况再决定是否可以再次手术治疗。 你好;这种情况就是胆总管下端的梗阻。 胰头区占位 考虑胰头CA并胆道梗阻 双肾多发囊肿回答者:xingzhonglin 你好;这种情况应该是胰头癌。建议尽量手术治疗。 低位胆道梗阻如何治疗回答者:lijink你好,刚才看完你的描述之后,经过我的思考,感觉低位胆道梗阻的原因应该是胆管Ca,之所以会出现水肿,是因为侵犯或者压迫了门静脉,使门静脉压力升高,进而引起十二指肠水肿.之所以会出现高热,一方面与胆管Ca有关,更重要的是可能合并感染.所以上边的抗炎治疗是正确的、如果我上述猜测正确的话建议去医院行腹部CT检查,判断现在侵犯范围,是否还可以手术治疗,或者是先化疗后手术治疗.再就是查一下肝功,让医生给你评价一下肝功能属于哪个级,已评价肝功能,是否可以手术.祝早日康复 低位胆道梗阻哪里治疗好呢回答者:kuaixq患者黄疸,皮肤,眼睛黄疸厉害,肝功能提示转氨酶增高,黄胆指数明显增高,肿瘤标志物数值增高,肝胆CT:低位胆道梗阻,核磁也见低位胆道梗阻,胆管扩张.未见占位性病变这样的情况怀疑还是恶性的东西,在胆总管开口处肯定有梗阻!虽然没有看到东西,但是检查肿瘤标志物升高.癌性可能性比较大!这样的情况肯定要手术治疗.剖腹探查,看看原因到底在哪?壶腹恶性病变的可能性非常大!引起梗阻胆汁无法排除,影响肝功能!有点肝性脑病的可能!抗炎治疗是肯定不行的!赶快手术! 壶腹恶性病变的可能性非常大!引起梗阻胆汁无法排除,影响肝功能!有点肝性脑病的可能!抗炎治疗是肯定不行的!赶快手术!

‘贰’ 新生儿胆管阻塞

你好!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和胆道闭锁统称为婴儿阻塞性胆管病,根据病变累及部位分为4型: ①当病变仅累及肝脏时为新生儿肝炎: ②若炎症累及肝外胆道而成狭窄但未完全阻塞者,即所谓胆道发育不良,有时这种病变可能逐渐好转,管腔增大,胆道恢复通畅。有时炎症继续发展导致胆道完全阻塞成为胆道闭锁; ③若阻塞在肝管或胆囊及胆总管远端,则为"可治型"胆道闭锁; ④若肝外胆管严重受累,上皮完全损坏,全部结构发生纤维化,胆管完全消失,仅有散在残存粘膜者是"不可治型"胆道闭锁。认为这种原因造成胆道闭锁占有80%病例,而纯属胆道先天性发育异常引起胆道闭锁仅有10%。先天原因造成者常伴有其它先天性畸形。 一般将胆道闭锁分为肝内和肝外两型。肝内型者可见到小肝管排列不整齐、狭窄或闭锁。肝外型者为任何部位肝管或胆总管狭窄、闭锁或完全缺如。胆囊纤维化呈皱缩花生状物,内有少许无色或白色粘液。胆囊可缺如,偶尔也有正常胆囊存在。 胆道畸形分为三型: ①胆道发育中断; ②胆道发育不良; ③胆道闭锁。此种分类对指导临床,明确手术指征和估计预后,有一定实用意义。 (一)胆道发育中断 肝外胆管在某一部位盲闭,不与十二指肠相通。盲闭部位在肝管上段,则肝管下段和胆总管均缺如;也有肝管、胆囊和胆总管上段均完整,盲闭部位在胆总管,仅其下段缺如。以上两种仅占5~10%病例。由于肝外胆管为一盲袋,内含胆汁,说明与肝内胆管相通,因此可以施行肝外胆管与肠道吻合术。 (二)胆道发育不良 炎症累及肝外胆道,使胆管上皮破坏,发生纤维性变,管腔发生狭窄,但未完全闭塞。有时这种病变可能逐渐好转,管腔增大,恢复通畅。有时炎症继续发展,使整个胆道系统完全阻塞,近年主张施行肝门肠管吻合术治疗这种病变。如果仔细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并追踪至肝门区,可在此纤维结缔组织内发现有腔隙狭小微细胆管,直径约1~2mm发育不良胆管。 (三)胆道闭锁 肝外胆管严重受累,胆管上皮完全损坏,全部结构发生纤维化,胆道完全消失。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肝门区均无肉眼可见腔隙管道,组织切片偶尔可见少量粘膜组织。此种病例是真正胆道闭锁。 肝脏病变:肝脏病损与病期成正比,在晚期病例有显着胆汁性肝硬变、肝肿大、质硬,呈暗绿色,表面有结节。肝穿刺组织在镜检下,主要表现为肝内胆小管增生,管内多为胆栓,门脉区积存大量纤维组织,肝细胞及毛细胆管内郁积胆汁,也可见到一些巨细胞性变,但不及新生儿肝炎为多。后者胆小管增生和胆栓均相对地少见。 胆道闭锁合并畸形比其它先天性外科疾病发生率为低,各家报告相差较大,在7~32%之间,主要是血管系统(下腔静脉缺如,十二指肠前门静脉、异常肝动脉)、消化道(肠旋转不良)、腹腔内脏转位等。

‘叁’ 胆道闭锁

先天性胆道闭锁是是一种肝内外胆管出现阻塞并可导致淤胆性肝硬化而最终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疾患,属于新生儿期一种少见的严重黄疸性疾病,且是导致新生儿阻塞性黄疸并需手术治疗的疾病。

胆道闭锁是怎么回事

胆道闭锁(又名先天性胆道闭锁,Congenital Biliary Atresia),其病变由肝将胆汁输送到小肠的胆管产生发炎及阻塞,使胆汁无法正常流通,而回流至肝脏,此时即发生胆汁滞流,引起所谓的“黄疸”及肝硬化,正常的肝细胞破坏,且被结疤组织取代后形成硬化,该病是小儿外科领域中最重要的消化外科疾病之一,也是小儿肝移植中最常见的适应征。

先天性胆道闭锁并不少见,至少占有新生儿长期阻塞性黄疸的半数病例,其发病率约为1:8000-1∶14000个存活出生婴儿,但地区和种族有较大差异,特别好发于亚洲女婴身上。根据数据显示,东方民族的发病率高4-5倍,男女之比为者扮1∶2。

对于先天性胆道闭锁,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新生儿月龄越小越好,否则可能不耐受手术或预后很差。

导致胆道闭锁的病因

先天性胆道闭锁今病因尚未明确,早期认为该病为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与胚胎期第4-10周胆管系统发育停顿或紊乱有关。然而,对大量流产或早产儿胆道系统的解剖却并未发现过胆道闭锁,相反近年研究有更多证据支持此病为后天形成。

1、 病毒感染学说 :病源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巨细胞病毒(CMV), 轮状病毒(RRV),呼肠孤病毒III型和人乳头瘤病毒(HPV)。

2、 免疫损伤学说 :该病患儿可能存在某种遗传缺陷,激活了先天性免疫系统,并使得该系统与获得性免疫系统共同作用导致该病发生和进展。

3、 移植物抗宿主损伤学说 :人体内的母体微嵌合体引发的移植物抗宿主损伤可能参与了BA的发生。

4、 遗传病因学说 :一般认为BA并非一种遗传性疾病,但研究发现其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

5、 发育不良学说 :胚胎型胆道闭锁在出生前就可以检测到胆道系统的异常变化。

胆道闭锁的症状

胆道闭锁的主要症状是持续性黄疸、陶土色粪便、浓茶样尿和肝脾肿大。晚期可表现为胆汁性肝硬化、腹水、腹壁静脉皮嫌含曲张和严重的凝血障碍,个别患儿由于肝内生成“血管舒张物质”,使肺循环与体循环短路开放,而出现发绀及杵状指。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在满周岁之前,因食道静脉曲张大出血而死亡或因肝昏迷或脓毒血症而夭折的比例非常高。

1、 出生时无异常,出生后3-4周黄疸症状加重

患儿初生时与一般新生儿无异,胎粪正常色泽,还能正常吃奶,且精神不错,在生理黄疸期并无黄疸加剧表现。然而其疾病症状却在接下来不知不觉中逐渐显露,往往在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巩膜、皮肤黄染。

2、 大便和尿液的颜色改变

有的患儿生后粪便即成白陶土色,但也有不少患儿生后有正常胎便及粪便,随着全身黄疸的加深粪便颜色逐渐变淡,最终呈白陶土色。约有15%的患儿在生后一个月才排白色大便。病程较长者粪便又可由白色变为淡黄色。醉着症状的加深,患儿的尿色也随之加深,甚至呈浓茶色。

3、 眼睛颜色和肤色改变

父母可能发现新生儿的眼白发黄且皮肤偏黄,这种现象会日益加重,随着病情突飞猛进,孩子的皮肤可能呈黄绿色或灰绿色,同时出现皮肤瘙痒、情绪烦躁等症状。

4、 出现易感染、水肿、腹水等症状

随着黄疸加重,肝脏也逐渐增大、变硬,患儿腹部膨隆更加明显。3个月患儿的肝脏可增大平脐,同时出现脾脏增大。病情严重者可有腹壁静脉怒张、腹水、食管燃笑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门静脉高压症表现。

5、 逐渐表现出维生素缺乏的症状

最初3个月患儿营养发育、身高和体重无明显变化。3个月后发育减缓,营养欠佳,精神萎靡,贫血。5-6个月后因胆道梗阻,脂肪吸收障碍,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全身状态迅速恶化。维生素A缺乏引起眼干、指甲畸形、皮肤干燥缺乏弹性;维生素D缺乏引起维生素D缺乏病、抽搐;维生素K缺乏,血清凝血酶减少,出现皮下淤血及鼻出血等现象;易合并上呼吸道感染及腹泻。

胆道闭锁的检查诊断

胆管闭锁的早期诊断仍十分困难,所使用的诊断方法形式繁多,手段各异,均需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辅以核素检查、胆道造影及肝穿刺活检。对诊断困难患儿主张早期手术探查。

1、 血清胆红素的动态观察 :每周测定血清胆红素,如胆红素量曲线随病程趋向下降,则可能是肝炎;若持续上升,提示为胆道闭锁。但重型肝炎并伴有肝外胆道阻塞时,亦可表现为持续上升,此时则鉴别困难。

2、 超声显象检查 :若未见胆囊或见有小胆囊(1.5cm以下),则疑为胆道闭锁。若见有正常胆囊存在,则支持肝炎。如能看出肝内胆管的分布形态,则更能帮助诊断。

3、 99mTc-diethyl Iminodiacetic Acid(DIDA)排泄试验 :可诊断由于结构异常所致的胆道部分性梗阻。在胆道闭锁早期时,肝细胞功能良好,5分钟显现肝影,但以后未见胆道显影,甚至24小时后亦未见肠道显影。

4、 脂蛋白-X(Lp-x)定量测定 :若出生已超过4周而Lp-X阴性,可除外胆道闭锁;如>500mg/dl,则胆道闭锁可能性大。亦可服用消胆胺4g/天,共2-3周,比较用药前后的指标,如含量下降则支持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诊断,若继续上升则有胆道闭锁可能。

5、 胆汁酸定量测定 :最近应用于血纸片血清总胆汁酸定量法,胆道闭锁时血清总胆汁酸为107-294μmol/L,一般认为达100μmol/L都属郁胆,同年龄无黄疸对照组仅为5-33μmol/L,平均为18μmol/L,故有诊断价值。尿内胆汁酸亦为早期筛选手段,胆道闭锁时尿总胆汁酸平均为19.93±7.53μmol/L,而对照组为1.60±0.16μmol/L,较正常儿大10倍。

6、 胆道造影检查 :ERCP已应用于早期鉴别诊断。

7、 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 :一般主张作肝穿刺活检,或经皮肝穿刺造影及活检。但肝活检有时能发生诊断困难,甚至错误,有10-15%病例不能凭此作出正确诊断。

胆道闭锁的治疗方法

目前来说,对于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手术时年龄的掌握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凡淤胆超过12-13周,胆汁性肝硬就会变得非常严重,哪怕是可手术型的胆道闭锁,此时也会全身机体情况较为糟糕,难以耐受手术且预后较差,此时只有进行肝移植才能彻底治愈。

1、 Kasai手术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方法

自从1959年Kasai创建肝门空肠吻合术(也称Kasai术),原只想尽可能延缓胆道闭锁患者实行肝移植的时间,不料却惊喜的发现Kasai术竟也能治愈部分胆道闭锁的患者,手术发展到今天,在一些大型的医疗中心,约60%的胆道闭锁患儿在Kasai术后可以实现通畅的胆汁引流,并且6个月内血清胆红素都可以保持在正常的范围,而建立了通畅胆汁引流的胆道闭锁患儿中有80%可以无需肝移植而顺利成长至青春期。

手术成功率:

总体来说,接受Kasai手术后,约有1/3的患儿黄疸指数可长期降至正常值内;而有1/3的患儿黄疸指数无法降至正常值内,但病情长期维持稳定;另有1/3的患儿黄疸不但不降反而严重,病情也逐渐恶化。目前我国,六至七成的胆道闭锁患者最终需要肝移植治疗。

2、 肝移植 ——60%-70%胆道闭锁患儿需通过此方法来治疗

胆道闭锁是小儿肝移植最常见的适应症,已经占到了55%。目前关于先天性胆道闭锁的肝移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成功率也很高。在国外,对于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患儿都采取直接进行亲体肝移植的方法进行治疗,患儿大部分都能健康成长。

目前我国制约着肝移植治疗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高额的治疗费用,所以不少父母往往只能选择进行肝肠或胆肠吻合术,或是服中药进行调理。

何时进行肝移植:

1、除非诊断的时机太晚,已经超过90天大,Kasai手术的成功率比较低。

2、硬化的程度已经太过严重,合并有很严重的门静脉高压或严重的肝功能异常。

3、在实行Kasai手术后无法成功的引流胆汁,手术后三个月内,患儿黄疸指数无法回到正常值,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胆道闭锁手术术后的护理和营养

1、 预防胆管炎

胆管炎是胆道闭锁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胆管炎大多由肠道细菌逆行感染,但也有少部分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胆管系统造成感染。因此,Kasai手术后的患儿,如果有发烧的现象,都应将胆管炎视为最可能的原因。

2、 定期门诊追踪

在出院之后,家长每天要仔细观察患儿的粪便,粪便颜色变淡或有腹泻等类似肠胃炎的症状,或者术后因肠粘连造成的肠阻塞、腹胀等,都应立即返回医院治疗。

3、 日常护理要精心

避免带新生儿到人多公共场合,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者;注意保暖;如果新生儿出现菌群失调,会阴部湿疹可用达克宁散,避免鹅口疮可用制霉菌素+生理盐水,进食后涂口腔;另外,家长最好在喂奶后将新生儿竖抱30分钟以防胃食管反流。

4、 营养要保证

总的来说胆道闭锁的患者在饮食上面要保持三高: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新生儿术后,可以尝试使用含有中链甘油三酯的奶粉,一方面易于分解吸收,补充脂肪的摄取,一方面减轻肝脏的负担。另外,通过食物额外补充维生素K也很重要。

胆道闭锁与黄疸、新生儿肝炎的区别

胆道闭锁VS黄疸

1、症状出现的时间各异

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小儿出生1周后出现,2周后逐渐消退。但胆道闭锁导致的黄疸会在小儿出生后2-3周出现,即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再逐渐显露。而且胆道闭锁导致的黄疸是持续性的,还会日益加深。

2、体征和排便的区别

胆道闭锁患儿随着病情的加重皮肤会变成金黄色甚至褐色,大便的颜色也从正常的淡黄色变成浅黄色、偏白,以后成为陶土样灰白色,小便为深黄色继而为浓茶色。但生理性黄疸患儿不会有这种症状。

胆道闭锁VS新生儿肝炎

新生儿肝炎与胆道闭锁在临床上的表现非常相似,往往也会发生黄疸、灰白或淡黄色便、肝功能异常,鉴别不易,需要儿科消化系统专科医生以详细的检查方法加以鉴别。所以一旦孩子黄疸持续超过两周,大便也出现灰白色症状等,一定要孩子到专业的医院进行检查。

胆道闭锁的影响和预防

胆道闭锁的影响

肝脏形成胆汁,经胆管送往肠道,如因胆道闭锁,胆汁不能到肠道而滞留于肝脏,临床上表现皮肤黄疸,大便会白,晚期出现肝肿大、变硬,甚至腹水,脂溶性维生素A、D、E、K吸收障碍,出现出血倾向或低钙惊厥等。如不经治疗,6月或2年内会死亡。

胆道闭锁可以预防吗

胆道闭锁无法在产前得知,也无法预防。引起胆道闭锁的原因至今未明,专家认为应该与先天性发育异常和感染因素有关,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胆道闭锁属于遗传病的一种。

‘肆’ 胆管阻塞该怎样诊治

今年上半年,小罗因为胆囊结石做了胆囊切除术,术后,她恢复得很不错。但她总是有些担心,胆囊虽小,也是身体的一部分,也有它特殊的功能,胆囊切除后对身体会不会有什么不良的影响呢?胆囊切除后的病人该怎样自我保养呢?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一种主要方法,也是目前腹部外科最常施行的手术之一。严重的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的慢性胆囊炎磨侍以及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等都需要做胆囊切除术。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手术技巧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但是,任何一位有经验的医生都不会将胆囊切除手术视为一种简单的小手术,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胆囊切除后对入体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胆汁排泄功能紊乱
正常情况下,胆囊具有储存、浓缩胆汁以及调节胆道内压力的功能,以适应人进餐的生活习惯。正常人肝细胞不断分泌胆汁,经胆囊管储存在胆囊内并浓缩约10倍,进餐后胆囊收缩,大量胆汁排入胆道,以利脂肪的消化与吸收。胆囊切除后,胆道内压力主要由肝细胞分泌压来维持,压力使奥迪(Oddi)氏括约肌长期开放,胆汁不间断进人肠道。使得消化期胆汁量相对不足,非消化期注入胆道的胆汁不能发挥其作用,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有一定影响。若摄入脂肪稍多,由于失去了胆囊,使胆汁相对不足会导致脂肪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现腹泻、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等。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胆囊切除后,因胆汁返流可导致胃粘膜炎性改变;由于肠腔内胆酸浓度增加导致胆汁性腹泻;个别情况可能因为胆管内压持续在较高水平而发生胆汁逆流入胰管,导致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生。但这三种情况的发生几率并不大。总的来说,胆囊切除后并不会给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带来太大的障碍。

胆囊切除术后的并发症
(1)肺部感染
主要与手术创伤及全身麻醉有关。术后应多帮助病人翻身、拍背、鼓励病人咳嗽排痰。
(2)黄疸
主要原因可能有:①并发有胆总管内继发性结石或因手术操作将胆囊内的小结石挤入胆总管所致;②与药物或输血、溶血反应有关;③可能有胆管损伤。
(3)胆瘘
常见原因是损伤副肝管、肝总管或胆总管,也可因胆囊管残端结扎线滑脱等原因造成。一旦诊断明确,应及时处理。

胆囊切除后确实对身体有一些不利,术后的恢复十分重要。除了注意休息外,控制饮食也很必要主要原因在于胆汁排泄功能较之术前发生改变。胆囊切除后近期,病人应忌吃高脂肪食物,饮食宜清淡,以少油、高蛋白(不吃蛋黄)、高热量为原则。可以采取少吃多餐的办法,尤其不宜一次吃太多的动物脂肪食物,如肥肉、猪蹄等。3~6个月后,可以逐渐少量多次添加脂肪饮食,以不出现腹部不舒服和腹泻等消化不良为标准。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对脂肪食物也就不会有任何反应了。此外,正常健康体检,随时掌握自己瞎谨吵的健康状况是完全必要的。

虽然胆囊切除术后对人体有上面介绍的诸多影响,但若具有了胆囊切除的手术指征,我们主张患者还是应毫不犹豫地选择手术。术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的自我护理,相信可以很快地恢复健康,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手术带来的负面影响。

胆结石

胆囊炎常伴有胆囊结石,结石可阻塞胆囊管而引起炎症。
胆结石是由胆汁内无机盐等杂质沉淀形成的小固态物,沉积于胆囊、肝内和肝外胆管中,往往导致胆管的某一部分梗阻而引起疼痛。

营养成因

胆石症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确切,目前已知有许多因素与其相关,其中重要的一个晌脊致病因素就是饮食营养。

1、长期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特别是含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脑、肝、肾及蛋黄等,可导致血液和胆汁中的胆固醇升高,极易产生胆石。此外,长期高脂饮食易使人肥胖,加之不好运动,导致胆囊肌肉张力下降,胆囊排空延缓,胆汁淤积,形成结石。

2、长期低脂饮食。低脂饮食会影响机体对营养的吸收,造成胆汁缺乏及营养不良,也会引起胆石症。

3、喜爱甜食或过量摄取含糖量高的食物。精制的大米、面粉等会加速胆固醇的累积,造成胆汁内胆固醇、胆汁酸、卵磷脂二者之间比列失调。过多的糖分又会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增加形成结石的危险。

4、长期饮酒。长期饮酒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等病变,使得胆汁排空受阻淤积,这也是胆石症的诱因之一。

5、饮食习惯不合理。长期不吃早餐者易患胆石症。因不用早餐,空腹时间长,胆汁分泌减少,易在胆囊中沉积,久之,便可形成胆囊结石。

6、饮水过少。饮水少会导致血黏、胆汁稠,久之会生成胆石。

主要症状

1、“无症状”的胆囊结石(安静结石):所谓无症状即没有胆绞痛,几乎无症状,甚至终生不被发觉。有时仅有轻微上腹闷胀、隐痛、不适、嗳气等,进食油腻后症状更明显,易被当作“肝炎”、“胃炎”。查体右上腹轻压痛、无肌紧张,当胆囊积水时可被触及。

2、胆绞痛:右上腹部剧烈绞痛,向肩、背放射,伴有恶心、呕吐。为结石嵌顿所致,有时因体位改变,嵌顿解除而症状消失;否则会继发感染、化脓、坏疸、穿孔而出现发热、腹膜炎、休克等症状。胆绞痛多于饱餐或进食油腻后发作,少数病人在夜间发作。

3、黄疸:结石落入胆总管或嵌顿于胆囊颈部的结石压迫胆总管均可造成梗阻性黄疸。

女性易患胆结石的原因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尤其在20至25岁的年龄段发病率较高。胆结石病还有一个特点是“重女轻男”。据有关资料统计,妇女胆结石的发病率是男性的2到4倍。造成胆结石“重女轻男”的主要原因有:

1、喜静少动。许多女性特别是中年妇女往往呆在家里的时间多,运动和体力劳动少,天长日久其胆囊肌的收缩力必然下降,胆汁排空就会延迟,这就容易造成胆汁淤积,使胆固醇结晶析出,为形成胆结石创造了条件。

2、体质肥胖。许多女性平时爱吃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的饮品或零食,这一爱好的直接后果就是发胖,而肥胖是患胆结石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

3、不吃早餐。现代女性中不吃早餐的恐怕要比吃早餐的多,而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有利于细菌繁殖,容易促进胆结石的形成。如果坚持吃早餐,可促进部分胆汁流出,降低一夜所贮存的胆汁的黏稠度,降低患胆结石的危险。

4、多次妊娠。女性在妊娠期间胆道功能容易出现紊乱,造成平滑肌收缩乏力,使胆囊内胆汁潴留,加之妊娠期血液中胆固醇相对增高,容易发生沉淀,形成胆结石的几率大大增加。

饮食调理

饮食治疗的目的是达到抑制结石的生成和缓解结石梗阻引起的疼痛。饮食治疗的原则是:
1、热量供给要满足生理需要,但要防止超量,一般为1500~2400千卡。
2、限制脂肪,避免刺激胆囊收缩以缓解疼痛。手术前后饮食中的脂肪应限制在20克左右,随病情好转可略为增加,以改善菜肴色、香、味而刺激食欲。忌用油腻、煎、炸以及脂肪多的食物,如肥猪肉、羊肉、填鸭、肥鹅、黄油、油酥点心、奶油蛋糕等。
3、控制食用胆固醇高的食物,以减轻胆固酶代谢障碍,防止结石形成。
4、补充蛋白质。充足的蛋白质可以补偿损耗,维持氮平衡,增加机体免疫力,对修复肝细胞损伤,恢复正常功能有利。每日蛋白质供给量为80~100克,宜选择的食物有鱼、虾、瘦肉、兔肉、鸡肉、豆腐。
5、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选择富含钙、钾、铁的食物。补充维生素C和 B族维生素以及脂溶性维生素也很重要。
6、多食富含纤维的蔬菜、水果,可减少胆结石形成。
7、戒食一切辛辣食物和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营养食谱

鸡内金粥

[ 配方 ] 粳米 100 克,鸡内金 6~10 克,白糖适量。
[ 制作 ] 先将鸡内金洗净灰尘,沥干,置锅内以文火炒至黄褐色,研为细粉。再将粳米淘净,放入锅内,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米开汤未稠时,加入鸡内金、白糖同煮,煮沸后待粥稠汤黏时即可停火,不宜久煮。
[ 用法 ] 每日 2 次,可作早、晚餐食用。以温热为宜,忌冷服。
[ 功效 ] 补中益胃,缓急止痛,化石排石。

胆石症患者宜吃核桃

医学研究发现,食物中的黏蛋白与人体胆汁中钙离子和非结合型胆红素结合成胆石支架的晶核,从而形成胆结石。
在核桃仁中含有一种丙酮酸物质,它能阻止黏蛋白和钙离子、非结合型胆红素的结合,并能使其溶解、消退和排泄。
因此,多吃核桃有利于防治胆石症。平均每天吃四个大核桃或十几个小核桃,不要间断,胆石症病人在服用3个月后症状可明显减轻。半年后可以康复。胆石症病人不妨试试。

营养产品调理建议:

■3 倍用量:奶蓟蒲公英片,卵磷脂,维生素B族
■2 倍用量:深海鱼油,维生素C

倍健奶蓟蒲公英片 :具有保肝利胆作用可调节胆汁的分泌,帮助消化脂肪。
倍健卵磷脂 :具有亲水亲油性质,可以乳化脂肪,阻止结石沉积,使胆汁中的胆固醇保持液体的状态,阻止胆结石的形成
倍健维生素B族 :合成代谢的酶,促进新陈代谢
倍健维生素C :具有抗氧化和解毒的功效,参与胆固醇的代谢,如缺乏导致胆结石出现。
倍健深海鱼油 :调节血脂,帮助消化脂肪,调节血脂,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

胆结石的治疗与预防

卵磷脂胶囊,胆结石的“消化军”:分解吸收胆固醇,液化胆汁中的胆固醇,防止并化解胆结石。

胆结石的治疗与预防可借由药物(溶解结石)、外科手术(取出结石)或饮食疗法(控制胆结石的形成)及最新的超音波震荡法除去结石。

基本上,若无自觉症状,对健康并无大碍,应不需考虑手术治疗,但若发生合并症或情况严重时。就应切除胆囊以免危及生命。

国人吃得愈来愈好,使得胆结石得以轻易缠身而不自觉。国人应注意平日的饮食,限制动物性脂肪摄取,并保持体重。更重要的是要做定期健康检查。胆囊X光摄影是诊断胆结石最有用的方法,目前腹部超音波检查是最常用而又无痛的方法,利用音波的回声反射来测定有否结石,以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

由于胆结石和体质及饮食息息相关,若您自觉是罹患的高危险群或西化饮食的爱好者。一旦出现症状时,都必须提高警觉。 胆结石的日常对应之道 勤作日常生活型态的自我检讨,是健康的第一步。

请注意以下的生活规范:

1. 维持理想体重。
2. 保持运动的习惯。
3. 注意饮食安全卫生、定时定量。
4. 绝对禁止暴饮暴食。
5. 避免长时间以坐姿从事工作。
6. 避免过于疲劳。
7. 不可穿着束紧胸腹的紧身衣物。
8. 若有便秘症状,须积极治疗。

胆结石的饮食疗法

1. 多摄取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完全谷物等。
2. 限制胆固醇的摄取量。绝对不吃内脏、蛋黄等富含胆固醇的食物。
3. 多补充维生素K,如:菠菜、花椰菜等都有丰富含量。
4. 禁食易产生气体的食物,如:马铃薯、甘薯、豆类、洋葱、萝卜、汽水饮料,以及酸性的果汁、咖啡、可可等。
5. 牛奶只限于饮用脱脂奶。
6. 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黄绿色蔬菜。
7. 烹调食物少用煎、炸,多采煮、炖、清蒸的方式。
8. 禁食脂肪含量多的高汤及美乃滋。
9. 口味尽量清淡,调味料应有所节制。
10. 避免食用加工食品和高糖分的食物。

======================
胆囊结石口服药溶石治疗
1937年,Newurdge首次用口服混合胆汁酸的方法成功
治疗2例胆结石的病人,开创了口服药物溶石的先例.而此
种疗法的真正建立是在20世纪70年代.1971年Thlstle等
人研究发现口服鹅脱氧胆酸(CDCA)可以降低胆石病人胆汁
胆固醇的饱和度.后来日本人Sugata发现熊去氧胆酸(UD2
CA)的溶石效果不亚于CDCA的溶石效果,且副作用小,因
而很快在全世界得以应用.1979年,Bell和Doran使用薄荷
醇,薄荷酮等环状单帖合剂治疗CS病人,得到了良好的疗
效,此后许多国家开展了对其溶石机理及溶石效果的大量研
究.研究表明,单纯服用CDCA的临床效果不够满意, CD2
CA在肠道细菌作用下造成的肝胆酸有肝毒性,长期服用
3 %CDCA有潜在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代谢变化(3).
目前口服溶石治疗尚不理想,原因有:口服溶石疗程长,
费用高,疗效不佳,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种中毒反应,且
复发率较高.
3.灌注入药物溶石治疗
早在1891年Walker就用乙醚进行了人体内溶石,但由
于乙醚沸点低于体温,进入人体后汽化而产生高压使治疗患
者产生剧烈腹痛而未被广泛接受.近年来由于影像技术在
医学领域飞速发展,使得胆囊和胆管经皮置管更加可行,结
石的定性,定位更加准确,为注入药物溶石提供了必要的前
提条件.根据胆结石的种类不同,注入药物溶石治疗可分
为:
(1)胆固醇结石的溶石治疗 Hofann小组于1979年发
现单辛脂(Mo)为一种好的胆固醇溶解剂,对胆固醇的溶解
度为12g/ 100ml ,它是一种半合成的植物油,进入肠道后被
分解为甘油和辛酸,动物试验表明后者的毒性表现在局部的
刺激作用,能造成胆囊和胆管及胃肠粘膜轻度或重度炎症,
粘膜溃疡等(4).1980年Mayo等人首先将Mo用于人体溶
石治疗获得成功,之后许多胆结石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深入
的研究.临床结果显示,Mo的治疗经验为:必须是CS ,且无
钙化,胆管内胆汁尽量吸尽,药物循环灌注增加搅拌;但疗效
一般且有并发症.
(2)胆色素类结石的溶石治疗 由于胆色素结石具有聚
体络合物的结构特点,目前尚无较好的溶解剂,用于临床和
试验研究的多为钙离子络合剂.其中主要有依地酸钠(Na
- ED TA),六偏磷酸钠(Na - HM P)和艹宜烯(D - Llmonene)D
- L ,近几年来胆结石的溶石治疗尚无新的报道,前景有待
于发现一种新的溶剂,需能溶解各种性质的结石又无大的副
作用.
4.胆结石的中药治疗
近年来中药治疗胆结石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中药治疗
胆结石是以疏肝利胆,消溶结石,行气止痛为主.王玲(5)采
用内外兼治法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方药由柴胡,虎杖,威灵
仙,枳壳,鸡内金各15g ,郁金,生大黄,厚朴各9g ,金钱草,芦
根各30g.每日1剂,重症日2剂.结果,98例治愈28例
=====================
胆结石的治疗方法

以右上腹不适、疼痛为主要症状的胆结石症,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由于对结石形成和存在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常分为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和肝胆管结石,这些部位的结石常与胆道感染同时存在,并互为因果,如何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重要的是通过临床诊断和物理检查充分了解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确定胆石存在的部位、大小及数量,而后针对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临床上治疗胆石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手术治疗,切除病变的胆囊,取出结石,另一种是非手术疗法,即采取中西医对症治疗、体外震波碎石、溶石等疗法,两种疗法各有利弊。

手术疗法是治疗胆石症的重要方法,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当胆石症患者临床上出现严重的梗阻、感染和黄疸,发生中毒性休克及肝脏并发症,或是胆道梗阻,感染长期反复发作,经过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另外,有些病人胆囊结石较大,症状发作频繁,或是胆管因结石反复感染,怀疑肝脏损害时,治疗原则是尽早手术清除结石,切除病变的胆囊。

非手术治疗的手段很多,诸如中药、针灸、口服溶石药物,体外震波碎石等等,以金钱草、茵陈、大黄等中药组成的排石汤及通过耳针刺激胆汁分泌和调整胆道的舒缩活动,在一部分病人中取得了排石效果,但这种方法还不能使多数病人排净结石,如果结石较大,质地坚硬,排出就很困难,在胆囊内的结石由于胆囊管纤细,排石效果也不理想,因此临床医生认为胆管结石直径大于1.5厘米,胆囊结石大于0.5厘米,一般不适合非手术治疗。

关于服药溶化结石的疗法国内外不少学者正深入研究,国外曾用口服熊去氧胆酸,在一部分病人中取得了溶解胆固醇结石的效果,因此这种药物曾名噪一时,但从临床观测其效果来看,该药服用周期长,副作用明显,有腹泻、肝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而且临床治疗有效率仅20%左右,因此,就目前而言,溶石疗法还缺乏理想的药物。

‘伍’ 胆总管阻塞

首先要看胆道梗阻的原因,因为没有核磁诊断,我将多见的两种病因说一下,1、胆袜手顷道结石;2、胆管癌。胆道结石和内胆管癌主要是阻塞胆管,导致胆汁不能排出,胆红素入血引起黄疸。
如不方便行核磁,也可考虑行超声和腹部平片进一步判断性质。

如果是结石的我们不考虑植入支架,因为病情是可逆的。如果是肿瘤可考虑放支架(放入后支架不取出,因为病情绝大多数是不可逆转的),将受压的胆管支撑开,保持胆道通畅。

是否做保守治疗取决于疾病的诊断,目前患者黄疸症状明显缓解,考虑肿瘤可能性不大,建议超声或腹部平片进一步明确病情状况,也可筛查肿瘤标记物CA19-9 CEA CA724(先查这三项薯搜吧,毕竟肿瘤标记物较贵,你经济也不富裕,这三项也是相对告陆特异些的) 进一步除外肿瘤可能。

做完相应的检查我们再来分析病情,决定下一步的治疗。

‘陆’ 观察T管引流的胆汁,胆总管下端有阻塞,胆汁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啊

“T”形管引流的胆汁量多少才算正常?
正常情况下,手术后“T”形管外引流的胆汁一般应当由少到多,再从多到少。
术后1~2天约引流100~250ml。因为手术前由于总胆管被结石或炎症组织所阻塞,总胆管内压力渐渐增高,如果超过了2.94kPa,就会影响肝细胞制造胆汁的功能,胆汁自然也就少了。加上开刀时的创伤又会抑制肝细胞恢复制造胆汁的功能,所以虽然手术已切开了总胆管,管内压力已明显降低,但肝细胞只能慢慢地修复,所以此时胆汁就较少。
手术后2~3天,胆汁逐渐增多约400ml。此时,总胆管内压力降低后,肝细胞功能慢慢恢复,胆汁分泌功能也正常起来。按理,这些胆汁应当通过总胆管流到十二指肠里去,但因手术后才2~3天,总胆管的炎症还未完全消退,下端还在水肿,括约肌处于痉挛状态,所以大部分的胆汁就只能分流到“T”形管直至体外。
手术后5~7天,胆汁又会减少。经过手术排除梗阻,药物治疗,总胆管开始消炎退肿,括约肌也逐渐恢复正常,总胆管下端开始通畅,胆汁也就自然地按照正常途径流到十二指肠去了,这样分流到“T”形管内也就少了。

引流胆汁量太多或太少如何解释?
有人引流胆汁多达1000~3000ml,有人却少至50ml以下(每24小时内)。分析有以下原因:
多:肝细胞本身功能差(如门脉性肝硬化,可多达2000~3000ml,色淡而浅);炎症感染后有炎性渗出液者;胆肠吻合术后有十二指肠液倒流;总胆管下端不通,如蛔虫、残余结石、水肿、坏死组织阻塞;“T”形管引流管过长等。
少:肝细胞坏死,没有制造肝胆汁功能;中毒性休克引起血压过低,全身血液流量减少,缺氧、失水,这样肝脏血流量也减少的同时,胆汁的分泌量也相对减少。

什么颜色的胆汁才算正常?
正常的胆汁应该是金黄色或墨绿色,清亮而无杂质。如果颜色变化,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草绿色:说明胆汁内的胆红素受到细菌作用或受到胃酸氧化。
(2)白色:表示胆囊颈管或肝胆管内由于长期梗阻,胆汁中的胆色素及胆盐被吸收,由胆囊粘膜、胆管粘膜所分泌的白胆汁所代替,这种白胆汁都在手术后几小时内引流出来。
(3)脓性:泥沙样混浊,说明胆道内炎症感染严重或泥沙样残余结石。
(4)红色:胆道内有出血情况,主要由于胆管内发炎而引起小血管糜烂破裂而出血,一旦发生出血情况,可服消炎药,或少量多次输血,增加凝血因子;“T”形管内冲洗等。如仍出血不止,有可能要再次手术止血。思想上要有准备。

何时拔除“T”形管引流?
一般“T”形管放置10~14天后,患者健康情况基本恢复,体温正常,无腹胀及压痛,黄疸基本消退,“T”形管引流出来的胆汁色深黄,清亮,无脓液、结石,无沉渣,就可以考虑拔除“T”形管。决定拔管前先应当试夹管。开始第一天,每日夹2~3小时,如无腹胀等不适情况,再逐步延长时间,直至全天夹管后病人无腹痛,体温正常,黄疸不加深,证明总胆管下端已畅通,即肝脏分泌的胆汁已可按正常途径排到小肠里去了。为证实这一点,就要在X线下进行一次“T”形管内碘造影剂注入,使胆道充盈。这样就可清楚地看到整个总胆管,左、右肝管及各级分支是否畅通,证实胆道内有无残留结石、蛔虫等,如果畅通了,这时就可以拔除“T”形管了。“T”形管拔除以后,腹壁上可以看到一个洞口,总胆管内有少量胆汁会从这洞口流出来,这种情况是正常现象;医护人员会用凡士林纱条把这个引流管窦道的洞口堵上,这样2~3天后,肉芽组织就会生长,封住洞口,慢慢地窦道也自然地关闭了。
在“T”形管逆行造影中,患者会感到右上腹有些闷胀,没有多大的痛苦。造影完毕回病房后,应当继续开放“T”形管引流2~3天后才可拔管。因在造影时注射造影剂的压力可使胆汁内或管道口一些细菌通过肝窦,进入血液循环,加上碘化钠对胆道的刺激,造影后常常可出现发冷发热。所以一定要把这种含造影剂和造影时可能带入细菌的胆汁引流出体外,才可免除发热和逆行感染。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

 
(文/小编)
免责声明
• 
本文胆道不畅通没长东西为什么链接:http://www.esxun.cn/news/161611.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 www.esxun.cn 易商讯ALL Right Reserved


冀ICP备20230381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