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化科就诊的有胃肠道症状的病例中,约有40%~50%的患者并没有器质性的消化道疾病,但其症状却实实在在地存在,在临床上通常称之为功能性胃肠病。在上消化道表现症状的,通常称之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下消化道表现症状的,通常称之为“肠易激综合征”。这两种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非常密切。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组具有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的临床征候群,各种检查证实不存在肝、胆、胰、小肠以及胃壁、胃粘膜的器质性病变。“肠易激综合征”是另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胃肠病,临床上主要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胀、腹泻、便秘、排便排气后可缓解,夜间或在注意力转移时多半无明显症状。对这些患者进行X线、内镜和B超检查等并无异常发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张志雄
这些功能性胃肠病的病因目前还不清楚,多半认为胃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觉过敏等因素引起胃肠道症状,异常心理状态参与其发病。
那么“异常心理状态”包括哪些方面呢?我们在进行系统规范化的调查研究之后发现,在个性因素中,上述患者大多数具有如下性格特征:
1、性格内向:通常情感封闭,少交际、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
2、情绪性高:容易焦虑、担忧,常常郁郁不乐,忧心忡忡,情绪反应强烈,甚至不够理智。焦虑、抑郁调查的结果发现,
上述患者和健康人比起来焦虑和抑郁评分高出很多。还有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不好的事件,即“负性生活事件”对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也具有明显的影响。常见的家庭方面的问题有:恋爱婚姻失败、家庭不和、夫妻感情不好或长期分居、性生活不满意、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重病或死亡、子女管教问题、住房紧张;工作学习中的问题有:无业、下岗、高考失败、工作学习压力过大、与同事上级关系紧张;此外,还有被别人误会、诬告、介入法律纠纷、财产损失,等等。这些负性生活事件可引起或重或轻的情绪障碍,有的表现为焦虑,有的表现为抑郁,或者两者同时存在,焦虑或抑郁可引起或加重功能性胃肠病的症状的发生或加重。
然而,大多数患者并不了解这些心理问题会引起或加重自身的疾病。他们通常不愿意就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去看医生,忽视了精神心理异常是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大医院,消化科医生是很注重这些方面的诊断和治疗的。
在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并不是占主导地位的,应强调包括心理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在心理治疗方面,医生与患者之间需要建立一种较长时间的信任和沟通的关系,医生要了解患者害怕什么,并用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向患者说明功能性胃肠病是良性疾病,可以缓解,但也可能复发,心理因素与其关系密切,如紧张和忧虑会加重症状。
患者也要采纳医生提出的各种有助于症状恢复的建议,如:保持乐观情绪,尽量让精神得到放松;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作息规律化;加强身体锻炼。这在整个治疗中是相当重要的。医生在给患者耐心细致的心理治疗的同时,对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患者给予适量的抗焦虑或抗抑郁药(如目前疗效较好的SSRI类药物)对改善症状也有明显的效果。由于治疗这些功能性胃肠病的药物剂量和投药方法对疗效影响极大,患者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认识到这一点,患者就应该让精神得到充分的放松,首先要认识到自己所患的疾病是良性疾病,可以缓解,也可能复发,心理因素与自己的疾病有关。要用积极的行为方式去排除紧张、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作息要规律化,特别是在症状发作的时候要注意休息,多从事一些可以转移注意力的活动,保持乐观情绪,让精神得到充分的放松,多参加户外活动,加强身体锻炼。要经常注意按规律的时间排便。便秘患者需要增加纤维素、多聚糖、果糖、或乳糖的摄入量,而腹泻的患者则要减少这些食物的摄入。
患者可以记录两周内的生活方式,包括症状、排便、饮食以及用药等,确定哪些是症状的诱因,从而采取相应的调整。医生可在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地同时,注重心理治疗,鼓励那些因不幸事件诱发疾病的患者把身体不适和内脏功能改变看作是因这些事件产生的焦虑情绪的表达,而不是需要治疗的疾病,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安慰剂治疗对半数患者有效,松弛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均有一定效果。近年开展的生物反馈疗法约对70%的患者有效,该疗法在大便失禁和便秘的患者中应用广泛,可以锻炼患者学会最佳的排便方式。
对存在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患者可给予抗焦虑或抗抑郁药治疗对改善症状也有明显的效果。要让患者知道,药物治疗并不是占主导地位的,如果需要药物治疗,一定要在消化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因为药物的剂量和投药方法对疗效是有很大影响的。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