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一个小县城里长大的。
考上了双非的本科,非常开心。到了大学一切都非常新奇,我参加社团活动,学生会,逛街,经历了美好的校园生活。大学毕业时,我认识了校园坐落的那座城市,学习到了专业知识,认识了很多老师。这时,对于社会依旧是跃跃欲试的,因为还没有真正的融入这个城市。对于人生也没有深刻的思考。
于是我迫不及待的参加工作,熟悉工作环境,体会到了工作的枯燥和艰辛,也享受到了发工资时的欣喜。同时也了解了其他同学在别的单位的情况,思想在慢慢地变换,开始认真思考人生方向。后来我决定辞职考研。
备考的日子充满了毅力和果敢,自己每天都给自己打气,经历了一个个夕阳西下的黄昏时的凄凉和家人的不理解。终于在自习室耕耘半年后,顺利考上了研究生。
在读研过程中,迷茫是科研的第一个状态,然后就是根据导师的任务做事情。慢慢地就开始了解课题,了解科研的思维。也收获了更高的就业平台。
其他网友观点1.成长的过程就是妥协的过程。
2.人是有区别的,做自己就好,如果你已尽全力而仍然只是碰触了别人的起点,那就坦然接受吧。
3.大家都是平凡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俗人,所以不是非要踩在别人头上做人上人。活着就是偶尔笑笑别人,也被别人笑笑。
4.博士阶段学的知识不多,但是完成后,至少可以做到对自己的定位有更清楚的认识,不妄自菲薄,也不狂妄自大。
5.没有组会,没有报告,不担心导师早晨6点或者晚上11点打电话找你的日子,是真TM舒服。
其他网友观点在牛津,身边的博士同僚和团队每年接触的大量博士新生,展现了一个非常多样化的博士生态圈。本文将从此生态圈提取样本,供各位参考。
一、为自己而活而奋斗
如果人生的前20多个年头,你都在为了家族的荣誉,父母的期望,村民的眼光而努力读书,博士阶段是时候开始为自己而活而奋斗了。这点如果没有根本的改变,博士毕业后的人生道路将异常艰难。在交大读硕士的时候,同宿舍楼的一位大哥,博士读了8年,家居农村父母从赶来学校看他的前一天晚上,选择了跳楼结束生命。此类报道每年都会有,但热度都不会超过1个月就被淡忘。
二、科研方向越做越窄,但人生道路要越走越宽
读过博士的人都知道,在本科-硕士-博士的过程中,研究方向是越来越窄的,工作范围及方式也越来越偏向单一化,部分读博者“惯性地”将这种形式也带到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中,而忽略了读博期间你所在的平台能给你提供的优质资源、信息、人脉,都是拓展之后职业道路的最有效途径。特别集中于理工科,毕业后发现“只能做科研,所以必须继续读博后”的大有人在。
三、吃亏是福,但要吃有用的亏
读博士其实与就业基本无异。上班(入学)第一天,会认识一批同时录取的新同事(博士同学),老板(导师)会安排你的上级(师兄师姐)给你安排并指导工作(课题)。团队帮助入学的大量博士新生经常会在第一年抱怨上级(师兄师姐)对自己的压迫,类似于“什么脏活累活都让我做,他/她就获取数据分析分析”、“他/她什么都没做,论文我是二作,他/她是一作”最为常见。谨记:作为新生,可以把这些功劳都让出去,但不能让出去的是你展现出的科研能力和价值,并且要让导师认可。否则或从此在课题组被埋没或从此受到师兄师姐的长期针对。
四、你的导师并没有那么糟糕
博二博三是团队聚餐最频繁的时候,牛津、剑桥、伦敦等地点轮换。讨论最多的就是吐槽各自课题组的导师,后来就基本成了“比惨大会”。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也都顺利毕业了,有些跟自己当初矛盾不断的导师还成了一直保持联系的朋友。记住,极少有故意难为你的导师,只有避免不了的合作过程中的摩擦。与导师相处和与之后的职场上司相处一样,都是一门艺术。当然万一遇到像武理王导让你天天“叫爸爸”、“爸爸爱你”的,举报、诉讼、赶紧换导师才是明智之举。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