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
“二月二,龙抬头”,对于中国人来说,二月初二有着特别的意义,各朝各代围绕美好的龙神信仰,产生了不同的风俗习惯。
早在汉朝时期,人们就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到了唐朝,皇帝要在这天宴请群臣,并给他们放假一天。宋朝继续举行盛大的御宴活动,文武百官玩得不亦说乎。元朝正式确立二月初二为“龙抬头”,还要吃“龙须面”。明朝时期,民间会举行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活动,来防止害虫兴风作浪。清朝时期,禁止妇女在这天穿针引线,唯恐伤了龙的眼睛。
时至今日,全国各地还有“二月二,龙抬头”的风俗吗?有的。
在北京,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这是什么意思了?是说到了二月初二,各种毒虫的活动频繁起来。为了避免毒虫的伤害,人们要点着油灯或者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蝎子、蜈蚣等虫子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人们驱赶、消灭。
在山东部分农村,保留着“撒灰引龙”的风俗。二月初二一大早,老百姓就会用簸箕盛着草木灰,沿着自家房子外围墙根密密地撒一圈,引到河边;接着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里,意思是送走懒(青)龙、引来钱(黄)龙。他们一边“引龙”,一边还念念叨叨“二月二、打簸箕,大囤满、小囤漾”,希望今年粮食丰收,将所有的谷仓都装满。
在河北,二月初二天还没亮,男人会挑着一担水桶,来到村里的水井里打水。据说,二月二这天,水井里有“龙蛋”。将“龙蛋”挑回家,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收。邯郸未出嫁的姑娘们则会成群结队地带着锅碗瓢盆和食物,到野外和山上野炊,即“姑娘二月二吃乞巧饭”。
陕西关中一带,有二月二“打豆子”的习俗,寓意金豆开花、五谷丰登。因此,家家户户都要炒爆米花、炒苞谷豆、炒棋子豆。炒好的豆子,既要给在家的人吃,还要留下一部分送给至亲。比如,舅舅要给外甥送炒爆米花和饽饽。现在,城里人很少有炒豆子。于是,每到二月初二这天,大家都会来到爆米花摊子前,买传统的爆米花。
在广东一些地方,有在二月初二“起龙船”的风俗习惯。广东流行在端午节赛龙舟,而在端午节之前的二月初二,人们会跳入水中,将龙船从水里面请出来,进行清洗,做好比赛的准备。不过,广东也有一些地方是在端午节前夕“起龙船”,不一而足。
在福建莆田,民间流传着一句话:“二月二,龙抬头,打牙祭,大聚餐。”顾名思义,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大餐。二月初二是每年的第一个祭拜日,称为“头牙”;腊月十六,是最后一个祭拜日,称之为“尾牙”。“头牙”虽然比不上“尾牙”隆重,但依然要办得体体面面。各商家和企业老板还会置办果品酒肴等,点香烛、烧贡银、放鞭炮,搞得好不热闹。
江苏南通习惯于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面条叫食“龙须”,吃馄饨叫吃“龙眼”,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春饼叫吃“龙鳞”……有意思的是,妇女在起床前,会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为什么要这么念?我是不懂的。
在四川,则有剃头的习俗。每到二月初二这天,四川理发店的生意会特别好。除了剃头,许多地方还要举行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既展现古老深邃的传统文化,又展示出当代人敬龙祈雨、以求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