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满江红》
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只为了一个义字
“张艺谋”“159分钟”“喜剧”——观看影片《满江红》之前,把这几个关键词放在一起,我的心里是略带疑惑的:一个以除奸题材为背景的古装片如何喜剧?而通常快节奏的喜剧,又如何撑得起两个半小时的时长?
上映3天,超12亿票房,代表观众给予《满江红》的认可。
的确,一部古装电影,既融合了喜剧、悬疑、谍战、情怀等各种元素,又集结了如此多表演风格迥异的演员,既有老戏骨又有新人,对导演的执导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喜剧演员的风格太突出,正剧的主题又太严肃,张艺谋自己也有铩羽而归的尝试。《满江红》让我看到,在执导了两届奥运会、二十余部享誉海内外的电影后,张艺谋依然以勤勉和谦卑对待电影,有教训的地方改进,有经验的部分发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观众反馈的笑声和眼泪,似乎证明了:古装悬疑喜剧,在张艺谋手里拍成了。
首先是较为扎实的剧本。
《满江红》的故事设定在南宋绍兴年间,岳飞已经含冤而死,宰相秦桧率兵与金国会谈,会谈前夜,金国使者意外被杀,所携关键密信也不翼而飞。这封密信事关重大,雷佳音饰演的秦桧命沈腾饰演的小兵张大,和张大的“三舅”,亲兵营副统领孙均(易烊千玺饰)一个时辰内找到凶手。而又因为兹事体大,张译饰演的宰相府总管何立、岳云鹏饰演的副总管武义淳、余皑磊饰演的马夫刘喜、王佳怡饰演的舞姬瑶琴等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以及背后代表的多股势力都牵涉其中。
围绕着密信这个麦格芬,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一座两层的山西大院里,展开了一局高级的“密室狼人杀”。这种暴雪山庄模式的故事,往往最能出彩,无论是电影《风声》还是电影《扬名立万》都得益于这个模式。《满江红》的难度更高一些。影片破案推理的整个过程(一个多时辰)和影片时长159分钟几乎严丝合缝。而虚构的剧本创作无法改写历史的进程,几乎所有观众都知道岳飞和秦桧的历史故事。当他们都已然明晰秦桧真实的人生结局时,电影又如何能做出悬疑感呢?
我们看到,《满江红》把浓重笔墨放在了小人物身上。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浮沉于其间的小人物,孰忠孰奸,如何抉择,则成了戏剧性张力所在。由于空间和时间已经限定,倒是得以腾出手来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沈腾饰演的张大看上去市井油滑、“三舅”孙均则显得有点愣头青,张译的何总管看起来城府极深,岳云鹏的武义淳则好像有勇无谋。
但是随着剧情一次次反转,每个人都戴着面具,有可能面具背后还有面具,身份反转之间,剧情环环相扣,两个半小时的时长,台词在插科打诨和生死攸关之间反复横跳,导演成功地把喜剧中的插科打诨、装疯卖傻,和人物的伪装表演融为一体,这让喜剧和悬疑,变得不仅不出戏,不尬,还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喜剧和悬疑相映生辉,悬疑消解了喜剧的悬浮,喜剧又解决了悬疑的节奏沉重。
就在两者一张一弛间,故事和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满江红》里,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的,拥有自己的人物弧光。哪怕是只出场几分钟的小人物,都有其复杂的人性抉择,这让电影变得耐嚼。
其次是,演员表演的指导和调教可圈可点。
成名成家的喜剧演员,形象一旦被预设了、固定了,观众就很难接受他们饰演哈姆雷特的样子。这确实是挑战。
在《满江红》中,沈腾用四两拨千斤的演绎方式为我们带来惊艳表现,相信这会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宝贵飞跃。沈腾演员魅力中反应机敏、市侩狡黠的一面得到了强化,让观众在前半场笑得肚子疼,在后半场的几场重头戏里,他又卸下了喜剧人的面具。仅仅几场戏,已经悲壮地让人动容。
另一个让人惊艳的是岳云鹏,武义淳被设计成胸无点墨又仗势横行的人物,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演员的特点,又让人物在几次三番的争斗中有了戏剧性极强的反转。
不可否认,光有喜剧演员的演绎,或许有将影片悲壮主题“带偏”的危险。青年演员易烊千玺在影片的角色并不是耍宝讨喜的那类,而是引导影片在亦正亦谐的路子上走向最终结局的关键角色。这个人物,有着影片中最为复杂、纠结的设定:他的一次次举动,都让剧情产生出跌宕,也紧紧牵引着观众的心。如果《满江红》最终可以被市场和观众认可,少不了这块厚重的压舱石。
造型设计和情绪渲染同样是这部电影的特点。
这些导演风格的独特印记,从电影《红高粱》到奥运会开幕式等重大活动,每一次使用都让人印象深刻。在影片中,当紧张刺激的情节把观众情绪铺垫堆砌两个多小时后,情怀和造型的宣泄,一下子把整个作品推向了震撼,那是人性与内心的渲染,更是浪漫主义的升华。
总的来看,抛掉复杂的技法,《满江红》延续着张艺谋从《红高粱》到《英雄》再到《一秒钟》《悬崖之上》等片,对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关注和悲悯。
在这个虚构的故事里,我们分明看到某种真实的情感存在:这些壮士的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只为了一个义字。这正是那些被佞臣试图抹掉的故事,得以口口相传、代代铭记的奥秘。这种壮怀激烈、义薄云天、流传千百年的家国情怀,就是电影《满江红》的价值真谛,也是应该被唱响流传的时代强音!
电影《满江红》中的这些台词
1.狡兔死,走狗烹。
2.我想要的,你未必能给。
3.有些事,比生死还重要。
4.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6.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拓展延伸:岳飞《满江红》
剑戟横空杀气高,金兵百万望风逃。
自从公死钱塘日,便觉江山把不牢。
这是宋人贯酸斋写岳飞的一首赞诗,写出了岳飞及岳家军的英勇与霸气,也写出了岳飞逝后,家国江山既有沦亡的危险,令诗人忐忑不安。
岳飞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宋朝光彩夺目的“将星”,他生卒于1103—1142年,字鹏举,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南宋的国家支柱,位列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古代将帅中少有的,他的爱国名篇《满江红》,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其中一句,更是成为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自我激励的教鞭。
一、写作背景
公元1136年,绍兴六年,岳飞第二次出征北伐,当军队攻到陕西福昌县山区时,才发现是孤军深入,而此时既无援兵,又无粮草,无奈之下,只得留王贵一支人马戍守前线,自己不得不撤回湖北武昌。
此次率军北伐,虽未损兵折将,但是依旧壮志未酬,于是挥笔写下了千古绝唱《满江红》。
二、解析《满江红》
词曰: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脍炙人口,英勇悲壮,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同时也表达出岳飞一腔热血,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
上阕,“怒发冲冠”,语出《史记》,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四个字表明词人这是不共戴天的仇恨,所以满腔热血,一心报国,有一种直抒胸臆的快感。
这时词人独上高楼,自倚栏杆,纵目乾坤,一场急骤而来的潇潇秋雨刚刚停歇。面对如此的环境,词人的内心是多么渴望,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语出意料,令人叫绝,这十四个字说明岳飞的高尚人生观。虽然三十几岁还未建功立业,但是这并不重要,因为词人认为功名就如同“尘与土”,而八千里征战,为国效命,却不能停止,征途上只要有白云和明月陪伴就好。
而上阕词人的观点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既是勉语,也告诫少年人,莫虚度年华,白了头,还未建功立业,独自悔恨悲切!悔之晚矣!
下阙,“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此句是全词的中心。靖康二年的耻辱,尚未洗去,作为臣子的愤恨,什么时候才能消除呢?这就是词人为什么渴望建功立业,心怀壮志的原因。
接下来,词人要付诸行动,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同时表现出词人的信心和英雄气概。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最后一句,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等到收复山河的时候,再向皇帝报功吧!词人用文学家的眼光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毫无违和感,令人神往,令人拍手叫绝。
三、年轻人自我激励的教鞭
一首词好不好,不但要思想明确,语言优美,对仗工整,更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对后人的影响力。
岳飞的这首《满江红》之所以千古传诵,被誉为孤篇压两宋,就在于他一腔热血,精忠报国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这首词还有一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已经成为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自我激励教鞭。他告诫年轻人要珍惜生命和时间,要善于利用每分每秒,不断完善自己,锻炼自己,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到年老力衰时,剩下的只是徒自悲切。
结语
这首词充分表现出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情调激昂,慷慨壮烈,字里行间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奋发图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神威,从而成为反侵略战争的名篇。
同时也激励青年人,奋发图强,自我勉励,忠心报国,“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电影《流浪地球2》
文明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选择
《流浪地球2》与观众见面了。跟随故事,我被地球的命运存亡深深牵动,我与影片中的人物跌宕起伏,一同经历了一次次险情、一次次困境。地球终于脱险远行,带着人类的希望踏上慢慢长旅,飘浮于茫茫太空中,寻找新的栖息之地。
未来充满了未知,但人类依然满怀希望。只要地球有了新的安身之所,人类就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正如影片中李雪健所扮演的联合政府中方发言人周喆直所说:“我相信,会再次看到蓝天,鲜花挂满枝头。”
科幻电影的魅力在于假定性和可能性。观众知道电影描绘的并非真实世界,但它又因是基于科学知识的预见与延伸,充满对未来的猜测与期盼。在高科技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当下,人工智能、数字化世界、量子科技、生命基因、外太空探索等等,无不激发人们对未来产生科学性的预见想象。这种“已知”的未来想象也是科幻类型最大的“悬念”设定——谁不想知道世界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呢?观众关于未知未来的求知欲,经由电影人的艺术呈现,转化为在假定性与可能性之间的科幻审美,赋予科幻影片无限的魅力。
《流浪地球2》带给人们一种透视宇宙的宏大视野与家园意识。宇宙、恒星、行星、卫星,以及我们人类,究竟处在怎样的位置?这看似永恒,但又并非永恒。太阳会老化,太阳系会毁灭,地球会被太阳吞没……影片讲述了面对突发的一切,人类如何依靠自己的能力,带地球逃离太阳系的过程。在科学家的团结与努力下,人类有了能够改变星球运行轨道的力量,在看似不可能的时间内完成了“移山计划”的可行性验证。这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坚定与勇气,全然是中国人骨子里所流淌的。
《流浪地球2》具有硬科幻影片所必须具备的质感,也呈现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高度。从筹备、拍摄,到后期制作,《流浪地球2》历时1400余天。制作团队共为影片绘制5310张概念设计,9989张分镜头画稿,制作超过6000镜视效镜头,共制作了95000件道具、服装制作,总共搭建了102个科幻类主场景,置景展开面积超过900000平方米。通过恢弘的画面,影片呈现了宏阔而精密的未来科技设施,营造出令人震撼的视听力量。太空电梯、月球基地、行星发动机、地下城建筑等场景,充分显示了科技的力量。月球解体后,破碎天体向地球袭来,将要跨越地月洛希极限时,万台行星发动机终于同时启动、推动地球摆脱险境的情节,更显宏大壮阔。
与此同时,影片透过剧情和画面,释放出关于人类未来的启示,引领观众去关注、思考现实中的未来。片中的地球灾难虽然是由太阳老化引起,但是,它也在时刻提醒观众,地球是人类的唯一家园,爱护地球、保护地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科技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使人类具有了毁坏地球的能力——敲响警钟,思考未来,是科幻电影的另一重魅力。《流浪地球2》通过叙事的推进,较好地完成了这一类型属性。
科幻故事看起来是一种幻想,实际脱不开文明基因的烙印。同样是科幻,不同的是文明的境界。
影片中,刘培强问人工智能机器人MOSS,人类能活下来吗?
MOSS回答:“文明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选择。”
是的,面对灾难,人类选择什么样的方案去应对,路径不同、方向不同,结果则不同。而任何一种选择的背后,都是文明的价值选择。影片中有包括数字生命方案在内,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各种方案的竞争。最终,“移山计划”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可并得以真正实施。“移山计划”的内核是同舟共济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境界。
《流浪地球2》是一个大题材、多方位叙事的故事。故事中有国家层面的决策,有科学技术的实施,有科技人员和航天员的命运故事等,在科幻电影创作上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为中国科幻电影带了可借鉴的经验。《流浪地球》系列科幻电影的出世,标示着中国科幻电影制作技术和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更显现出区别于西方科幻电影的人文精神,呈现中国科幻电影的中国气派。
电影《无名》
凝视大时代下人的选择
“啪”得一声脆响,何先生转过头,凝视镜头。这是电影《无名》的开场。
看完《无名》,我意识到,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开场与故事的走向形成了有意味的闭环。影片丰富的信息在“草蛇灰线”般的叙事中延展着、沉淀着,最终累积出《无名》的主题。这是程耳作品的典型标识。
导演黄建新评价说:“大概是电影的前七八分钟,就用了七八个机位,从那开始,我一直被程耳控制着在看电影,非常强烈地跟随着他。”
《无名》正在春节档上映,无论观众是否喜欢,理由却几乎指向一致:程耳的电影有一种劲。
这股劲从何而来?我带着问题,与程耳导演面对面。
1
“《无名》的故事比谍战片更宽广”
“《无名》是一部年代戏,描绘了那样一个年代里的众生相。”程耳开门见山。
《无名》讲述全面抗战爆发后,党的隐蔽战线在上海的无名英雄们通过错综复杂的敌后情报系统,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直至抗战胜利的前夜……
谍战片是主流电影的一个独特类型。从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到近年的口碑之作《风声》《悬崖之上》,电影人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丰富着历史的讲述。人们喜欢看人物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的处境下做出取舍,喜欢看忠奸莫辨、生离死别中的人性本色,就在极富戏剧张力的叙事中,信仰的主题被反复捶打,忠诚的内涵淬火成钢。
无名者的故事如何常写常新?
在程耳看来,任何类型对于创作者总是固守与超越,固守它的一些程式,同时,要有不断的艺术超越。“我希望,《无名》的故事比谍战片更宽广,观众能够从我们的细节、从每一场单独的戏里,体会到历史、体会到真相。”
程耳的阅读兴趣和资料积累就在这段历史,创作《无名》的同时,他完成了一部名为《东亚往事》的小说。《无名》中,程耳将发生在1937年到1945年间的大量历史信息压缩进故事主线,让人物的命运和历史的进程紧紧缠绕在一起。
“我们把诸多笔墨集中在那样一个年代,用更多精力描述那个年代里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理想,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也试图去厘清每一个人物内心的动机,他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最终的选择。”
在他看来,“《无名》的主旨关乎选择。”
程耳并不是一个高产的创作者。他199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加上毕业作品和这一部《无名》,一共创作了5部电影。他的作品不论什么题材,几乎都可以概括为——“凝视大时代下人的选择”。表现同一个时期的上海故事,《无名》与他的上一部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形成互文,甚至可以尝试剪辑在一起。
程耳说:“可能我并没有什么变化吧,还是在说那些事,表达那些情感,提出那些困惑,试图呈现我们的思考。大概是万变不离其宗。”他又补充说:“其实一个严肃的创作者,很难有本质的变化。”
2
“严肃创作是出发点”
严肃,是程耳在交流中的高频词,也是理解他作品的入口。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影院下线的那一天,程耳在题为《对得起这碗白米饭》的文章中写道:“对于这份工作,我们应有起码的品味与现时代的审美,趋于准确的表达,不要让观众在漆黑的电影院里,因我们的草率无知甚至胡闹而感到羞愧”。
再提这篇文章,程耳轻叹说:“电影是一个相对昂贵的事业,需要动用这么多资金、人力、物力,所以,我挺看重创作的出发点。回归严肃创作的出发点,用一种更朴素的态度面对作品。”
严肃,还体现在用影像营造的语境上。拍战争让城市凋零,他以一个大俯拍,让观众看到华丽的建筑群成了一个个火柴盒。拍战争对人的异化,他以防空洞外的流浪狗和日寇飞机上的柴犬做有意味的对比。
《无名》对上海的书写既熟悉又陌生。“大家一想到旧上海,脑海里可能会浮现一些元素。我一直在回避这些元素,尽量通过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环境、真实的语境去还原那个年代,营造一个更加质朴的故事。”
上映以来,《无名》的服化道引发一些观众的兴趣,考究是显而易见的,考究的背后当然是对严肃创作的坚持。程耳的同事曾这样描述:“程耳对细节有偏执,无法忍受墙面出现白点、床单没有铺平,如果可以的话,甚至希望掌控雨滴的方向。”
作者电影是程耳作品予人的一贯印象,即使众星云集,即使融入悬疑等类型元素,也不会遮盖他极具个人风格的表达。他是编剧、是导演、是剪辑,喜欢非线性叙事、凝练的对白、对称的构图,《无名》延续了这些特点,挑战着一些观众的观影习惯。
“一部电影,它应该是生动活泼的,便于观众读解和进入。”程耳说,作为创作者,他当然愿意用作品与观众建立沟通的桥梁,无论这座桥是容易被堵截和获知的,还是隐含在“迷雾”之中。
《无名》的非线性叙事是“迷雾”之一。程耳认为,这是一种更深入理解故事的方式。他说,自己习惯从中间开始讲故事,希望观众在闪回式叙事的结构里更深入地思考故事、甚至参与其中,而不仅仅是被动地观看。“当观众通过自己的阅读去发现这些信息,内心应该会有快感,有一种平铺直叙无法带来的愉悦和兴奋。”
3
电影感是电影的独特魅力
“超级商业片”的概念在《无名》的预告片里推出,自此被广泛讨论。我问程耳:什么是“超级商业片”?
他思索片刻,说:“超级商业片是《无名》剧组的声明。我们所有工作人员在这样一个空间和时间付出了足够的努力,追求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平衡。当然你也可以说,它是一种玩笑,或者反讽。”
与文艺片、商业片的概念相比,程耳更关心电影独具的价值和魅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电影感”。
“看电影是有成本的。最近有人来问我,电影会不会消亡?从上世纪80、9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担心电影成为夕阳艺术,有太多新的媒体在跟电影竞争,最终结果是,电影依然在。”
靠什么而屹立不倒?
“电影是一种凝望,让观众在漆黑一团的电影院里静静观看,进入到故事里。我作为创作者,希望用庄重、准确的电影语法,把电影独特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程耳还是一个很倚重文学的导演,文学性不仅表现在对白、人物塑造,而且参与编织出他鲜明的个人风格。
“所有的交流都离不开文学。很难想象,缺乏文学教养的电影是怎样的?文学不仅是一种表述方式,也是我的人生底色。大家评价我的电影,说画面、表演、构图,我仍然认为所有的基础都是文学。如果说我的作品有一点特别,那一定是由文学带来的。”程耳说。
“不妨再一起等一等 无名者阳光闪耀的那天”。这是《无名》主题曲里的一句歌词。它是革命者对信仰的表白,也像是写词人的内心独白。
《无名》在这个春节档如此特别,它的特别,引发了广泛讨论。我们该如何评价这部电影?
“重要的是,一部作品如何能够抵御时间的洗涤”。程耳说,无论电影的美学还是思想,即使历经漫长岁月,依然没有过时、历久弥新,这才是作品最终的价值。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