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又到了一年一度决定每个人不同人生的时刻了—高考,有人说它是检验学子学习的成果,还有人说它是人生阶层的分水岭。的确,高考至关重要,随着高考的到来,还有大众热议的高考作文。每年的作文霸据热搜榜单,小编大家收集了全国多所名校模考作文范例,大家可以借鉴立意及写作技巧。说不定2023高考作文刚好有一样的题目哦。
NO.1
(河北·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要求:结合漫画的内容和寓意,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生命因勇战挫折而美丽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正像石头一般,唯有在痛苦中锤炼,才能拥有颠倒众生的华丽。而我们,处于痛苦与阴影之下的时候,应该如何面对呢?
面对生命中的阴影与挫折,我们往往能看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沉沦,就如一些同学因为考试失利或只因批评就心灰意冷,甚至厌世、轻生,在消沉中难以自拔;一种是积极乐观,面对挫折从不屈服,创造条件克服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我认为,生命中的挫折是无法逃避的,无论我们有多么强悍的勇气,但长久的逃避,只能使我们进攻的锋芒越来越脆弱。若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生命,无疑是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对待生命中的挫折,唯一的态度便应该是积极乐观,让它成为人生路上的垫脚石。
勇战生命中的挫折,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快乐。宋代大豪放派词人苏轼,因“乌台诗案”带着官场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来到荒凉的黄州,又因坚持自己的见解,一次又一次遭贬。在这样的命运中,他没有放弃,始终坚守着乐观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超然心态,与独具特色的风格令后人称赞不已。
勇战生命中的挫折,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西汉时期,王昭君因“貌丑”而被迫出使边塞与匈奴和亲。没有了宫廷的荣华富贵,面对茫茫的大漠,路途的遥远,这样一个小女子没有退缩,坚定地走下每一步,用一己之身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多年后,昭君去世了,独留下青冢面向着黄昏。
生命中的风风雨雨算得了什么?就像高尔基说过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的生命本就因为有这些挫折才变得更加美丽,更加耐人寻味。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炼,才能创造出天堂的美好;只有带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只有沾有汗水与泪水的兵器才能创造出战场上的辉煌。勇战挫折后,我们的人生就拥有了一大笔财富,懂得了什么叫做美丽。
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痛苦使人思考,思考使人明智,明智使人生持久。”只有痛苦过,伤心过,愤怒过,我们才知道经历过挫折的生命意义是什么。
鱼儿游弋于大海,接受惊涛拍岸的洗礼,有了跃龙门的美丽传说;雄鹰翱翔于天空,接受风刀雪剑的磨砺,才有了叱咤风云的豪迈。人生也一样,勇于面对挫折,接受荆棘的磨砺,才能让生命更加美丽。
生命因勇战挫折而美丽,让我们正视挫折,勇敢地面对吧!这样才能让生命开出最美丽的花朵。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所展示的图片,可分为两部分进行解读。图片上半部分,是一个人用力挥斧砍凿石雕的模样。对石雕而言,只有经历过千锤万凿的痛苦,才能从一块貌不惊人、甚至是丑陋的石头,变成万人赞赏、景仰的精美艺术品。图片下半部分的文字说明,就是对图片的深刻阐释:痛苦、挫折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最美丽的地方。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对人而言,同样如此。人在顺境,可能会得过且过、骄傲自满,最终难以进步。而痛苦、逆境带来的艰难险阻虽然给人们的前进带来了更多困难和阻力,但却是促使他们努力突破困境,成就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所以,人们才会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朱光潜才会在《谈修养》中向青年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时说“往阻力最大处行”。
写作时,可以从材料漫画中石头经历千锤万凿之痛成就艺术品的现象引申,指出“阻力”“困难”等写作对象。对此,可以从“痛”的过程本身来讲,说明其虽然费力辛苦,但却能让我们享受到奋斗的快乐”;也可以从“痛”带来的结果来讲,指出正是在突破阻力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超越自我,创造价值。此外,还可结合现实,说明社会生活中,有的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殊不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有的人正如材料中历经疼痛的石块一样,积极进取,奋发有为,获得了颠倒众生的华丽。只要分析深入,理解透彻,思辨准确,定能写出令人信服的文章来。
【立意】
1.宝剑锋从磨砺出,成功终从痛中来。
2.不安于现状,迎雨后彩虹。
3.要勇于做破茧而生的勇者。
4.在磨砺中享受成功之快乐。
NO.2
(福建宁德·校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梁启超曾告诉儿子“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而钢琴大师郎朗的父亲郎国任认为要“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再快一些”。其实,每个人的成人成才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成人成才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高考志愿填报了所谓的热门专业,忽视了自己的兴趣和长远职业规划;如看见他人穿一件很有特色的衣服,自己也去买一件类似的衣服,结果发现不过如此甚至大失所望……
以上材料对当代青年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何须求快,静待花开
郎朗的父亲在《我和郎朗30年》中介绍培养孩子的秘诀之一是“让孩子成长得快一些,更快一些”,这引发了家长们的讨论,培养孩子真的是越早越快越好吗?在我看来,梁启超先生的观点更好一些,教育孩子还是要稳扎稳打的好,无须求快,静待花开。
每个人的成人成才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成人成才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
孟子曰:勿夺其时。意思是农作物要按照时节进行耕种,种得太早、太晚都不合适。一味求快,拔苗助长并不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郎朗的成功表象易学,精髓难抓。郎朗的成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郎朗出身于音乐世家,与生俱来的资质和成长环境,适合自己的特长,专一的努力,刻苦的拼搏,恰当的机遇等等,为其“快”提供了条件。我们常常被郎朗这类成功人士的光环吸引,却忘记了大前提,大部分模仿者也就成为东施效颦,只图快速求成,但认知、学习能力不足,最后半途而废,两手空空。拔苗助长,何足以获?
过分追逐成长的速度,势必伴随严苛的训练,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一味地给孩子强灌各种成长液,对孩子提出种种不符合实际的要求,让孩子从小就失去童年的乐趣,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痛苦和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近些年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大幅增加就是警示。
梁启超先生说过:“学习不必求猛进,像罐头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是好事。”在这样的理念下,梁先生教育出的子女照样个个都很杰出。众所周知,汪曾祺先生小时候对国文兴趣浓厚,而数学则一塌糊涂。他的父亲却毫不担心,一直以平等态度待之,慢慢培养他的国文素养,使他终成一代文学巨擘。家长们应该摒弃急躁攀比模仿的心理,根据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自身特点,因材施教,引导孩子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特长加以培养,适量、适度,循序渐进,让孩子在日积月累中稳步成长
诚然,时代不一样了,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家长们想赶快培养孩子成才,有焦虑不安的情绪都是可以理解的。但这样可能于事无补,欲速而不达。在这个快节奏发展的时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要稳住脚步,顺应成长规律,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方向和模式,给孩子们留出一片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低头赶路的同时,也可以经常抬头看看路边的风景。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这是郭橐驼的植树之道,培养孩子,亦同此理,不妨放平心态,顺其自然,静待花开。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介绍的是梁启超在教育孩子时所谈的观点,他认为学习不能太求猛进,应该慢一些,注重消化吸收。第二段介绍的是郎国任在教育郎朗时,让孩子成长再快一些。两位父亲在教育孩子时,观点明显不同,一个认为要慢些,一个认为要快些。
两位父亲的教育观点是相对的,但是这两个观点又都有道理。梁启超认为学习要慢,就是说,在学习的时候不能贪多贪快,要注重“慢火炖”,做到消化吸收,这样才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而郎国任的观点则是认为让孩子成长再快些,不要错过时机,更不能放慢脚步。
写作立意时,可以认同梁启超的育人观点,也可以认同郎国任的育人观点,也可以辩证综合分析两种观点,尊重人才的发展特点,快慢相宜,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才能促其成才。
行文思路上,可以由联想古今中外的一些例子,比较现实中“虎妈”“狼爸”的教育方式,孔子的“因材施教”,柳宗元的《种树郭素驼传》中遵循天性成长,以及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的“教育,就是等待花开的过程”的观点等等。思考可以涉及早与晚、快与慢、量变与质变等等。
【立意】
1.何须求快,静待花开。
2.拔苗助长式育儿,欲速则不达。
3.培养孩子直须早,莫待无花空烦恼。
4.遵循教育规律,快慢两相宜。
NO.3
(湖北·黄冈中学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说,人有意识,人会劳动……可有一个问题他无法说清楚:什么是人?随着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向哲学领域进军,人和机器的界限也变得日渐模糊。
跌宕起伏的证券市场中,以千分之一秒计算的盈亏,正是取代投资人的机器所为;就在春节时微信的“抢红包”,也时常见到机器发、机器收的情景,给人一种久违的温馨。凭着电光火石的计算能力,机器早已胜任了许多原本被需要人情味的角色。
与此同时,人在原本属于机器的角色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应当看看亚马逊公司的仓库中取代了摄像头、机械臂,掐着秒表上厕所的员工们;看看硅谷郊外深居简出,对着眼花缭乱的0与1乐此不疲的程序员们:在分工日益细化的社会中,许多职位等待着专精于一技之长的人。
人与机器的差异不应让我们感到畏惧,因为我们早已看到跨过它的曙光。
以上材料对当下的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例文】
莫让机器扼住咽喉
《流浪地球2》中,神通广大的幕后黑手Moss,让人产生智能机器具有的“智商”已经超出人类,未来极有可能超出人类控制的错觉。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智能以前所未有的渗透力进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更强化了人类的认知。
其实,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利用,就能很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造福人类;过于依赖,无节制地开发,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机器亦如是。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机器人作为其产物之一因植入“高智商”的智能芯片,精密的程序设置而表现的“心灵手巧”。在一定指令指挥下,它们能够从事人类所从事的工作,而且一些人类无法完成的高惊险工作,机器人也能排除万难,顺利完成。正是有了智能机器人的使用,不仅把人类的双手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还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更降低了行业风险。因为彰显出这些优点,机器人成为时代发展的新宠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就机器人的本质属性而言,它只是一种工具,没有生命气息,更不会思考。一切操作的完成是在事先设定的程序指挥下进行,它不会自动根据要求调整“劳动方式”,更不会进行自主创新。一旦条件和环境变化,它们就会变得无所适从。从表面看,机器人能够上天入地,可以“下海捉鳖”,其本领让人望尘莫及。也正是如此,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定开始发生变化。殊不知,机器人的“思考”和“工作”都是在人的调控中完成的: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设计合适的模型;按照工作的需要,设定与之相匹配的程序。如果没有人类智力的先期付出,机器人只是一个工艺摆件,除了供世人欣赏,不会有任何的实际运用价值。
人类有聪明的大脑,会思考,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与水平,不断创造和发明新的科技工具为我所用。在整个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只要不丧失,高科技的工具再“聪明”,再会“思考”,也逃不出人的“五指山”。如果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位于机器,让大脑始终处于休眠状态,被解放的双手长时间闲置,用进废退,人类就可能沦为机器的附庸。
Moss的“伟力”并非意味着机器人的“智商”超过人类,图恒宇这一个意外就是最好的说明。追根溯源,机器人的数据处理能力也是人赋予的。智能的发展,改变了很多传统的东西,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在智能“无所不能”的发展前景中,只要人的主体地位不缺失,智能就不可能危及人类,更不会“给人类文明划上句号”。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首先借马克思指出人与机器的界限日渐模糊这一社会事实。此后第二段则重点展现了机器取代人的相关现象。因为电光火石、不知疲倦的计算能力,所以机器在很多岗位上正不断地取代人力。但是,从这里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机器所能取代的,只是那些重复单调的劳动力。因此,第三段由此转向机器无法取代人的现象。亚马逊仓库中的员工,说明目前机器能做的大部分工作,人力也能完成,所以,机器暂不具备取代。硅谷程序员的事例,恰恰说明机器程序需要由人的脑力劳动创造,这也说明机器的来源在于人类。因此,该段的总结句,说明了机器无法取代那些专精于一技之长的人的事实。由此,材料得出总结,对机器无法完全取代人类表达出了乐观态度。
对此,写作时可以借鉴某些现象展开评析,并由此归纳得出,机器是冰冷的,人体是有温度的,机器的判断依赖程序,人的判断各有不同。所以,机器劳动并不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但写作时也需注意不能盲目乐观,而是应该意识到,这些“机”智过人的机器人往往是由那些人类智力金字塔的那群人创造出的,随着其不断迭代升级,可能我们会看到以后有些人工智能的服务比服务员更人性化,有些人的创造力可能还不如一个会写诗的程序。所以,机器在不断进化,我们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为自身赋能,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做到真正像人一样地思考,像人一样地创造。
【立意】
1.让人的个性之光照耀未来。
2.成为创新型人才,不被机器束缚。
3.无惧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警惕人像机器一样思考。
NO.4
(2023春·广东·高三统考开学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由于短视频的碎片化、互动性、丰富性、嵌入性等特征很好地迎合了人们网络社交的需要,我国短视频行业快速崛起,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短视频逐渐成为人们记录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用户数量不断攀升。截至2022年6月,我国短视频的用户规模增长明显,达9.62亿,使用时长达到689.71亿小时,短视频名副其实地跃升为互联网新媒体首位传播方式。作为互联网媒体新锐,大家对其看法不一,有人认为,短视频给人们提供了多样化信息;也有人认为,短视频有造成人们对网络内容“单向化”吸收的负面影响。
以上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针对这种现象,你所在的班级最近准备举办一次辩论赛,辩题是:短视频的火爆究竟是带来了精神文化的丰富(正方),还是精神文化的匮乏(反方)?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请就你支持的一方观点写一篇开篇陈词,注意立场鲜明,做到有理有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短视频的火爆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
很高兴与大家探讨短视频的火爆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还是精神文化匮乏的体现这个问题。我方认为,短视频的火爆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
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精神文化丰富的实质是精神文化的多元化。
不管是从短视频的内容上,还是从短视频的形式上,短视频的火爆都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
首先,从内容上来说,短视频丰富多元的内容是当下人们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众所周知,短视频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元的。从短纪录片到技能分享,从网红IP的优质视频到草根恶搞视频。网红IP们靠优质视频赢得不少粉丝,不知名的草根拍摄的反映生活现状的搞笑视频的点击量也不少。由此可见,短视频承载了非常丰富多元的精神文化,其间有阳春白雪也不乏下里巴人,这充分体现了当今时代人们精神文化的丰富以及人们对这种精神文化丰富的认可度。
所以,从短视频丰富多元的内容来看,我方认为短视频的火爆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
其次,从短视频的形式上来说,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催生出了短视频,即短视频的火爆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有人曾问,我也想慢下来,我也想有大把的时间去表达自己或者评读经典,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这个时代允许吗?是啊!时代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没有时间去细细表达自己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而短视频给了我们一个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契机。短视频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参与性强,拍摄出来的视频通俗易懂,视频容量不大。拍摄者可以在空闲的时间内有效地表达自己,观看者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丰富自己。这样的形式,满足了当下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下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人们精神文化日益丰富的体现。
因此,从短视频的形式来看,短视频的火爆也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
短视频的火爆已然是事实,当今时代发展的条件下,精神文化在不断的丰富亦是不可否认的。为了在适应时代的基础上让丰富的精神文化散发出来,短视频应运而生,其火爆即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的认为,短视频的出现是精神文化丰富的体现。
【审题】
这是一则时事类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讲述了当今时代小视频流行对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影响,话题贴近学生生活,旨在引导他们思考此现象带来的利与弊,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现实生活。
短视频之所以在今日火热“出圈”,一方面是因为社交网络的日益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所产生的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对于这一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也应该用辨证的角度去全方位论证其优劣影响。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短视频虽短,但并非没有内容。比如李子柒的短视频,取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既分享了中国传统美食,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看这些短视频,我们同样能有许多收获。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味沉溺于快速而过的短视频而无暇顾及其他,会让人们没有耐心去读书,没有精力去思考,没有更多时间去提升自己。由此可见,过度观看短视频,会使人们被浮躁冲淡,虚度时光、缺乏耐心、思考和沉淀。
写作任务中,“写一篇开篇陈词”是对交际情境和体裁的限定,要求学生既要给出所持的立场,又要给出持此种态度的理由。写作时,学生可以持正方观点,认为短视频的出现是自媒体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可抵挡的社会趋势,它符合人民需求,顺应时代潮流,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持反方观点,认为短视频的出现使人们沉溺于其中,内容低俗,粗制滥造,内容“同质化”,循环往复,容易造成“信息茧房”,毫无精神文化丰富一说。或者说正因为精神文化匮乏,所以才通过短视频这种快速浅显的方式获取精神上的满足。
【立意】
1.以视频之短,富文化之涵。
2.尊重自我表达,丰富精神文化。
3.借短视频之风,燃时代精神之火。
4.警惕引流陷阱,勿做短视频奴隶。
5.短视频热需要冷思考。
6.误以“短”为长,勿于“短”中惘。
NO.5
(广东茂名·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立言,多用寓意。他曾以“鱼水”起譬:“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意为:泉水干涸后,鱼就一同困在陆地上,为了生存,它们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口沫互相润湿,在危难中相互扶持,这样的场景最难能可贵。但是,这种被困处境是不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对于鱼儿们,不如回到属于他自己的那条江、那片湖。
相濡以沫,精神高尚;相忘江湖,生命开阔。值此你校成人礼大会来临之际,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你认为真正的成人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江湖”,或者其他?请结合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跳出桎梏迎新生,逍遥江湖莫相忘
庄子善喻:“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后人大多解读为现在环境艰难,怀念过去江湖中的快乐,或者用来劝说他人逃离苦海:既然相亲相爱,相互帮助都无法解决眼前的困境,不如分开,各自逍遥罢了。
其实,世人大多误解了庄子的寓意,断章取义。要正确领会庄子的智慧,必须联系“相忘于江湖”下句“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大意是与其赞誉尧的圣明而非议夏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幸福与痛苦都忘掉,改变我们的认知观念,跳出眼前的困境,方能获得新生的逍遥。原来,庄子教会我们的是解决人生困境的智慧。因此,我认为,跳出桎梏方能迎来新生,逍遥江湖后莫忘当初的守望相助、相濡以沫。
鱼儿一同困在陆地,为了生存,相濡以沫,在危难中相互扶持,这样的精神固然让人动容。可是,如果结局注定是死亡,那么当初的坚守共渡又有何意义呢?难道守望相助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困境,重获新生吗?因此,我们不妨回到问题的本身。陆地是鱼儿的桎梏,当初为何要沦落到陆地的绝境?既然沦落到陆地了,为何是相濡以沫,而不是千方百计回到属于自己的江河湖海呢?因此,做人不能墨守陈规,要跳出眼前的桎梏,去找寻问题的源头,改变观念,才能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回顾我们国家汽车的崛起之路,正是离开了眼前的现象,从本质上去看问题,跳出了眼前的桎梏,才找到了今天更长远,更稳定,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传统燃油车年代,由于历史原因,工业基础薄弱,我国汽车发展落后西方数十年。无论国内汽车企业如何奋斗追赶,在燃油车方面始终望尘莫及。此时,我国车企跳出眼前的困境,选择了新能源汽车赛道。如今,早已实现了对西方汽车工业的弯道超车,占据了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半壁江山,让西方望车兴叹。
试想,如果我国汽车依然在传统汽车领域“相濡以沫”,没有提升思考维度,选择新赛道,那么无论如何挣扎求生,最后灭亡的命运依然不可避免。只有认知到相濡以沫是依赖外在解决问题,不可能长久,唯有回归内在本质,重新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江湖,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方案。
青少年亦如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境时,先要问问初心。回归自身内在,聆听内心声音,做好人生选择,不困于眼前的桎梏,不贪恋在困境中同伴的相互安慰,不逃避现实的问题,站在更高的视野去思考问题本质。只有选择适合自身的江湖,才能获得生命的大逍遥,处江湖之中,莫忘了当初同伴的相濡以沫,那始终是支撑你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无论顺境,逆境,唯有坚守本心、因时而择、不忘情谊,方能从始到终。
综上所述,青少年成才之路虽坎坷,跳出桎梏方能迎新生!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庄子笔下的鱼儿,当面临困境时,能相濡以沫,在危难中相互扶持。这告诫我们,我们人与人这些个体,要像鱼儿一样,要有一个人给另一个人壮胆,一群人为另一群人守护的团结与共、友好协作精神;而从个人与国家来说,国与民休戚与共,用相濡以沫的态度去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尽己所能帮助祖国排除难关。但被困处境是不正常的,困难也是暂时的。当我们摆脱困境后,不需要“相濡以沫”后,过度执着、怀念当初“相濡以沫”的勤奋,反而可能会变成阻碍自身进步的绊脚石,或者是对他人的道德绑架。所以,这时,“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相忘江湖”,可能更容易帮助我们放下执着,不断成长。
试题要求我们在成人礼之际思考“相濡以沫”还是“相忘江湖”,也就是要求我们思考未来的我们应该守望相助还是超脱当下。对此,在“被困处境”这一背景下,应毫无疑问赞成“相濡以沫”,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众志成城,帮助集体尽快摆脱困境。就如疫情期间,若没有那些义无反顾“逆行”的医护工作者,若没有全体中国人“相濡以沫”的守望相助,我们就不可能攻克疫情大山。而付出之后,则可认为我们还应拥有一点“相忘江湖”的精神。正因如此,我们可能才不会过于斤斤计较自己的一点得失,从而沉迷于过去无法自拔。这时候,可以指出,唯有“相忘江湖”,才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成长。
【立意】
1.困难时守望相助,付出后不求回报。
2.付出过的,不该被人忘记。
3.事了拂衣去,方得更多成长。
NO.6
(江苏·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悦纳“无用”之美
在唯“学以致用”马首是瞻的当下,人们不断地丢弃所谓的“无用”之学:拗口陈旧的文言诗书不再使人手不释卷,铁马冰河再也踏不入今人的梦境,礼仪教养和公益活动往往被视为浪费脑力体力的无用之学、无用之事……然而静言思之,我们的世界真的只剩“学以致用”了吗?“无用”之学是否真正无用?
抱怨声中,我们总是会听见“无用功”这三个字,这似乎已是现代生活的常态:诗书求学,除去考卷上寥寥几题,其余都是“无用功”;礼仪教养,除去饭局上应付长辈上司,剩下都是“无用功”;公益活动、社会实践,若不是计入学分档案,那都是无用之举。刘瑜曾在一篇文章中统计过,从图书馆借来的上百本书里,粗略翻过的大约几十本,记住内容的不过才几本,而真正有用的,不过一两本而已,其中的“无用功”令人不禁长叹一声。种种现象引人深思:难道这世间与生俱来那么多无用之举?其实不然,“有用”“无用”,只取决于你观察的角度。
“无用”之美往往在骨不在皮。之所以“无用功”的想法充斥着人们的生活,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们选了一个肤浅的角度。今人眼中,“无用”和“有用”的界限往往是功利性的。“有用”的事物例如钱财名利,甚至于应考方法、交际手段,都像是散发着诱人香气,还有那色彩艳丽的浆果,即使饱含毒素也依旧诱人;而“无用”的事物往往是牡丹旁的莲花,孤高的气息只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也就难怪有人会发出“世人甚爱牡丹”的感慨。“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人们戴着名为“功利”的有色眼镜,自然也就难以窥破“无用”的美 。
悦纳“无用”之美要求人们在通过“学以致用”得到物质上的富足后,更进一步追求“无用”的精神富足。学以致用让你能够得到更广阔的平台和机会,而“无用”之美则让你的精神拥有诗意的栖居。从此黄昏有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梦境有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喧嚣,为人处世多了“不学礼无以立”的修养,生活中多了一份公益实践中滋养出的温暖与智慧……悦纳“无用”之美,其实是悦纳了一件何其珍贵的精神珍宝。
“无用”之美之于“学以致用”,如同茫茫夜空中的一轮白月光。悦纳“无用”之美,让喧嚣的尘世得以安宁,漂泊的灵魂得以栖居。
【审题】
这是一道漫画类材料作文题。
漫画中“学以致用,但不可因此框住我们的手脚”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和强调“学以致用”,但却不能只强调“学以致用”,把它作为学习和生活的一切目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样的学以致用观过于功利化,一方面过度专注于“用”本身,反而会使我们束手束脚,只照着去“用”,而不敢去质疑和独立思考,最终使世界缺少真学问与真学术;另一方面,“有没有用”成了衡量学问好坏和学习的唯一标准,会使我们变得短视,将见效时间快、效果显著、能满足当下急需的事物视为“有用”,而将见效慢、暂时难有变化、不能满足当下急需的事物视为“无用”,忽视了那些虽然不能迅速生效、却对自身的发展有着长远作用的事物,从而陷入急功近利的误区。
写作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进行思考。比如,关于如何“用”,可以从新时代青年应当“独立思考”这一角度出发,说明我们不能只知道“拿来”,亦步亦趋地“学而不思”,而是应该在积极学习的同时永远保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态度,不被知识所束缚。或者也可以从“有用”和“无用”这一组概念去思辨。我们不仅应重视“有用”之事,也应对看似“无用”,实则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精神品质、道德修养之事予以关注,不可偏废。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如旅游看似无用,但可以开拓眼界、丰富认知;艺术看似无用,但可以训练审美、陶冶情操;体育课看似无用,但可以锻炼身体、宣泄压力;冥想看似无用,但可以净化心灵、排解烦闷……“有用”不是只停留在刻苦学习、打拼事业、获取金钱等物质层面上,也渗透在健全人格、收获诗情、生发善意等精神层面中。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选取任一方面看似“无用”之事加以论述,也可以对“有用”与“无用”进行辨证分析。如选择对“有用”与“无用”进行整体论述,可分别阐释其概念,再论述二者之间并非对立、而是在不同阶段、不同情况下存在着缓急之分的关系,以具体论据作支撑,重点论证看似“无用”的系列事物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大用”,最后联系现实,号召青年不能目光短浅、认知片面,并总结观点。
【立意】
1.摆脱急功近利,无用实为大用。
2.在学以致用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
3.不被功利主义所困,重视精神世界
4.破开浅显表象,选择长远大用。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