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海地图(资料图)
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12月6日
中国在东海划设防空识别区后,国内外舆论也非常关注中国的下一步动作,是否会在黄海和南海设立防空识别区?尤其是在南海地区,由于涉及的各方利益更加复杂,在南海设立防空识别区的问题必然更加敏感。
从理论上讲,中国设立防空识别区的条件,主要取决于硬件设施的水平,包括远程警戒雷达、巡逻战斗机、战备机场等等。中国长久以来,无法仿照日本设立防空识别区,关键就在于雷达性能落后,同时缺乏先进战斗机。在中国以歼-7、歼-8为主力战机的时代,战机机载雷达落后,普遍缺乏超视距作战能力,加上在远海难以接受地面雷达的指挥,因此不易迅速发现远海飞行的飞机。即时中国在90年代前设立防空识别区,也难以做到及时做出警报和战机赶赴现场。
随着中国雷达技术和战机水平的提高,东海防空识别区达到了设立的条件。但也应该看到,如果参照这些要求,南海方向则很不容易满足相应的设立条件。
首先,南海面积过于广阔,现有的陆基雷达难以覆盖整个南海地区,尤其是南沙各礁没有空间设立大型雷达站,因此在南海的南半部就谈不上雷达预警能力。
其次,在南海大部分海域,中国战斗机没有迅速赶赴现场的能力。这个问题仍然是由于南海面积太大,更关键的是中国大陆在西沙、南沙缺乏战斗机基地。目前,中国大陆仅在西沙永兴岛拥有一个机场,而且永兴岛各种条件都不适合担当战机基地。巡逻南海的中国战机,仍然必须依靠广东、海南的机场。这些机场,距离事发海域可能远达上千公里,很难及时抵达现场。
谈到战机机场的局限,这并非中国的技术能力和国家实力不足,这是南海的地形造成的。即使解放军在西沙、南沙都拥有机场,也远谈不上充当航空兵作战基地。面积不过1-2平方公里的岛屿,担负的职能过多,包括了陆战队、雷达、舰船、工程等多个兵种,甚至还有三沙市的民政机构。没有空间容纳太多战机后勤保障设施,很难支撑消耗量极大的的战机后勤工作,无法实现战机的高出勤率,而战机高出勤率是维持防空识别区的主要保障。事实上,西沙、南沙的各岛屿机场主要工作都是物资运输。而且,热带潮湿高盐的岛上环境,如果缺乏足够的保障设施,也不利于高精密战机的长期驻扎和维护。
可见,中国在整个南海海域设立防空识别区,有着很多无法克服的困难。即使真的设立防空识别区,可能只能满足大陆外围防空识别的需要,在西沙、南沙的外围则难以实现。(凤凰军事 防务短评 陶慕剑)
西沙永兴岛和南沙中业岛(资料图)
关键词:南海防空中国识别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