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很多被人们歌颂的人杰。他们或者是出色的军事人才,或者才华横溢的文人,都曾经影响了一个时代。但是,有人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发现不少被后世交口称赞的人似乎有些名不副实,并没有流传中的那样出色。只是经过了一些文学作品的渲染和夸张,才成为了文韬武略的豪杰。一起来看看吧。
1、周瑜顶着“文武韬略”头衔而名不符实
中国古代所谓名将,分成两种。一种是被后世用兵打仗的人各种吹捧。另一种则是被后世的小文人各种吹捧。比如像三国里,吹捧诸葛亮的就是李靖这样懂军事的指挥家。而吹捧周瑜的呢,就是杜牧、苏轼这样的不懂军事的文人。其实看《三国志》,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周瑜在三国,基本上就是一个比打酱油稍微好点的角色。从史料可以看出,赤壁之战献计和执行者都是黄盖,周瑜只是起决策作用,他并没参加战斗,决策功劳是必须有的,不容磨灭。南郡之战,是真正意义上周瑜统帅指挥兵团的一次大兵团战争。这场战斗,耗时一年,双方大战数次。南郡之战周瑜的指挥能力并不是很出色,起先周瑜指挥还处于劣势,刘备,吕蒙先后献计,才扳回劣势,最后把自己给搭进去,弄的重伤。
周瑜军事能力已经被分析出来了,总结一句:庸碌无为,二流武将水平。所以说,后世不以周瑜为名将,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大肆吹捧,周瑜在历史上基本就是个路人。
2、韩信顶着“兵仙”头衔而战绩平平
在百度百科中,《还定三秦之战》《安邑之战》《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陈下之战》几场战役韩信都战机品牌;《史记》中韩信战功的战绩也乏善可陈,如何能配兵仙称号?《淮阴侯列传》发现韩信战功没有多少,对话就占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司马迁如此的往《淮阴侯列传》里大量的注水不言而喻。司马迁就是为了把战绩平平的韩信给打造成名将形象。
为什么司马迁如此的包装韩信?
汉初历史记载多源于自司马迁,而因为司马迁被宫后对汉朝怀有很深的怨念,我们知道太监都是极其变态的司马迁为了报复汉政府,于是就极尽摸黑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如果你想黑一个人,拔高被他干掉的人,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韩信被汉朝干掉,于是就为司马迁提供了极好的黑刘邦的素材,如此司马迁真是煞费苦心的包装韩信。本来韩信谋反被杀是完全咎由自取,现在大家都认为好像韩信功高震主被杀,说刘邦背信弃义过河拆桥。其实完全是受司马迁误导,韩信战绩只能算平平根本扯不上有多高。
3、曹操顶着“三国第一军事家”名头而军事平庸
曹操的军事能力完全是被武帝纪吹出来的,而其平庸的军事战略能力很早就能够看出,其第一战如果按照武帝纪记载[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孙子云[小敌之坚,大敌之擒。]曹操带着人马与西凉铁骑正面对战,扬短避长,自取其败,孙子兵法算是白读。
清算一下曹操的对手:吕布[无谋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可曹操遇上,连连惨败,若不是袁绍当东郭先生,早已完蛋。刘备[拙于用兵],可一旦羽翼丰满,立马叫曹操吃瘪。张绣一区区地方小军阀,有了贾诩助阵,曹操在拥有荀彧,荀攸,郭嘉的情况下即连征不克,败军失将,脸面丢尽。黄盖一老卒,即将曹丞相估成粽子,上屉蒸熟。至于在历史上是个角儿的,譬如周瑜,那老曹更是孔夫子搬家,先败赤壁,再败乌林,输干赌本,一败涂地。
4、郭嘉顶着“算无遗策”头衔而徒有虚名
自打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老人们津津乐道地讲述着郭嘉的“遗计定辽东”,“十胜十败说”等故事。仿佛郭嘉就是活神仙一般。直到现在,反亮派们都在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这个智慧的神像,不忍心让他有一点点破痕。遗憾的是,反亮派所奉信的这个神像原本就是一个虚假的智慧泡沫,而且它还侵蚀着我们的理智,使我们沉迷于伪智慧而不能自拔。
纵观郭嘉的一生,其理论才华堪比马谡,赵括,但实际统兵能力不详。他从未真正率兵打仗,自己最多只是帮将军们出谋划策。曹操也觉得这个人靠不住所以不敢让他自己带兵。有人说,假如马谡死在了征南蛮的路上,也会被人当作郭嘉一样地疯狂崇拜。或者把马谡放到曹操手下当谋士,也会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说”。我觉得很有道理。遗憾,被三国演义一搞,郭嘉的缺点看不见了,只余下了闪光面,马谡竟成了批判的对象,呜呼哀哉!
5、项羽顶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名声而浪得虚名
看了多遍《史记》发现项羽军事才能只是司马迁吹捧的厉害。《项羽本纪》司马迁吹得比较厉害而且夸张的更恐怖,彭城三万破五十六万联军;广武项羽怒目吓的汉楼烦将躲起来;东城项羽怒目汉追军赤泉侯杨喜,吓的杨喜人马俱惊,逃跑数里;乌江边项羽步战独杀数百汉军铁骑,项羽如此能力根本不是人类范畴能够达到的。
彭城之战联军真有56万人吗?根本不可能,都是司马迁为了吹捧项羽夸大楚汉悬殊力量很大,让人认为项羽三万破56万战神形象一览无余啊!如果联军真有56万那运粮草的民夫需要达数百万,可能吗?根本不可能实现,其实司马迁都是把民复都给算进去充数,数万军队就要动员十几万民夫,何况几十万大军。
6、袁崇焕顶着“明末长城”头衔而迷雾重重
“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钱穆《国史大纲》序
袁崇焕翻案与否,本对中华历史进程无关大碍。但纠清袁一案,足以见国人的部分历史观。袁崇焕是明末被北京民众生啖其肉的“汉奸”?还是清廷包装推出的“大英雄”?
恐怕都不是,综合分析,袁确“刚正、孤迂、清廉和忠耿”,但同样“性格暴躁,攘臂谈天下事,多大言不惭,而终日梦梦”,好为大言,剑走偏锋,一优秀但不够杰出。
7、孙武顶着“兵家之祖”名头而纸上谈兵。
就因为孙武写了一部《孙子兵法》后人为给孙武脸上贴金,把本来是吴王阖闾亲自挂帅率领的吴军大破楚军的柏举之战后人都吹到变成是孙武指挥的经典之战了,柏举之战名将伍之胥的作用都比孙武大,伍之胥曾独自率兵多次击败过楚军,而孙武从来就没有单独带过兵。
8、曹彬顶着“北宋第一良将”名头而才能平庸
曹彬这个人从一生的四次大战的表现来看,其将才只是平庸,但是他之所以在宋朝被称为第一将主要是因为他忠于皇帝,皇帝对他赞赏有加,名将这种工作就是这样,不管你如何平庸,只要你在政治上不犯糊涂,关键时候站对边,就可以在皇帝的心中留下好印象,可以当做榜样来教育其他官员。
9、李广顶着“飞将军”名头的常败之将
《史记李将军列传》描述了号称飞将军李广的坎坷一生。文中洋溢着作者寄予的一种独特的深深的同情与感慨。作者对李广一生在贵戚的排挤压抑中度过深为感愤,对他“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寄予的深厚同情一直左右着读者之心。于是后人写道:“李将军的保卫祖国边疆的功绩、超凡绝伦的勇敢,以及敌人闻之丧胆的声威也通过作者的笔深深地铭刻在人们心上。”
千百年来却几乎没有几个人透过这层深厚的同情之网,冷静地全面地观察主人公的一生。实际上,这位深受后人尊敬的李将军,有名将之称而无良将之实。更准确地说,李广是一个怀有精湛武功与异常勇敢的冲锋陷阵的个体性的勇士,而并没有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破敌的大将之才。
10、陈庆之顶着“白袍战神”头衔而夸大其词
“(陈庆之)以3000人将20万敌军打得人仰马翻”的神话战绩——这乍一看简直是骇人听闻,其实细究一下,谎言不戳自破。
陈庆之护送元颢,千里挺进,直至攻占了洛阳城,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陈庆之为什么能够这么轻易千里杀入洛阳城呢?这跟北魏朝廷的应敌策略有关。
当时北魏国内可谓烽烟遍地,各类起义事件层出不穷,就在陈庆之护送着外逃的北魏宗室元颢杀回夺权的同时,山东一带也崛起了一支以邢果为首、人数逾10万的起义军。要先对付哪个呢?经过延议之后,北魏朝臣们一致认为元颢、陈庆之这边“孤弱不足虑(因为才7000人)”,而邢果那边“众强盛,宜以为先”,所以他们作出决定:“(先)定齐地(即先打邢杲),还师击(元)颢。”
这便是陈庆之得以畅通无阻千里直杀洛阳城的最大原因,魏军主力倾巢而出,朝廷一号人物尔朱荣征讨流民未归(等他回来后便将陈庆之杀回南梁),二号人物元天穆又出征东边的邢杲,于是主要的精兵猛将全部调出,一路空虚,才给了南边的陈庆之机会,所以在《魏书·元天穆传》里面也记载,陈庆之其实是“乘虚陷荥阳”。因此,陈庆之北伐奇迹的产生,是建立在对手实力空虚的基础上的。
声明:易商讯尊重创作版权。本文信息搜集、整理自互联网,若有来源标记错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纠正并删除相关讯息,非常感谢!